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斯勒破产,艾柯卡的事迹一句话概括

诗佳网

克莱斯勒破产,艾柯卡的事迹一句话概括?

在奇耻大辱面前,艾柯卡没有消沉,在被解雇受辱之后,艾柯卡接受担任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一职,他以卓越的管理才能,使克莱斯勒公司喜获新生。

穆安泽能否带领Jeep品牌走出低谷?

Jeep已经到谷底-穆安泽挽救不了这个「欧化美系汽车品牌」

今日广汽菲克发布了最新消息,成菲克Jeep将换位穆安泽执掌,负责该品牌的管理与运营等事务;企业换帅实现逆袭的案例比比皆是,但Jeep汽车怕是不再有机会了。因为穆安泽的履历主要是通用汽车印度和韩国后市场的采购和供应链副总裁,以及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的商业复兴领域的副总裁,这两家车企现在的状态如何?2019年加盟FCA(菲亚特克莱斯勒)还是做回了采购和供应链的业务,似乎对于重塑菲克Jeep的品牌的助力应当不会很大。

克莱斯勒破产,艾柯卡的事迹一句话概括

而且Jeep的没落不是因为品牌的问题,而是因为品质!

回顾

Jeep汽车原属于克莱斯勒集团公司,该公司旗下还有知名度很高的道奇(主攻皮卡车型)等;在北美车市销量最高的是三辆皮卡,分别为F150、雪佛兰索罗德和道奇RAM1500公羊皮卡,而越野车的知名品牌向来都是Jeep-Wrangler Rubicon,也就是牧马人。

但是牧马人的定位其实并不高,它的定位实际与BJ40、坦克300的越野车相当,Jeep能代表的其实是中端或中低端;这就是牧马人曾经销量很高的原因之一,而该品牌的城市SUV销量向来都比较差。因为在北美车市的城市SUV多以日系和韩系车为主,这些车的价格相比其本土品牌和欧洲品牌的SUV要低一些,面向的是低端市场用户;而北美又存在贫富差距很大的问题,购车规划中没有牧马人则大多会去选择日韩系车,没有大型皮卡规划的也只是会去选择牧马人,这是个车型消费升级的普遍流程,这就决定了Jeep汽车的前景本就不理想。

2008年是一个转折点,这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年;在这年里的通用汽车公司破产,后依靠变卖品牌才得以续命;福特汽车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好在坚持了下来,唯独克莱斯勒没有坚持住。意大利知名车企菲亚特收购了克莱斯勒公司50%的股权,不久之后增加50%而全资收购了克莱斯勒,至此出现“菲克集团”(FCA)。

短期看菲克的组合似乎是“强强联手”,然而如果对欧洲知名车企真实的状态、欧洲车市流行车型与其年均产销量有所了解的话,对于菲克组合怕是只能看衰了;要知道现在的FAC&PSA已经结盟,这两个品牌的车在北美和中国汽车市场表现如何?一个已经退场、一个“即将”退场,这是在抱团取暖呢。

Jeep为什么会冷门?

Jeep冷门的责任当然在于菲亚特,收购克莱斯勒之后的JEEP汽车开始使用“欧标技术”,这对于美系汽车而言其实是个倒退;菲克Jeep在2015年与广汽合资,打造的第一辆车应当是自由光,在这一阶段中Jeep的越野硬汉形象还很深入人心,或者用“余温未消”评价更加合适。而自由光优势“越野专家”打造的城市SUV,热度肯定是不会多差的;所以自由光的销量呈持续增长,高峰期到2017年实现了销量突破22万辆,然而这也为Jeep的冷门埋下了伏笔。

这批自由光有的发动机是菲亚特的虎鲨系列,是动力很一般的自然吸气2.0/2.4L;然而动力差一些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毕竟多数合资汽车用户对于性能是没有概念的,可是烧机油就不行了吧。

