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李炎,唐朝后期有过几次中兴

诗佳网

四川李炎,唐朝后期有过几次中兴?

感谢邀请

唐朝后期得看从哪个年代开始计算,笔者妄自揣摩姑且从安史之乱之后算起吧。

四川李炎,唐朝后期有过几次中兴

一、元和中兴

元和是唐宪宗在位时侯的年号,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他以太宗和玄宗为榜样,决心革除时弊,削平藩乱,实现大唐的中兴,其实说这次中兴多少有点名不副实,只不过唐宪宗在位时侯加强了中央集权,割除玄宗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姑且就算一次吧。

不过宪宗后期沉迷仙术,死因也和他祖先唐太宗一样,乱吃仙药毒死的。

第二次:唐武宗——会昌中兴

唐武宗(840年—846年在位),是唐穆宗李恒第五子,也是元和中兴的唐宪宗的孙子,这一段历史很有趣,唐穆宗在位时挚爱饮酒作乐无心朝政,以至于宦官当权严重,他死之后 先后有三个儿子当过皇帝,即长子唐敬宗、次子唐文宗、五子唐武宗

前两位都是宦官拥立的,在位时侯基本上宦官掌权,与大臣们不断的争斗,朝政一篇黑暗,奇葩的是唐敬宗还是一个被假宦官带了绿帽子,同时在位两年就被同一个宦官杀死的奇葩君主。

公元840年,唐文宗病逝,宦官仇士亮、鱼弘志为了抢拥立之功,立了唐文宗的弟弟为新的皇帝,是为唐武宗。

虽然唐武宗也是被宦官拥立的君主,但是唐武宗却不是甘愿做傀儡的人,而且他也有抗争的本领。先用计除去了大宦官,然后开始了他的执政之路。

他在位期间平定了回纥进犯,平定了昭义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遏制了宦官当权的混乱局面为后来的宣宗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唐宣宗——宣宗之治

唐宣宗(846年—859年在位),武宗死后宣宗即位,不过宣宗却不是武宗的儿子,而是他的叔叔,即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电视剧《宫心计》的男主角就是这一位的原型。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所以说唐后期基本上都是被宦官拥力的皇帝。

不过这位皇帝即位时候已经三十七岁,在过去三十几年里一直处于装傻卖呆的成都,所以当时的宦官以为他好控制才拥护他当了皇帝,但是没想到这一位是一个心有大智的人物,

上台以后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他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其实他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李忱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在对外问题上,李忱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史家对李忱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但是这位皇帝也和他的先祖一样,极尊道教,迷信长生不老,公元859年八月,因服食丹药过多,中毒身亡,年仅50岁。

这个迷信长生不老似乎是李家皇族的优良传统。

查资料不易,给个赞,给个关注是对作者菌最大鼓励

中国古代侵略过别的国家吗?

中国历史上有个墟字,就是废墟的墟字。

废墟就是曾经居住的地方,不再居住了,换到现在居住的地方,原先居住的地方就报废变成一片荒芜残垣断壁,这一景象的叙述用词。

但是受于文学小说的影响,人们普遍知道的是昆仑墟。细致一点的人知道昆仑有:昆仑西墟,昆仑中墟,昆仑东墟。更多的人仅仅知道昆仑中墟是黄帝,轩辕氏居住的地方,不知道东墟和西墟是谁居住的地方。

实际上昆仑西墟,就是昆仑山西边的山脚下,中国人曾经被那里的人收留过,并且居住了很长的时间,所以离开以后,就把那个地方叫做昆仑西墟了。

具体昆仑山西边山脚下居住的人群,就是神话中说的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西王母的意思,就是西边的人群是女儿国,国王有女人担当,所以称为西王母。

具体的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就是玉液琼池之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到处产玉石的地方。而现在那边产出的玉石,就叫作恒都斯坦玉。

