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九一八事变92周年,如果给李云龙百门意大利炮

诗佳网

纪念九一八事变92周年,如果给李云龙百门意大利炮?

《亮剑》里面的“意大利炮”,其实是法制M1897型75毫米野战炮,在抗日战争时期,超过75毫米的火炮已经属于师以上建制才配备的重型火炮,你知道100门75毫米口径野炮(或者山炮)是什么概念吗?是当时整个国民革命军数百万军队,在抗战初期所拥有的重炮数量之一半!这玩笑有点开大了吧?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初期和中期,轻武器吃亏并不严重,主要就是制空权的丧失和炮兵的薄弱,因为75毫米以上的火炮和炮弹基本不能规模化生产(有少量仿造),这里有技术原因,也有钢材短缺的原因(有限的钢材要生产轻武器),所以重型火炮大多依赖进口或者国际援助,比如昂贵的150毫米榴弹炮,就是从德国重金购得。

纪念九一八事变92周年,如果给李云龙百门意大利炮

一般来说,中央军嫡系部队当时每个师最多配备一个炮兵营,火炮种类也比较繁杂,有山炮、野炮和少量榴弹炮,比如第74军的主力师第58师,那是由老蒋的铁杆嫡系俞济时一手重建起来的,他叔管着整个军队后勤,并且第58师也列入了“调整师”名单,装备是优先补充的,结果怎么样呢?

第58师投入淞沪会战时,师属炮兵营仅有75毫米以上火炮16门,其中包括榴弹炮六门、野战炮四门和山炮六门,这已经是装备最好的次一流部队了(略逊于第87师、第88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普通的中央军步兵师,也就一个装备12门山炮或者野炮的炮兵营,那么100门野炮是啥概念?至少可以装备八个以上的师属炮兵营。

南京政府对日作战的准备是有一些的,1935年不仅开始加强调整师和整理师的编组,对全国炮兵也进行了资源整合,以陈诚兼炮兵整理处主任。一番调查和统计下来发现,全国军队总计拥有的7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仅有456门!并且由于缺乏零件、保养和不断的战损,抗战初中期能够随时投入作战的数量只有200门左右。

现在明白开篇的意思了吧?如果李云龙真有100门重炮,按编制级别他就将拥有八个师以上的兵力,而且还得是精锐野战师,那还当什么129师386旅独立团长,完全就是集团军总司令的级别。丁伟怎么埋汰李大脑袋来着:“他要有两个师,他TM敢打太原”,真要是能指挥八个装备精良弹药充足的师,日本鬼子在山西“坚持八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其他杂牌军和红军改编而来的八路军,连58师那样的火炮配备水平也不可能达到,晋绥军因为有太原兵工厂加持,算是杂牌里面炮兵比例最高的。可惜由于没有制空权,阎锡山的炮兵团、炮兵营在日机轰炸下损失惨重,太原保卫战失败后,晋绥军一路南逃,许多重炮也被丢弃了,八路军总部原来没有炮兵团,就是从河里捞出来晋绥军丢弃的12门山炮所建。

而129师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时,全师才有6门迫击炮,哪里来的什么山炮野炮,但凡有两门可以直射的75毫米野战炮(注意山炮和野炮的区别),日军在山西的炮楼碉堡全得给轰平了,百团大战的大破袭何苦打的那么艰难?实际上《亮剑》在这个桥段的设计上是不够合理的,二营长声称是“打小曹庄据点缴获的两门山炮”,听听这据点名字,也就是个日军小队级至多中队级的守备点。

如此规模的日伪军建制,装备两门迫击炮和几具掷弹筒还算靠谱,放上两门野炮在那里难道是做展览吗?既没有战术价值,也违反军事常识,日军无论是自造还是掳来的重炮,通通编入联队以上单位配属的炮兵部队,一个联队也才有一个装备四门“四一式”的山炮中队,一个普通的守备据点,连九二步兵炮都未必有呢。反正导演说有就有吧,要不李云龙用什么轰开平安县城呢?