自由光的虎鲨发动机烧机油问题非常严重,一度达到每1000公里即可损耗1升的程度,跑长途是要随车带着机油的;这与同期同属于欧系的大众奥迪、宝马奔驰等品牌问题相同,但是BBA的品牌神话此时还没有破碎,也就是说这些品牌的车可以有问题且保证销量稳定,而热销本就是依靠“品牌余温”的Jeep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致命打击了。

所以自由光的销量骤降,随后的指南者也受到影响,最终是该品牌的车辆全数受到影响,即便后期换装GSE系列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不烧机油)也难以扭转品牌形象了。

穆安泽接棒后能否给Jeep汽车换用变速箱?

如果不能的话,不论是穆安泽还是其他人都无法拯救Jeep品牌;因为在发动机的问题解决之后,销量仍旧不见任何起色的原因是Jeep的主力车型用了菲亚特的DUAY DRYVE变速箱,这是台与DQ200概念相同的七档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它能好得了吗?

如果说大众品牌的轿车用一用、在道路拥堵不严重的情况下还凑合,问题只是异响、顿挫与使用寿命短,低速长时间蠕行才容易高温失灵;但是Jeep品牌的车即便是前驱SUV也可能被当作越野车使用,这样的用法就很容易让离合器严重磨损到失灵了。所有使用这台变速箱的自由侠和指南者的两驱版本有较多的换挡失灵问题的反馈,Jeep的品牌形象决定了车的“用法”,车的“用法”决定了使用这种变速箱必然问题问题。

结语:Jeep上半年的销量低至12057辆,最后一期的销量低至551辆,多台量产车平均一下还有多少?

其实这个销量不仅是跌倒谷底的程度,是谷底都是淤泥、淤泥没到眉毛的标准了,这个品牌基本没有再翻盘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国产汽车出现了同样人设的越野品牌,而且在技术方面达到了高水平,同时还有中高端选项的前提下,现在的中国越野用户不需要Jeep了,穆安泽怕也会扑个空。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中国谁被称为野马之父?

在中国被称为野马之父的是前福特和前克莱斯勒高管,美国汽车大王李·艾珂。

李·艾珂卡担任福特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时管理开发了福特野马车型,该车型延续至今,在国内被称为福特Mustang。

1924年,李·艾珂卡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18岁时进入利哈伊大学工业工程学院,他赢得了华莱士纪念奖学金并前往普林斯顿大学,之后到福特汽车公司任职工程师。1960年11月10日,李·艾珂卡被任命为福特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同时负责野马车型的开发管理工作。4年后车型上市,畅销到一车难求的盛况,李·艾珂卡和福特野马一起登上了《TIME》的封面。此外,李·艾珂卡还参与设计了林肯大陆Mark III、福特Escort等车型,1970年12月,李·艾珂卡升任为福特公司总裁。

美系汽车品牌有几种?

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简称GM)是总部位于底特律的美国著名汽车公司,也是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其下辖汽车品牌包括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霍顿、吉优、土星、庞蒂克(原奥克兰汽车公司)和奥兹莫比尔(1908年收购)等品牌,并拥有AM General公司悍马汽车的商标使用和生产权。

著名的福特汽车同样诞生于美国底特律,其下辖的汽车品牌包括阿斯顿马丁、福特、捷豹、路虎、林肯(收购获得)、马自达、水星和沃尔沃(已出售给吉利汽车)。

除通用汽车外,克莱斯勒汽车母公司戴勒姆-克莱斯勒公司也是美国著名汽车公司。但其在2009年金融海啸中宣布破产,并与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进行重组。其下辖汽车品牌还包括道奇和普利茅斯。

在当今的美国汽车市场占有率上,通用汽车和福特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克莱斯勒公司排在本土企业的第三名,落后于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

美国如何打压日本使其步入经济泥潭?

