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歌送给1158万毕业生,调查显示超七成身在异乡的青年会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诗佳网

毕业歌送给1158万毕业生,调查显示超七成身在异乡的青年会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这个问题从报喜的和报忧的两者一对比就清楚了。报喜不报忧的人都是知情达理的,有抱负的人,他们既爱父母也爱妻儿,有苦自己扛着,再说他们有勇气战胜困难,知道自己能闯出困境,他们的心比困难还要强大所致。

报忧的人是父母没有教好,不懂世间的冷暖苦涩,不懂有等级之分,不原吃苦,只讲享受,有的只是向家里诉苦要钱,是啃老族一类的人,自己没吃多少苦或相反在享福,反而给家里人搞得苦不堪言,所以小孩应该吃点苦或至少要懂很多人在艰苦中奋斗的,同时要教育他们遵老遵长还要爱幼爱人。

毕业歌送给1158万毕业生,调查显示超七成身在异乡的青年会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生了一个孩子更不是得意洋洋了,而是给自加上教育孩子的多方面的担子,这就是父母的责任

如何评价南华大学环境怎样?

南华大学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始建于1958年,截至2017年6月,现有在校学生近38000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3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4500余名,国际学生240余名。

这栋主教学楼长有百余米。

阶梯式的裙楼设计。

镜头无法装下整栋大楼。

楼角的造型很独特。

对于南华大学,再熟悉不过了,儿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学校位于衡阳市解放西路,离市区很近。因为由原中南工学院、核工业六所、衡阳医学院三家单位合并而成,院子由此扩大,一条热闹的红湘路,将学院分割开来,闹中取静。

学院里有一座山,名曰:卧虎山。

学校女足在训练。

以前是校图书馆,现在是外国语学院。

校园一角。

“”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教授塑像。

说实话,南华大学除了广场和卧虎山,还真没有很多亮色的地方。不过,这两个地方都有曲径通幽之处。当然,还有南华大学的主教学楼,前苏联人设计的,与众不同,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这栋长长的裙楼组成的大楼,放在省会长沙,都是无法超越的现代建筑。

学生宿舍。

卧虎山上的水塔,已经荒废了。

山上的小路,很是幽静。

学院面朝解放西路的侧门。

新闻传播专业能干什么啊?

根据百度百科提供的内容,新闻与传播专业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专业,使其具有从事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出版发行、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部门工作的能力和素质。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图片社以及广告、公关、出版发行等部门从事新闻文字、声像、图片的采写、编辑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也可在国家机关、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文化传播、管理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就此而论,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面很广泛。本专业是20世纪中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新兴学科,它与信息科学一文一理,覆盖了从信息传播内容到信息传播技术的完整体系,构成了当今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特别是令世人瞩目的大众传播领域,形成了以传播理论为基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传播平台,平面媒体、广播影视媒体、网络媒体相互促进的专业学科群,学科体系横跨从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等整个传播领域,构成了从理论传播学到应用传播学的宽口径、厚基础、适应面广的新兴学科专业。随着21世纪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传播学专业将为国家培养大批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首先,新闻传播专业可以在传统媒体中从事相关工作,中国记协发布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6年)》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23925名记者持有有效的新闻记者证,其中报纸记者84130人,期刊记者6007人,通讯社记者2801人,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129829人,新闻网站记者1158人。

其次,还可以从事新媒体方面的工作,比如采编工作。目前网络新媒体发展迅速,各种新媒体平台都需要具有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人才。

最后,学术期刊也需要具有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人才,当然这些人可能需要有一些理工科的知识。比如学术期刊越来越重视科研论文的传播,而这则需要新闻传播人才的协助或者说参与。

至于实习的问题,因为这个专业方向的就业比较宽泛,因而从理论上来说具有很多的实习场合和机会的,当然这也要结合个人的兴趣,以及未来打算从事的行业相关。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实习以学到知识和经验为主,不必然去追求实习公司或者单位的名气,因为学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送外卖?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当家长的,我认为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送外卖,绝对不是教育过剩,而是家长和大学毕业生自己的无奈。

教育怎么可能过剩呢?一个人从生下来到离开这个世界,就像人每一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都得受教育,活到老学到老吗!

尤其我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在教育越来越产业化的今天,无论是谁都希望教育产业兴旺发达。

当然家长和孩子们更希望人人都能够顺顺利利地上高中、上大学。实事求是地说家长和孩子们,还觉得教育资源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呢,那有什么教育过剩这一说呢?

至于许许多多的家长看着毕业后大学生去送外卖,其内心里自然是五味杂陈,说不出来究竟是什么感觉。

同样对去送外卖的大学毕业生本人而言,当然也是哭不得笑不得、恼不得怨不得,心里边的那种痛并快乐、无奈且庆幸的滋味,更是说不清到不明。

一言以蔽之,在许许多多比较现实、比较理性的人看来,很多大学毕业生去送外卖,根本谈不到教育过剩的问题。而是人们一种现实的无奈选择。而这种无奈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家长而言,辛辛苦苦甚至砸锅卖铁,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一个大学生,眼见着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而他们却呆在家里整天价玩手机、玩游戏,谁受得了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啊?因此眼瞅着自己的孩子去送外卖,有了自己的营生,管咋的也是一种心理安慰。

二是对大学毕业生本人而言,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没有考上,考研究生又落了榜,出国去深造又囊中羞涩,上生产线去当工人又觉得不心甘情愿,啥也不干窝在家里啃老又怕被人笑唤。

所以啊,许许多多的大学毕业生那是万般无奈,不得不去送外卖,占着自己的身子,让自己有活干,也算是能够自食其力啊!

三是对社会而言,还多亏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送外卖、送快递等新兴的服务业,能够吸纳了一茬茬大学毕业生,既缓解了全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又满足了大学毕业生希望能够尽快找到适应自己要求的一份工作。

因此说这些新兴起来的服务业,在客观上确实把社会的无奈、家长的无奈,还包括大学毕业生的无奈,都给一一化解了。

同时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每一个家庭和大学毕业生本人,都对大学毕业生从事送外卖等新兴的行业,给予了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不再抱持一个大学毕业生一定要选择高、大、尚的工作的传统观念,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总之,许多大学毕业生送外卖,不是教育过剩,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又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预估2023年一季度青年失业率大概率低于17?

就业难

中国失业率攀高可能是未来最主要的问题(非之一)。

美国媒体今天看到一个调查,共有10个进步、5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高学历就业问题。

我们不能完全信,但可以参考。其中的高学历就业问题,本人认为还是一个真问题。

后来又看到一篇关于中国文、理科生比例问题,思考良久,问题也不少。提出目前我国文科生偏多问题。其中指出,80%是被动划入而非主动选择。

中国就缺理工男

目前别说理工科生偏少是个问题,就是理工科生毕业了,有多少人真正从事理工科?一方面失业率高,高达16%。一方面制造业招工难,这不是问题是什么?都去钻在抖音里投机取巧,谁去实实在在做事?

归纳之,高考节点的文理科比例,以及毕业后就业动态,说明我国失业问题所在。只有调整文理科比例,重视理工科待遇,实干兴邦,才能解决当下失业问题。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