即便是蒋系中央军,也把这样的老古董当成宝贝使用的,轻易不可能配属到团级单位,美国记者白修德曾经在战地记录中,描写了1944年长衡会战时“意大利炮”的使用情况:“当发起进攻时,他们(中国军队)得到了两门大炮负责支援,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生产的75毫米炮。只有200发炮弹,所以用起炮弹来好像一个守财奴数金币一样,中国士兵步行上山,死在太阳里”,看见了吧,大队人马也才有两门“意大利炮”提供炮火支援。

前述也说明炮弹更是大问题,这种炮是意大利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淘汰下来的,废物利用卖给了民国军队,配套的炮弹本来就不多,打一个少一个。重庆兵工厂生产的75毫米山野炮弹数量,连中央军部队都不能满足,没可能拨发给八路军吧?而我军干脆没有生产能力,所以真要是给李大脑袋100门炮,没有炮弹那也是摆设。有一张网上流传的八路军战士操炮的照片记得吧?很清晰是好几门九二式步兵炮。

那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大后方的延安炮校训练照,因为各军区缴获的九二步炮严重缺乏炮弹,用上几回就彻底没有了,于是火炮就成为了部队的累赘,也是日军追逐的目标,所以这些火炮都分别转送延安作为训练之用。二营长假如真的缴获了17发炮弹,两三个月也打光了,然后这么沉重的火炮八路军怎么处理?以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的八路军,是根本不具备携带重炮之能力的。

所以这个题目就是天方夜潭了,在抗战时期哪怕是解放战争时期,李云龙都得不到100门大口径火炮,根本不会发生。就算你给他也是摆设,因为重炮的拖曳、测距、瞄准、射击都是技术活,他没有那么多专业炮兵、也没有一丁点炮弹来源,摆出来100门炮也吓唬不了敌人,反而是敌人空军的靶子。1944年洛阳战役时,第一战区炮团的一个炮兵营在撤退时,因道路和空袭问题把12门“意大利炮”全部遗弃,结果炮兵营长被押解到重庆上了军事法庭,差点给毙了。

回顾下经典,顺便科普下抗战历史和军事知识,别拿《亮剑》当教学片,那是经过加工的文学创作。

听说日本有个叫自杀森林的地方?

确实听说在日本,有一个自杀森林,听起来很恐怖。其实,这个自杀森林,在日本富士山脚下,是一个名叫青木原的广阔原始森林森林,这里是一个著名风景区,面积约3000公顷。远远望去,这片森林郁郁葱葱,好似翻滚着波浪的海,所以,人们喜欢叫它青木原林海,“青木原树海”。

青木原林海之所以出名,首先它是个风景区,从这里能一览富士山美丽的景色另外,就是这里被称为“自杀森林”,因为来这里的自杀的人多。许多想自杀的人都喜欢选择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

另外,在20世中期,日本一位叫松本清张的作家写了一部小说《浪潮中的宝塔》,小说中的人物就是在青木原林海自杀的。小说后来被拍成电影后,青木原“自杀森林”的称呼更是家喻户晓。

据统计,近一百多年来,有近千人在青木原林海自杀死亡。自杀的人数在世界上来说也仅仅排在在美国金门大桥自杀的人数之后。从这个角度说,青木原林海确实有不少人在此结束生命,说它是“自杀森林”应该还是名副其实的。

很多人会感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要来到这里自杀呢?我想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统计不准,死者并不都是自杀。在青木源林海,每年有这么多人自杀,这其中应该是有一些人是因为迷失方向,走不出去森林而发生死亡,后来被人们误认为是自杀。