现在的昆仑东墟,被称为贺兰山。

商朝的时候把原先废墟之处,都称为鬼方。

人,是近处怕鬼,远处怕水。

因为进出埋过死人的地方,人们是知道的,埋死人的地方就是出现鬼的地方。

而人去远方陌生的地区,看到一片水,不知道水的深浅,不敢趟水过去,不会游泳,又没有船只的时候,就会绕道过去。就是远处怕水的原因。

所以商朝说是鬼方的地方,就是自人群曾经埋过死人的地方。仍然是曾经居住后来报废的,废墟之处。

这样就可以看到中国人迁徙的路径了,从西王母处,绕过昆仑山进入贺兰山,再分成两个分支,一个分支进入白令海峡,到达南北美洲;一个分支南下,进入现在的东亚。

大禹治洪水成功以后,把没有钱来帮助治水的人群,踢除了我们人群之外。并且我们人群的人都颁发一个鼎,作为居住在九州之内的凭证。

这就是大禹,铸九鼎,定九州的现象。

所以没有鼎的人群,不再是我们人群的人了,也不允许他们进入九州区内居住了。

春秋战国时期,又把九州说成是中原。

从而,纯正的中国人,就在九州,或者中原内,折腾了。

最可悲的就是,居住在北冰塬上的人群。他们是往返于南北美洲和中国大陆的通信人员。当平顶居住在中原内以后,他们就不能进入中原或者是九州内了。返回南北美洲又没完成任务,没办法,就永恒的居住在北冰洋上了。

大禹,这样的规定别人都不服气,所以西边和西北边,北边,和东北边的人群,强烈的要求居住在中原或者是九州之内。因为他们不承认自己不是居住在九周内的人的,同一伙的人。

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就在九州或者是中原,北边.西北边.东北边砌起一道城墙,防止他们进入中原。

秦始皇以后的历朝帝王,都修长城。

到了清朝,满族人同蒙古人通婚,也时不时的把女儿嫁到新疆和西藏去,也许新疆和西藏的女人到中原来婚配。这样整个人群就成了亲戚关系,这才废除了修长城。

但是自从黄帝进入中原,从炎帝结盟以后,逐渐的忘记了曾经有过的地盘。但是蒙古族人没有忘记,从而成吉思汗出现以后,就恢复了原有的版图。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读司马迁史记的人,仍然是把中国的地盘限定在春秋战国的中原一带呢。

中原一带指的是,大禹九州中的豫州。现在把豫州称为河南省。

这样河南省周边的几个省属于九州了。

中国的中国二字,并不是现在国家疆域范围内的意思,而是众多邦国的最中间的那个地盘的称呼词。

周朝时候把各个邦国,说成了诸侯国。

而原本的邦国,指的是同一个血缘人群居住的地盘的范围。这样每一个同血缘的人群,就是一邦人,其居住的地盘范围就是邦国。

所以周朝的周王室,实际上就是各个邦国的总盟主,居住在众多邦国的中间位置上。这个居住在众多邦国中间位置上的一邦人,地盘的名称就叫做中国。

因此,还有东国.西国.南国.北国等等国,都是同一个约盟的人群。周王室是总盟主。

在这样的人群范围内,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才废除了盟主制,改成了国王的帝王制。但是地盘范围缩小到可怜的只有,陕西,甘肃四川一部分,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这样一个地盘范围了。

因而,按照秦始皇以后的地盘范围,再扩大地盘就属于侵略了。

但是以大禹以前认定地盘范围话,中国人的地盘,是缩小很多很多的。

正常的中国人的地盘不分民族的话,那么成吉思汗恢复的跨欧亚大陆的地盘是个一般的范围。真正正常的地盘应该是昆仑山的西边,在欧亚大陆交界线上,一直到北冰洋上,再到南北美洲,这么一个地盘范围的。

只不过不能说成是中国地盘,而应该说成是黄种人种的地盘了。

黄帝,不写成皇帝,就是因为是整体黄种人的大帝。

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人不但不侵略,反而越来越把自己的地盘缩小了呢。

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保留着不丹尼泊尔,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半岛,各自称王称国。就是为了消除帝王自身的孤独感,可以同这些邻国的国王交往。有几个小国王同自己交往,中国的帝王就不再是孤家寡人了。

