德国柏林数千名民众举行反战游行,英法德这些国家的人都有什么反应?
俄罗斯媒体讨论核战,英、法、德这些国家的人肯定是有人害怕,有人不信。
无论他们信与不信,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就这样遭受北约的蚕食鲸吞,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俄罗斯拥有核武器,如果这样一个大国,这样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都不能保护自己,都会任人欺凌,即便是我们是非常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我们都不反对俄罗斯的最后一搏!
北约这些无赖,这些强盗,战争没有发生在他们的本土,他们用别国的生灵涂炭来换取自己的利益,而乌克兰也甘心当他们的走卒。
如果发生核战争,北约的大资本家们绝对舍不得抱着自己的财富与卷入战争中的乌克兰和俄罗斯同归于尽!他们必然害怕,必然心惊胆战!而普京总统,绝对会有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
我们为战争感到痛心,为百姓的流离失所感到心痛,但我们更为资本家的凶残而感到愤怒!正义的爱好和平的人,却毫无办法,悲哉!一个国家啊,一定要强大!
有哪些让你觉得惊艳的韩国电影?
1 恐怖直播 (2013)
导演:金秉祐主演:河正宇 / 李璟荣 / 全慧珍 / 李大为
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本身就自带震慑力,因为你总能自己脑补这竟然是真事儿!
但不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同样也足以改变你,《恐怖直播》就是个佳例。
由河正宇饰演的广播主持在节目中接到了一通神秘的电话。
一开始,对方先是不断抱怨社会对他的不公,而后竟然转变成扬言要炸掉汉江大桥,可怕的是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这位广播主持决定抓住这次惊天的独家新闻,为自己的主持事业拼搏一次。
他首先找了电台长官,保障自己今后能变成露脸的主持人,并让自己独家直播。
长官认为这是个冲高收视率的良机,他也答应了这个请求。
然而,事态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河正宇饰演的主播开始全程直播这次通话,但是电话连线的另一头就是连环爆炸案的犯罪嫌疑人。
这样的事情当然能引来各方关注,甚至是青瓦台。
《恐怖直播》是一部很勇敢的电影,它不但黑了一次电视界的惊人暗箱,就连政府甚至是总统和国家都不放过。
所有人都是自私自私的,毫无例外。
要换作国产电影,可能都还来不及演到政府出面。
开头10分钟就会被广电给禁了。
收视效益、个人恩怨、国家安全、政府颜面,从社会底层到国家高层,此时因为一通电话全牵扯到了一起。
电视台的领导为了收视率打算牺牲人质和下属;一个不服凶嫌的警察署长惨死在凶嫌的操纵之下;给直播间说一套却在媒体前做一套的青瓦台;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让这位主播活命的政府……
所有人都在直播的过程中盘算着自己的利益,而河正宇饰演的这位主播呢?
活生生成了这场利益博弈的牺牲品,在主播台上无法动弹,任人宰割。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悲剧?
传媒界缺乏职业道德,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政府面对问题互相推诿,态度强硬。
就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都丢失了,导致炸弹犯的出现。
这部电影无畏剧透,因为这种对人性劣根的阐述,需要你亲身观影才能体会。
看完以后希望你不会像我一样怀疑世界:这个社会还有真正的勇敢和良知吗?
2.辩护人 (2013)导演:杨宇硕主演:宋康昊 / 吴达洙 / 金英爱 / 郭度沅
《辩护人》以真实发生过的社会事件“釜林事件”为蓝本进行改编,核心人物是后来成为韩国总统的卢武铉。
1981年左右,韩国政府对釜山地区的大学生活动家进行大规模的拘留审讯。
他们以违反《国安法》为由,随意施虐让其认罪,栽赃大学生。
当时还只是普通律师的卢武铉奋不顾身地替被害学生进行人权辩护。
在《辩护人》中,以卢武铉为原型的主角由宋康昊饰演。
《辩护人》还原了釜林事件的始末,时任总统全斗焕的独裁政府被搬到阳光底下,再一次让观众审视,整个法制体系的巨大问题一目了然。
揭领导人之短以及把黑历史当题材的电影,在我国全都成了禁片,无一例外……
然而,《辩护人》改变了什么?