青木原位于富士山脚下,风景宜人,每年来此的旅游者有很多。这些人中应包含中有喜欢探险的,也有欣赏风光的。

青木原林海里,树种单一,使许多景观都很点相似。由于林木茂盛,遮天蔽日,即使在中午,也见不到阳光,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青木源还有丰富的铁矿,形成的磁场可以使指南针会发生偏离。如果在林中没有指南针指示方向,又不能用树影、太阳或星宿来判别方向时,那就会迷路。

想想,在这么大森林里,如果没有了方向,人是很难走出来的。所以当地人称:“人一旦走进去,就再也无法出来。”

在密林中迷路,很危险的,森林里险象环生,悬崖峭壁,毒蛇野兽,食物饮水都是决定生存的因素。长时间走不出来,人的情绪就会崩溃,如果是心理脆弱的人,这时就会陷入绝望,甚至陷入自杀情绪。

因此,一部分迷路人没能走出去,就有可能会饿死,累死,受伤而死,被野兽伤害,绝望自杀等。由于这些人失踪,就可能都会被认为是自杀的。

日本警方在每年的秋季,都会在青木原林海进行搜索尸体行动,刚开始,每年都会寻找到约二十多具尸体。 但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找到的尸体越来越多。

2、青木原林海独特地理位置和风景优美,是自杀者认为的风水宝地。

青木原既然被称为是“自杀森林、自杀胜地”,就一定有它的独特“魅力”。青木原在富士山脚下,临富士五湖,是著名的旅游观光风景区,这里山高林深,私密性也好,交通便利,景区有完善的公共设施。这都很自然成为一些想结束生命者的心目中理想之地。

日本又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被称为自杀大国。这主要是由于紧张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社会的种种压力、单调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家庭负担、疾病的折磨等,就使一些人产生悲观绝望,最后走上自杀的道路。在日本,每天的报纸,都会有一两条关于自杀的新闻报道。

这些想结束自己生命的人都很喜欢将青木原林海作为最后的归宿。

3、青木原林海被人为神化,才成为自杀者的圣地,天堂。

在世界上,就是有这样一些地方,被人为宣扬,吹捧,神化,才成为网红地。比如尼亚加拉大瀑布,就成为许多年轻人向往的结婚圣地。而青木原也有相同的经历,经过人为的传播,小说、电影的描写等因素,才会受到自杀者的垂青,来到这里自杀,久而久之,这里才会被称为“自杀森林”。

首先是社交媒体的过度宣扬,据说日本媒体搞了一个恐怖地区排行榜,第一名就是青木原林海“自杀森林”,另外,还成为全球“最具人气”的自杀地点第一名。

其次是文学作品的宣传,1993年,曰本的一本名叫《完全自杀手册》的书在日本成为畅销书,引发不少年轻人效仿自杀。“自杀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完全自杀手册》的作者鹤见济如是说。

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写的小说《波之塔》的发行,后来又改编成电影,更是让青木原林海成为举世闻名的自杀森林。

后来,人们发现,许多人自杀者旁边经常有这本书。

正是以上原因导致日本有众多自杀者,同时也使青木原林海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自杀森林。”

那么,在日本为什么会有这么人要自杀呢?这也和目本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有很大关系。

另外,自杀文化在日本很盛行,日本的传统文化认为,自杀是一种谢罪的形式,是一个人为错误自杀是一种对失败负责的崇高行为。

在日本文学中,关于死亡描述有不少。也有许多日本艺术家和文学家都会用自杀来写完自己人生的最后一页,这其中就有日本文学史上的一流作家,如:芥川、有岛、川端、三岛等人。

二战时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

日本的工业能力其实相当有限,但因为是岛国海军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建造航母和战列舰方面投入相当大,才在海军技术上有了大量的成果。之前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就凭他那些小破坦克足以实施突破,在诺门罕事件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虽然早就发觉了坦克技术的落后,但造飞机都来不及,坦克嘛就只能忍耐一下了。