清朝的时候把这些国家都划归为保护国,是派有军队驻扎在那个地方的。但是军队的费用由中央天子支付,所住的地方的税务由当地的王收取,不必支付中国军队费用的。

中日甲午海战,就是清朝政府用轮船送军队进驻朝鲜,被日本的军舰偷袭造成的。所以中国的军舰是运送军队到朝鲜的,并没有想打仗。遭到日本军舰的偷袭失败是必然的。

而中国军队在越南和缅甸,驱逐法国军队是成功的。

而在现在的坦克斯坦地区,还有很多说纯山东话口音的中国人居住的。而不丹和尼泊尔,虽然在喜马拉雅山南边,建筑风格和人民的习俗与印度完全不同,同中国的西藏人和汉人相仿佛。

特别是印度本地,就有纯中国一样面孔的人群存在。并且这些人不是由蒙古族带去的,而是很古老,很古老时就有的。

甚至中国人即便是对其他国家进行了入地战争。打完以后都会撤回来,不占领不殖民那个地方的。

所以印度洋的印度尼西亚群岛,汉族人占了80%多,甚至达到了90%,而那个地方的蜀国仍然是原国家的地盘,并没有划为中国的某一个省的。

而印度洋中的印度尼西亚群岛,是中国秦朝以后,到明朝郑和七下西洋,逐渐开发形成的国家。

特别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很多非洲国家和南北美洲国家,以及阿拉伯国家,向中国皇帝申请加入中国没有被准许,有的国王带着自己家人就自己搬到中国来居住了,并且死在了中国,子孙留在了中国。现在中国仍然有他们的坟墓的。并且在1995年左右,有的孩子回到原国家,还被接受是袁国王的后代的。

郑和下西洋在沿岸地区留下了很多修船的工厂,中国的远洋大船,被欧洲人同毛利人的三角帆船结合以后,才造出了发现新大陆的舰船。除了三角帆以外,欧洲的航海大船跟中国的郑和船一模一样。

郑和的船只到了南美洲,送去的是瓷器丝绸,所以南美洲土著把郑和这种发白的人当做神。

当欧洲白人也去南美洲的时候,南美洲的土著把他们当做神接待,谁知欧洲白人屠杀了他们,这样欧洲的海盗,没有遇到抵抗,就发现了新大陆,占领了新大陆。

甚至使南美洲的人,认为是自己遭到了神的惩罚,废除了供奉神的坛,部族的首领和巫师都消失了。从而南美洲的土著建筑物,虽然仍然有土著居民存在,但是都是平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使南美洲的古建筑物成了人类历史之谜。

汉朝有哪些有作为的皇帝?

汉高祖刘邦——西汉开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以孝治理天下。

汉文帝刘恒——开创文景之治,实行“三十税一”,奖励农桑。

汉景帝刘启——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成功平叛吴楚七国之乱,稳固皇权。

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进一步巩固了皇权。盐铁官营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发动对匈奴战争,开拓疆土,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东北方和南方用兵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其中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疆土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开国。

唐朝立国二百八十九年,前后一共有二十一位皇帝,国土面积最巅峰时期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虽然无论是立国时长还是皇帝数量或是国土面积,唐朝都不是华夏历史上最强的,但论实力和影响力,在历史上估计也只有汉朝能够比拟了。而在这二十一位皇帝中,只有六位皇帝算是明君,其中前三位算是开创唐朝盛世的皇帝,也是广为世人所熟知的帝王;当年其实后三位帝王也算不错,可惜知道的人却是寥寥无几;现在这里就来看看唐朝的这六位明君是谁吧:

TOP、6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在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唐宣宗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复河湟之举,为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李忱为“小太宗”。但这唐宣宗李忱晚年因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实在是可惜了。

TOP、5 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异母弟;性情沉毅,雄谋勇断。初封颍王,拜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唐文宗病重时,宦官将领仇士良和鱼弘志矫诏废黜皇太子李成美,拥立李炎为皇太弟。后继位为帝,他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积弊,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在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后,从子刘稹企图袭位割据。唐武宗李炎采纳李德裕的建议,命诸道出兵征讨,最终平息了叛乱。