《辩护人》上映之后,釜林事件再一次跃进大众的视野里,社会大众再一次提起了当年的这个热门事件。
就像《熔炉》或者《素媛》一样,随着电影的火爆,这起事件的社会关注度日益增高,舆论漫天飞舞。
终于在电影上映后的隔年,“釜林事件”进行复审宣判。
33年前被判有罪的其中5名被告,最后被宣布无罪。
当年的莫大冤屈在多年之后终于洗白,这就像是一次大补的鸡汤正能量让韩国社会又强壮了一次。
社会必将是公正的,社会必将是良知的,但是当社会出现问题,当国家出现问题,那就是需要社会大众勇敢发声的时候了。
3 孩子们 (2011)导演:李圭满
主演:朴勇宇 / 柳承龙 / 成东日 / 朱进模
《孩子们》同样根据真实社会案件改编,这起重大的刑事案件同样发生在1991年,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案”。
这起案件和上文的“李亨孝绑架案”都是韩国社会的三大未解悬案之一,还有一起案件同样也被改编成了电影,那就是被很多人奉为韩影影史最佳的《杀人回忆》。
1991年的春天,5名少年外出抓捕青蛙而后失踪。
事发后,全韩共动员了30万名警力,印发总计2亿张传单,在香烟盒上张贴寻人启事,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给予特别关切,中小学发起“寻找青蛙少年”的活动。
但最终都一无所获。
直至事发11年以后,5名少年的遗骸才在附近的山上被找到。
事隔多年,除了能确认是被钝器所伤的他杀,其余线索全无。
《孩子们》就是根据这起社会案件改编。
在电影里,导演选择以一名电视制作人的视野为叙事角度,并把焦点放在了事发后的案件追查上。
等着猛料的媒体、5名少年各自的家人还有社会的大众。
对于这起悲剧,大家都怀揣着各自的心思,人间百态。
《孩子们》起到了什么影响?
这起案件早就过了15年的追诉期,但是凶手仍然逍遥法外。
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舆论反响,少年们的死因未定,真凶也还是谜,人们都认为这起事件不应该因为过了追诉期而停止追查。
为此,社会大众集聚发声。
提出了希望能追加反人道犯罪追诉期的要求,避免再出现类似“青蛙少年”这样的悲剧,让真正的罪犯能够彻底伏法,让社会能有公道。
德国柏林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
阳光下就没有新鲜事,重复的事情总是不断的发生。
这次民众游行示威,看似好像因为是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引发的,这只是外因。大家如果还有记忆的话,应该还记得上一次德国大规模游行示威,是因为中东难民涌入德国引发的,彼时德国社会治安因为难民而不稳定,且发生难民强奸德国少女事件。
两件事引起游行示威看似没有关联,实在内因都一样,德国各个职业工作收入差异不大,德国人的生活品质,如医疗、教育、住房等等保障,主要是依靠社会福利,政府政策倾斜,如果外来人口过多,饼就那么大,你拿了,我就少了,谁愿意!!!不闹才怪。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文字出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传记之伟大的悲剧(斯科特)》 是作者对斯科特的崇高赞赏 茨威格(1880-1942),奥地利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为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作的一篇传记。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学习和研究这篇传记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和收获。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把握了以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了解了。全文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在前往极点的途中只要遵循罗盘的指引,而现在他们还必须顺着自己原来的足迹走去,在几个星期的行程中必须小心翼翼,绝对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事先设置的贮藏点,在那里储存着他们的食物、衣服和凝聚着热量的几加仑煤油。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况且他们体内已缺乏那种初来时的充沛精力:因为那时候丰富的营养所含有的化学能和南极之家的温暖营房都给他们带来了力量。 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而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终将死去的肉体的生存、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阅读那几天的日记是可怕的。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他们往往一连几天畏缩不前,走错路,每当他们到达一个贮藏点时就稍稍高兴一阵,日记的字里行间重新闪现出信心的火焰。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愈来愈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由于热量不够他们的身体已变得非常虚弱。一天,伙伴们可怕地发觉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 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那一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重新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 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最为必需的用品——燃料。他们必须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惟一武器。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他们胆怯地睁着眼睛不能入睡,他们几乎再也没有力气把毡鞋的底翻过来。但他们必须继续拖着身子往前走,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行走。风刮得比任何时候都厉害。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储存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 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伟大的悲剧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为什么1945年的两颗核弹没有扔在东京?
1945年,美国只有4颗核弹。这4颗核弹,1颗在首个核弹实验“三位一体”用掉了,2颗被投到了广岛和长崎。还剩下1颗枪式核弹,因为构型有问题实际成了废品。
也就是说,1945年8月,美军只有2颗原子弹可以用,弥足珍贵。实际上,美国人并没有将这2颗原子弹当做结束战争的定音锤,他们主要就是想趁机做实战核试验,以及搂草打兔子,万一日本吓投降了呢?岂不美哉?说直白点,原子弹轰炸计划就是个临时掺进去的方案,有枣没枣先打两杆子,能压迫日本的投降神经更好。
问题是,美军当时已经对日本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轰炸,各种重型轰炸机每天遮云蔽日般穿行,不是把“有价值目标”一把火给点了,就是炸得城市人群逃散,连物资和工厂都藏了起来。这样的城市,根本没有核试验的价值。
这也难怪,除了几个相关人物外,美军自己都不清楚“原子弹”是什么东西。
美军的原定战略是强攻日本,还准备了名为“没落行动”的大规模行动计划,只待时机到位,数百万大军将强行登陆,踏平倭岛!
所以美军对日本进行了高强度的大规模常规轰炸,扔下了大批航空炸弹、凝固汽油弹,有意识的烧毁日本的农田、森林、仓库和城市人口密集区,甚至封锁日本的渔船下海,最大限度的削弱日本的战争持续能力。
原子弹究竟打哪块位置,美国人特别上心。毕竟这是一次“实验”,实验机会也只有两次,怎么可能选择一个低质量的实验样本呢?