其实日本坦克技术的起步并不晚,1918年,在一次大战还有一个月才结束的时候,日本陆军就从英国引进了Mk4型坦克。而且和其他日本装备类似,鬼子的坦克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就开始从直接引进转为自行设计生产。1929年日本就用22个月时间设计出了第一种中型坦克89式,这种坦克虽然皮薄跑得也慢(在泥地里即使把柴油机开到最大转速,时速也只有4公里),但用来对付绝大部分部队都没有反坦克武器的中国军队还是够用的。

在中国战场曾经横行一时的89式中型坦克。

而且日本坦克也一度曾经接近过世界先进水平。

1937年的中型坦克招标,日本陆军曾经计划采用大阪兵工厂搞的类似雷诺FT-17发展型的破玩意。但是因为侵华战争爆发,陆军突然间有了好多好多军费,高兴得不行的陆军军头们于是就采用了三菱设计18吨方案,定名为97式中型坦克。

注意图中的是采用47毫米长身管炮的97改,97式和97改几乎成了二战日本坦克的代名词。

97式的性能在当时看还不错,它的独立平衡式螺旋弹簧悬挂系统是日本战车之父原乙未生设计的,装有57毫米短管榴弹炮,带有肩靠的炮尾在有经验的炮长的操纵下甚至可能对运动目标实施原始的跟踪瞄准射击。97式的首上装甲和炮塔正面侧面都是25毫米,这个指标按照1937年的标准也不错了。

但是日本陆军装甲兵发展不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在日本陆军里严重缺乏后台。日本陆军当时分为五大兵种:分别是步兵科、炮兵科、骑兵科、工兵科和辎重兵科,到30年代又增加了航空兵,你看,根本就没有装甲兵什么事儿。五大兵种当中,步兵和炮兵出身的高级将领在日本陆军占据着统治地位,少数几个骑兵出身的高级将领点缀其中。

甲级战犯、首相、陆军大臣后来又兼任参谋总长的东条英机,步兵科出身。

甲级战犯、何梅协定的签订者,日本陆军最后一任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步兵科。

甲级战犯、海拉尔特务机关长、大政翼赞会总裁桥本欣五郎,炮兵科。

日本陆军在侵华战争前非常穷(当然是按照帝国主义标准来看),在步兵科和炮兵科高官把持陆军大权的情况下,不可能把非常有限的预算大量分给装甲兵。侵华战争爆发后,尤其是德军1939-1940年凭借装甲集群在空军协同下的突击连续干挺了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德国装甲兵这种井喷式的大爆发让日本装甲兵也曾经想入非非,做起了装甲突击的梦。

不过位高爵显的陆军军头们不可能放任装甲兵在陆军内做大,一巴掌就把装甲兵自办的一系列宣扬装甲兵制胜论的刊物都给禁止了。到了太平洋战争中,虽然日本陆军也知道自己的97式和97改连美军轻型坦克M3和M5都打不过,但也是没啥太多办法了,因为太平洋战争决胜的兵力是航空兵,日本当时陆海军基本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航空兵的建设上,同属资金和资源密集型的坦克部队肯定得往后靠靠了。

1943年之后,无论是日本陆军还是海军,几乎把一半的资源都投入到了飞机的生产当中,图为日本陆军的飞燕式战斗机总装线。

而且日本的国力相比美英德苏根本不值一提,日本在1937年钢产量达到高峰,也就580万吨,后来由于运输力和其他资源配套越来越不给力,钢产量一路下滑到了1944年只有470万吨左右,而同期美国的钢产量已经接近9000万吨!