后鉴于寺院经济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下令拆毁佛寺,派出御史分道督察,没收大量寺众土地,成为毁佛运动的“三武一宗”之一,从而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兵员。在位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和毁佛运动,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可惜唐武宗李炎信仰道教,服食长生不老药,后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三十二岁;这位应该是死得最可惜的吧。

TOP、4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唐宪宗李纯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他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

而且这唐宪宗李纯刚明果断,能用忠谋,力图削平藩镇割据。在位初期,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相继为相。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三镇,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但这唐宪宗李纯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奸臣皇甫镈而罢免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后暴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服用长生不老药的缘故。

TOP、3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别驾。后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没过多久,他爹李旦便禅位于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

而且唐玄宗李隆基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笔。

TOP、2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起初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被册立为皇太子。唐高宗李治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

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但唐高宗李治身体羸弱,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唐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唐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TOP、1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乃是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封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进入长安后,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封为秦国公。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为秦王。后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册立为太子。

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据说唐太宗晚年是死于王玄策从天竺带来的方士所炼的长生不老药……

以上便是唐朝统治时期的六位明君,当然,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盛世的奠基人,有了唐太宗打下的基础,才有了后来唐太宗李治的武功赫赫,疆域扩展到极致;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虽然国力达到极致,但却也是衰落的开始,后面的唐宪宗李纯、唐武宗李炎和唐宣宗李忱只不过是为唐朝的延续而努力了而已;但实在是积重难返,宦官和地方节度使的权势实在太大,最终唐朝还是亡于朱温之手,实在是可惜了。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有什么作为?

真如后世所传高宗无任何作为?

唐王朝第三位皇帝李治继续贞观遗风!从小李治就有仁孝德行,李世民教导他“民为重,君为轻。”把人民比作水,把皇帝比作舟。水亦载舟,亦可覆舟!……李世民亲自写《帝范》赠送高宗李治。公元649年太宗驾崩,李治继位改年号永徽,22岁的年轻皇帝,继续贞观荣耀下治理国家!李治在民富国强太平盛世下登上皇位,有宰相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两朝元老重臣的辅佐下!开启不太为世人所知的永徽之治,与民休养生息!全国粮食连年大丰收,全国住户由贞观年间300万户上升到380万户。减少犯罪率,对外修好和少数民族关系,唐王朝在西突厥故地设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疆土扩展到唐朝最大!

收父皇才人为妃

根据大唐王朝规矩,皇帝嫔妃在皇帝生前没有生育过,皇帝死后她们得去皇家寺院削发为尼。武则天又名武媚娘没给太宗生得一儿半女,所以就在感业寺削发为尼了!有一次高祖宗李治去感业寺祭祀父皇,见到武媚娘。想到她们昔日的感情,都对世事弄人而唏嘘不已!这一切都被没有儿子的王皇后看在眼里,知道高宗还是放不下武媚娘。就暗中让武媚娘蓄发还俗,同时在高宗旁吹耳旁风“让高宗把武媚娘接回后宫”。这和高宗李治之意,顺水推舟就把武媚娘接回。王皇后为了对付贵妃萧淑妃,联合武则天在同一战线,但是最后武则天直接把王皇后和萧淑妃送上惨死之路。

这次接武氏回后宫,大概是李治的不幸,是历史之幸吧!

高宗把武媚娘接回后宫封为嫔妃,仅在四大贵妃之下。武媚娘独特的房中魅力和非凡的手腕,得到高宗李治的专宠!联合王皇后一起对付萧淑妃,然后掐死自己的女儿作为代价来扳倒王皇后。她一步步走向皇后之位,每走一步都鲜血淋漓!武媚娘这个有着政治敏感嗅觉的女人,不满足于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国母,她要向着权力顶峰攀登。李治就是她走上这条路的阶梯!不可否认她当皇后也为大唐江山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圣”临朝