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如果按照常理,肯定是有战时轰炸价值的。问题是,正如上面所说,在原子弹选择实验目标前,东京就已经让美军给差不多干平了,光过火面积就超过4分之1,连天皇宫都给烧了。
美国的李梅将军在1945年3月9日夜间,使用大批轰炸机搞了次通宵的凝固汽油弹轰炸,一夜之间就摧毁了41平方公里的城区,10万人遇难。
日本民众纷纷离开了化为焦土的东京,跑到周围的横滨、琦玉、神奈川、千叶,甚至、茨城、群马躲避,日本的首脑机关更是做足了防空准备,又躲又藏根本找不着。
对一个已经瘫痪和破碎的城市,使用强大的核子炸弹没有任何意义。炸掉一片废墟既体现不出原子弹的威能,亦不足以震撼日本政府。像横滨就一度被美军规划为原子弹的打击目标,因为东京的飞机制造、机床、码头、电气设备和炼油厂,以及大批工人,都搬到了此地。日本人藏在掩体中的“樱花”自杀飞机而京也是一样,当时京都拥有100万人口,大量产业被转移此地,故而它被排到了首位。所以,东京确实不是个适合原子弹轰炸的地方,它是个军事上的无价值目标。美军当年最看重的是广岛、横滨、小仓、京都、新泻等地,这些城市普遍的特征是“人口密集,比较完整”,相对少的受到轰炸破坏,曼哈顿工程方面认为这是获取数据的必要条件,可以“正确测量核弹的破坏力”。后来广岛代替了京都,长崎代替了小仓。广岛成为轰炸首选目标并不令人意外,此地相对完整,人口密集众多,市区还驻扎了不少军队。更重要的是,广岛是个临海环山的地形,美国人认为城市周围的山丘可以集中爆炸的破坏力,同时山岳对核武器的阻挡作用也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长崎挨炸纯粹的三菱公司太能招邪,当天美军轰炸机群的第一目标是兵工厂云集的小仓,但多云天气让机组迟迟找不到目标。于是他们只好赶紧转向到长崎,然后发现了三菱工厂的白色屋顶……
轰炸机“博克之车”的这次轰炸差不多耗时一整天,回航的时候油没了,中途加了个油才回到天宁岛基地。
就这样,广岛与长崎成了最大的两个倒霉蛋。
其实这还没完,如果日本继续顽抗下去,还会有更多的原子弹砸下来,届时东京也未见不会成为目标。
前面说过,美军当时只有2颗能用的原子弹。但这不代表美国人不会生产新的原子弹。
实际上“三位一体”以后,美国人已经在加紧生产新的原子弹,1945年8月9日轰炸长崎后,已经有新的原子弹被运送到马里亚纳群岛进行调试,这颗原子弹被称作“东京乔”( Tokyo Joe),计划8月19日轰炸日本。
不过,“东京乔”的第一目标也不是东京,而是美军念念不忘的小仓,可见东京的战略地位已经上了跌停板。
按照美军计划,到9、10月份时,还要组装出12枚原子弹,然后对日本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式轰炸。
问题是,日本在8月15日就已经怂了,让后面的联军强攻+核弹13连爆变成了历史的泡影。
当时的美国也有一些基于政治的考虑,美方分析认为,日本天皇只是个象征性的傀儡角色,日本的军国主义政府也早已将指挥权分散了出去,武断地将它们一锅端无益于“迫日投降”的方针。
毕竟当时的美国已经进入了战争的垃圾时间,他们更迫切地需要与苏联争夺地盘。否则仅仅只是消灭日本的话,还不如像柏林那样,直接放苏联去打就行了。
美国人需要日本快快滴投降,最好是立即马上,这样便能赖掉以前对苏联许下的出兵承诺。
如果把天皇和日本政府首脑全都用原子弹化为灰灰了,日本人是会群龙无首,还是会死战到底?美国人心里也在打鼓。
美国这类西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对于如何“征服”非常有心得。
要征服一个国家,单纯靠血肉去打很难,但如果能促使其首脑屈服,那么完全可以依靠他们去“说服”民众,完成实际的统治和奴役。
当年大清王朝就是这样陷入黑暗的,中国的亿万人民根本无惧洋人,他们可以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但洋人通过让满清贵胄们卑躬屈膝,很轻易就让中国变成了可悲的半殖民地,陷入了无边黑暗。
同样的道理,日本的上层如果能快速屈服于美国,那么不仅战争能快速结束,美国也将收获日本这个新的半殖民地。
最后历史就是如此演绎的,当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全日上下立马改变了态度,恭恭敬敬将美军请上海滩,马杀鸡三温暖花姑娘滴轮番伺候。
美国人自己都诧异,这是曾经打生打死的敌人吗?前面还喊着“一亿玉碎、彻底抗战、必杀米鬼”,怎么突然就变得绵柔驯服了?
如果原子弹将东京彻底抹掉,美国人没准这会儿还在燃烧的废墟残垣中奋战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