就这点钢产量,即便日本设计师再牛也搞不出来大量的坦克啊,所以整个战争期间日本各种大小坦克的总产量只有5000多辆,德军以复杂著称的黑豹坦克产量也比这高出差不多1000辆。

而且这5000多辆是日本坦克总产量,这里面可还包括下面这种小虾米坦克——94式超轻型坦克,这破玩意完全就是个笑料。

日本是个彻头彻尾的资源匮乏国家,除了少数木材和煤炭之外,几乎所有的工业原料都需要从海外用船运往国内,更可悲的是日本的船从来就不够用,就这点实力更不可能跟盟军拼坦克产量了。

不过日本人在被谢尔曼频频爆头之后,也搞了不少新型装甲车辆,比如三式、四式中型坦克、没完成的五式坦克、还有一式炮战车等等。不过这里面只有一式炮战车参过战,其他型号没有一辆曾经参加过正经战斗日本就投降了。

曾经被日本陆军寄予厚望的四式中型坦克,终于装备了长身管75毫米炮,不过他们还不知道,美军和苏军的75、76毫米炮坦克那时候都已经停产了。

其实日本的投降对于日本装甲部队来说也是好事,美军的M-26和苏军的IS-2都早已饥渴难耐了,日本陆军剩下的3个坦克师团和20多个战车联队根本不够给人家塞牙缝的。

日本陆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的射程最远的火炮是什么型号?

导语:日军地面火炮类型定义:

山炮:口径75-105mm的驮载榴弹炮;

野炮:口径75-150mm,射程低于15公里,重量小于8吨的轻榴弹炮;

野战重炮:口径105-150mm,射程超过15公里但小于20公里的加农炮,或重量超过8吨的105-150mm榴弹炮;

重炮:口径100mm以上,射程超过20公里的加农炮 /榴弹炮,或口径超过200mm的其他类型火炮。

日本陆军的精华战斗力实际就是步炮结合战力,当日军能获得一定炮火支持时,战斗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失去炮兵支持,那多数日军普通部队的战斗力也没多强,实际取决于日军的炮弹何时消耗完毕。

日本陆军另有305mm,320mm,356mm,410mm,510mm要塞重炮与海岸巨炮,射程在20-60公里,一些是榴弹炮。

一些是战舰主炮改装的远程加农炮,510mm海岸炮为被取消的超大和级战列舰主炮仅1门,部署吴港要塞,至于305mm,320mm,410mm重榴弹炮射程均为20公里,356mm与410mm海岸加农炮则为战舰主炮,射程均在30公里以上。

二战期间,大正十四年式105mm野战加农炮是日军中射程最远的火炮,日军在中国配属的主要野战炮最大的口径也就150毫米,主要有3种型号:

民治三十八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大正四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九六式150mm野战榴弹炮。

150毫米野战炮

民治三十八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

三八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是二战时期日军的重型火炮之一。

三八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主要在1911年到1945年日军使用在战场上,口径是149.1毫米,炮管长1880毫米,重2090公斤,主要的配备的弹种是:榴弹、纵火弹、化学弹、破甲弹,弹头的重量是36公斤,炮弹的初速度是275米每秒,最大的射程是5890米。

由于38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的威力比较大,虽然性能在二战时已经过时,但是新式的150毫米的野战榴弹炮制造成本比较高,日本人就没有淘汰这种火炮,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投降。

三八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

大正四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

大正四年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的性能比38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的性能好,主要是用在战场上对敌方的火力进行压制射击。她的优点是重量很轻,射击精度极高,战场威力比较大。

大正四年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口径是149.1毫米,总重量2800公斤,炮管长2190毫米,最大射程8800米,炮口初速度是389米每秒。主要使用的炮弹是榴弹。

主要装备在二战时期日军步兵师团野炮兵部队与独立野战重炮兵旅团,用于压制性射击,二战开战时已经接近停产,一直用到战争结束。

大正四年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

九六式150mm野战榴弹炮

九六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被日军称作是最完美的150毫米口径榴弹炮,射程远,精度极高,主要用于压制射击用途。主要在1936年制成,到了1943年被迫停产。

九六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口径是149.1毫米,总重4140公斤,炮管长3523毫米,炮弹初速是540米每秒,射速每分钟6-8发,炮弹重31.1公斤,最大射程11900米。主要使用榴弹。