李治一直体弱多病,很多时候政务都交给武则天处理。这个女人不但不避讳后宫干政,还笼络权臣,为今后帝位作打算!当李治后悔有废后之心时,武则天势力已经盘根错节,高宗也不得不忌惮了。参与李治商讨废武后的宰相上官仪最后父子被武则天杀了!李治悲哀的发现,自己不能改变什么,只能顺其自然接受武则天垂帘听政。“二圣临朝”即称李治为“天皇”,称武则天为“天后”!高宗晚年在武氏的阴影下走完一生。

高宗李治绝非昏庸之君,前半生永徽之治继承贞观遗风,有贞观过之无不及之处!后半生在武氏铁腕之下平衡皇权,性格太过忧柔,让他陷入政治漩涡之中,无法拜托“二圣临朝”历史仅有的怪像。他是被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光芒遮盖了功绩!为国家和民族统一立下万世之功。

参考资料《二十五史》《新唐书》《中国皇帝大全》

中国历代皇帝有多少位?

展开全部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以及在位时间:

一、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1.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公元前209。

2.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9-公元前206。

3.秦三世子婴:公元前207。

二、汉朝(前202—220年)。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9)

1.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4。

2.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公元前187。

3.汉吕后执政:公元前187-公元前179。

4.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公元前163;

5.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63-公元前140。

6.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公元前86。

7.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公元前73。

8.汉宣帝刘洵:公元前73-公元前48。

9.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公元前32。

10.汉成帝刘鷔:公元前32-公元前6。

11.汉哀帝刘欣:公元前6-1。

12.汉平帝刘衎(kan):1-6年。

13.孺子婴(王莽摄政):6-9年。

东汉(25-220年)

1.光武帝刘秀:25-58年。

2.汉明帝刘庄:58-76年。

3.汉章帝刘炟:76-89年。

4.汉和帝刘肇:89-106年。

5.汉殇帝刘隆:106-107年。

6.汉安帝刘祜:107-126年。

7.汉顺帝刘保:126-145年。

8.汉冲帝刘炳:145-146年。

9.汉质帝刘缵:146-147年。

10.汉桓帝刘志:147-168年。

11.汉灵帝刘宏:168-190年。

12.汉献帝刘协;190-220年。

三、三国(220-265年)

1.魏国魏文帝曹丕:220-227年。

2.魏明帝曹叡:227-240年。

3.魏齐王曹芳:240-254年。

4.高贵乡公曹髦:254-260年。

5.魏元帝曹奂:260-265年。

蜀国

1.昭烈帝刘备:221-223年。

2.后主刘禅:223-263年。

吴国

1.大帝孙权:222-252年。

2.会稽王孙亮:252-258年。

3.景帝孙休:258-264年。

4.乌程侯孙皓:264-280年。

四、晋

西晋(265-317年)

1.晋武帝司马炎:265-290年。

2.晋惠帝司马衷:290-307年。

3.晋怀帝司马炽:307-313年。

4.晋愍帝司马邺:313-317年。

东晋(317-420年)

1.晋元帝司马睿:317-322年。

2.晋明帝司马绍:322-325年。

3.晋成帝司马衍:325-343年。

4.晋康帝司马岳:343-345年。

5.晋穆帝司马聃:345-362年。

6.晋哀帝司马丕:362-366年。

7.海西公司马奕:366-371年。

8.简文帝司马昱:371-373年。

9.孝武帝司马曜:373-397年。

10.晋安帝司马德宗:397-419年。

11.晋恭帝司马德文:419-420年。

五、隋朝(581-618年)

1.隋文帝杨坚:581-605年。

2.隋炀帝杨广:605-617年。

3.隋恭帝杨侑:617-618年。

六、唐朝(618-907年)