九六式150毫米是二战时期日军主要装备的野战榴弹炮,也是在我中国战场上最常见的一种火炮。

九六式150mm野战榴弹炮 九六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

在常规火炮当中,日军侵华战争期间射程最远的火炮是九六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

接下来我们看看重炮。

大正十四年式105mm野战加农炮

大正14年式105mm加农炮在1925年—1945年服役,大炮口径是105mm,炮管长:3590.0 mm (L 34.1),重3115 公斤,主要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火炮俯仰角是-5 to 43.0 度,弹丸重量是15.76 Kg,弹丸初速是640 m/sec,最大射程是15300 m。

大正十四年式105mm野战加农炮主要是用来压制射击用途,是日军野战重炮旅团,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的远射程野战加农炮。

大正十四年式105mm野战加农炮射程最远

八九式150mm野战加农炮

89式150毫米野战加农炮是1929年制造,全部重量10422公斤,上下射角 -5~+43度,水平射角左右各20度,最大射程18100米,炮口初速734.5米每秒,发射速度 1—2 发每分钟。

89式150毫米野战加农炮使用93式榴弹(炮弹重40.6公斤、炸药7.77公斤、威力半径60米),93式尖锐弹(弹重40.2公斤、炸药5.47公斤、威力半径38米),运行状态到射击状态需要120分。与同时期各国装备的150MM加农炮比较,重量较轻,但最大射程有劣势。

这种火炮在918事变后开始广泛用于中国战场,发挥了巨大毁伤作用,对我中国军队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89式150毫米野战加农炮

明治四十五年式150mm重加农炮

明治45年式150mm重加农炮主要是海岸防御与压制射击用途,装备日军要塞重炮兵联队,这种150mm重炮也非常有威力,不过与96式150mm重加农炮不同,移动式大炮的移动底盘与发射底盘是分开安装,移动到炮击地点后必须卸掉移动底盘,然后再把大炮安装在发射底盘上,野外移动型火炮最大发射仰角只有30度,炮台固定式为35度,所以野外式发射没有炮台式射程远。

明治45年式150mm重加农炮服役年代:1912—1945年,口径:149.1mm,炮管长:71515.0 mm (L 50),重量:炮台固定带护盾22800 kg 野外移动带护盾26136 kg (同时带射击底盘与移动底盘,护盾重量8吨)。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弹丸重量:40.2 Kg,弹丸初速:875 m/sec。火炮俯仰角:炮台固定 -8 to +35.0 度 野外发射 -8 to +30.0 度。最大射程:炮台固定22600 m 野外发射20200 m。

这种大炮装备陆军第7师团函馆重炮兵联队,步兵第1师团横须贺重炮兵联队,步兵第20师团马山重炮兵联队等要塞炮兵联队,这几个师团有80门这种大炮,这种大炮还有改良式分别是大正7年式150mm重加农炮,90式150mm重加农炮,机动性比45式150mm好,野战发射底盘可以随炮机动。这种火炮只在中国战场上使用过。

明治四十五年式240mm重榴弹炮(大和魂)

摧毁敌对要塞防御工事用途的攻城重炮,装备常设步兵师团野战重炮兵旅团的攻城重炮兵中队,明治45年式240mm榴弹炮也是918事变时日军打出第1发炮弹的大炮,此炮在中国战场广泛使用,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曾参与过巴丹要塞总攻,发挥了巨大毁伤威力,不过美军的蛙跳反攻中,并没有遭遇到这种火炮的威胁,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这种火炮部署在拥有强大兵力的大前线重要要塞,而美军则跳开了这些日军苦心经营的坚固要塞,从而避免了与日军主力部队硬碰硬决战,自然也不会遭遇到日军重炮部队的打击。

大和魂滑膛炮

二战时,日本陆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的威力最大的火炮是460毫米的超大口径的大和魂滑膛炮,但是只有2门,一门是是在东北的虎口要塞,一门运到了湖南,参加了长沙会战。

大和魂是民治四十五式二百十四厘米榴弹炮,属于重型榴弹炮,总共建造了有80门。一门炮有炮组人员9个人,口径240毫米,重量是38058公斤,炮管长度是3.892米,水平射角是360度,初速387米每秒,有效射程是10350米,弹头重200公斤。

大和魂滑膛炮

由于大和魂滑膛炮比较重,难以运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在中国战场上主要参战记录是轰击北大营和在虎头要塞抵抗苏联红军以及在后面的长沙会战中。

大和魂滑膛炮

加式120mm重加农炮

加式120mm重加农炮主要是压制射击用途,该炮为海军换下的大正10年式与大正14年式120mm舰炮与高射炮改装,穿甲爆破弹对海有效射程16公里,在这个距离上可以有效击毁驱逐舰,用于地面压制时发射榴弹射程23公里,也可以用于防空。

加式120mm重加农炮服役年代:1932—1945,口径:120mm,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最大射程:23000 m

加式120mm重加农炮装备日军重炮兵联队与要塞高射炮兵联队,日军台湾旅团也拥有这种重炮,并投入了武汉会战。

九零式240mm重加农炮

九零式240mm重加农炮主要是海岸防御大炮,这种大炮使用普通炮弹的射程超过50公里,极其夸张。

九零式240mm重加农炮服役年代:1930—1945,口径:240mm,炮管长:12823 mm (L 53.4),重量:55382 kg。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化学弹,弹丸重量:164.95 Kg,弹丸初速:1050 m/sec。火炮俯仰角:0 to +45.0 度,最大射程:榴弹52100 m ,穿甲爆破弹50120 m。

装备要塞重炮兵联队,由于机动比较繁琐,一般不进行地面机动作战。

九六式150mm重加农炮

96式150mm重加农炮海岸防御与压制射击用途,是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的改进型。96式重加分机动式与要塞式两种,但都能整炮牵引机动。

96式150mm重加农炮服役年代:1936—1945,口径:149.1mm,炮管长:7860.0 mm (L 52.7),重量:24314 kg。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弹丸重量:50.2 Kg,弹丸初速:860 m/sec。火炮俯仰角:-7 to +35.0 度,最大射程:26200 m。

96式150mm重加农炮

96式重加农炮只装备常设师团的重炮兵联队,日军的重炮机动力一般不强,通常只在遇到坚固防线时才会调动重炮兵部队前往炮击。但都是舰炮或海岸炮,战争期间应该从未进行过地面机动炮击。

96式150mm重加农炮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实战纪录只有一次,那是在巴丹要塞总攻中有2门96式150mm重加农炮参与了炮击,至于其他炮击纪录都发生在中国战场。

96式150mm重加农炮最大规模运用是1948年,当时苏联把从关东军军火库收缴上来的要塞式96重加24门借给了解放军,这是国军根本无法抗衡的毁灭性炮击力量,东北战场国军很快土崩瓦解。

96式150mm重加农炮

九六式240mm重榴弹炮

96式240mm重榴弹炮是摧毁敌对要塞防御工事用途的攻城重炮,在太平洋战场也只在总攻巴丹要塞之战动用过。

96式240mm重榴弹炮,服役年代:1936—1945,口径:240mm,炮管长:5782.0 mm (L 24),重量:带护盾37562 kg。配用弹种:爆破弹,化学弹,弹丸重量:185 Kg,弹丸初速:530 m/sec。火炮俯仰角:0 to +65.0 度,最大射程:16000 m。

96式240mm重榴弹炮装备常设步兵师团野战重炮兵旅团的攻城重炮兵中队,在中国战场运用的较多。

总结: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滔罪行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时刻要谨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的射程最远的野战榴弹炮是:九六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

但是射程最远的重炮是九零式240mm重加农炮,最远距离可以达到50公里以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