1.唐高祖李渊:618-626年。

2.唐太宗李世民:626-650年。

3.唐高宗李治:650-684年。

4.唐中宗李显:684-684年。

5.唐睿宗李旦:684-684年。

6.武后武则天:684-705年。

7.唐中宗李显:705-710年。

8.唐睿宗李旦:710-712年。

9.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

10.唐肃宗李享:756-762年。

11.唐代宗李豫:762-780年。

12.唐德宗李适:780-805年。

13.唐顺宗李涌:805-806年。

14.唐宪宗李纯:806-821年。

15.唐穆宗李恒:821-825年。

16.唐敬宗李湛:825-826年。

17.唐文宗李昂:826-841年。

18.唐武宗李炎:841-847年。

19.唐宣宗李忱:847-859年。

20.唐懿宗李凗):859-873年。

21.唐僖宗李儇:873-889年。

22.唐昭宗李晔:889-904年。

23.唐哀帝李拀(chu):904-907年。

七、宋

北宋(960-1127年)

1.宋太祖赵匡胤:960-976年。

2.宋太宗赵匡义:976-998年。

3.宋真宗赵恒:998-1023年。

4.宋仁宗赵祯:1023-1064年。

5.宋英宗赵曙:1064-1068年。

6.宋神宗赵顼:1068-1086年。

7.宋哲宗赵煦:1086-1101年。

8.宋徽宗赵佶:1101-1126年。

9.宋钦宗赵桓:1126-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1.宋高宗赵构:1127-1163年。

2.宋孝宗赵昚:1163-1190年。

3.宋光宗赵惇:1190-1195年。

4.宋宁宗赵扩:1195-1225年。

5.宋理宗赵昀:1225-1265年。

6.宋度宗赵禥(qi):1265-1275年。

7.宋恭帝赵显:1275-1276年。

八、元朝(1260-1368年)

1.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5年。

2.元成宗:1295-1308年。

3.元武宗:1308-1312年。

4.元仁宗:1312-1321年。

5.元英宗:1321-1324年。

6.元泰定帝:1324-1328年。

7.元天顺帝:1328-1328年。

8.元文宗:1328-1329年。

9.元明宗:1329-1332年。

10.元宁宗:1332-1333年。

11.元顺帝:1333-1368年。

九、明朝(1368-1644年)

1.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9年。

2.明惠帝朱允炆:1399-1402年。

3.明成祖朱棣:1402-1425年。

4.明仁宗朱高炽:1425-1426。

5.明宣宗朱赡基:1426-1436年。

6.明英宗朱祁镇:1436-1450年。

7.明代宗朱祁钰:1450-1457年。

8.明英宗朱祁镇:1457-1465年。

9.明宪宗朱见深:1465-1488年。

10. 明孝宗朱祐摚:1488-1506年。

11.明武宗朱厚燳:1506-1522年。

12.明世宗朱厚熜:即嘉靖,1522-1567年。

13.明穆宗朱载垕:1567-1573年。

14.明神宗朱翊钧:1573-1620年。

15.明光宗朱常洛:1620-1621年。

16.明熹宗朱由校:1621-1628年。

17.明思宗朱由检:1628-1644年。

十、清朝(1616-1912年)

1.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1627年。

2.清太宗皇太极:1627-1644年。

3.清世祖顺治福临:1644-1661年。

4.清圣祖康熙玄烨:1661-1722年。

5.清世宗雍正胤禛:1722-1735年。

6.清高宗乾隆弘历:1735-1795年。

7.清仁宗嘉庆顒琰:1795-1820年。

8.清宣宗道光旻宁:1820-1850年。

9.清文宗咸丰奕詝:1850-1861年。

10.清穆宗同治载淳:1861-1875年。

11.清德宗光绪载恬:1875-1908年。

12.清宣统帝溥仪:1908-1912年。

扩展资料:

皇帝的起源: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古人所说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

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中国朝代:

1、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姒少康在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兴夏朝,恢复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2、商:相传商族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封地在汉中。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新:王莽所创的朝代(国号)“新”的含义:新的本义是改旧、更新。西汉后期在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学说支配下,社会政治涌动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

7、汉为火德,为赤帝,王莽为土德,自称是“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传黄帝,天命授之。

8、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操谥号魏武帝。

9、蜀(汉):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又称“季汉”。

10、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11、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2、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3、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4、辽:辽原称“契丹”,契丹是族名,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5、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6、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7、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8、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9、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

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20、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

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