首先求求各位看官更正一个观念,日本从来没有因为美国的打压而陷入困境,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国内错误的经济政策而导致此后泡沫经济与失去的二十年,三十年。

广场协议

五国财长

说到日本的衰落网上大量的的人说是以广场协议为起点,那这个协议说的是个什么事呢?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总结一下,就是美元贬值,日元、马克等其他国家货币升值,在日元升值将会对日本国内大量的出口导向型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日本为什么还签呢?难道真的是美国把刀子放在了日本脖子上?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协议并不是美国人提出来的,近年出版的由号称“最伟大的联储主席”沃尔克和日本前大藏省国际金融局长行天丰雄合著的《时运变迁》中详细叙述了广场协议的由来。准确的说,广场协议根本就是日本牵头发起的。

在1980年美国贸易收支赤字260亿美元,在今天看来这不算什么,但在当时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大事,在随后的1980年-1984年贸易赤字不断扩大,1984年国际收支更是出现了1020亿美元的赤字。

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与他的智团们认为当时的日元过于坚挺,日本的贸易顺差过大,长此以往,日本定会成为国际汇率市场上的靶子,所以日本政府最好的选择是和美国联手提高日元汇率。

主管日本经济的大藏省也认为美元汇率出了问题,当时上台的里根总统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把美国银行利率提得极高的同时成功驯服了困扰美国长达十余年的滞胀(就是物价在涨,工资却不涨),把全世界的资本都吸引到了美国,美国人躺着都能不愁吃喝,但正常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日子不可能长久,同时这会造成美国全球体系范围内的国家出现资金荒。

苏联

一旦出事,那么身为资本主义老大的美国定会首当其冲,可别忘了当时还是80年代,苏联解体要到90年代后去了。那么谁来扛苏联这头巨大的共产主义蛮兽是个巨大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和美国人,欧洲人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联手把美元的汇率压下去,先把老大哥扶起来扛着苏联再说。

而这里面也包含了日本人对日元国际化的小算盘。此后日本企业果然依靠着飙升的日元汇率大肆投资海外市场,成功地再造出第二个日本。

美日半导体协议

芯片

网上另一种说法是美国靠着美日半导体协议成功打击了日本半导体产业。首先我承认美日半导体协议确实对日本半导体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日本半导体的衰落更多的是因为产品定位及经营方式的溃败。

就像过去日本家电行业的东芝,夏普,SONY被我国的TCL,海信,海尔等企业在消费市场打得溃不成军一样,他们不是死在了“中日家电协议”上,而是因为自身的经营出现了问题。

在1986年美日半导体协议签订后日本半导体产业实际上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刻,在1990年,日本半导体企业在全球前十中占据了六位,前二十位占据了十二位,就像美国要求日本放开汽车市场后丰田却把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的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逼得破产重组一样,日本半导体企业在协议签订强行开放日本市场后却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现在牛逼哄哄的英特尔在当时也被日本企业逼上了绝路。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英特尔

当时占据了40%以上的半导体装置市场份额和66%的以上的半导体材料市场份额和部分领域占有90%以上垄断地位的日本半导体就是死在了天下大势上。

比如当时英特尔因为日本人在DRAM领域的绝对优势濒临破产,要不是时任CEO安迪·格鲁夫力排众议退出DRAM领域转攻CPU和逻辑电路的话,今天我们也看不到这个桌面CPU的霸主了。

英特尔的成功源于成功抓住了上世纪90年代以个人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型信息通信设备的飞速发展,不同于原来大型机对DRAM质量和可靠性的高要求,个人计算机对DRAM的要求就是够用就行,但要足够便宜,这降低了DRAM技术门槛的同时也给了韩国、台湾半导体企业指了一条明路。靠着引进技术与劳动力成本优势成功取代了日本成为DRAM的主要供应商。日本在DRAM条路上也是越走越偏,难以回到主流视野了。

日本人做出最愚蠢的决定莫过于放弃CPU了,于是计算机的一个变种智能手机处理器也和日本人无关了,但靠着此前的工业底蕴,在专业领域独用的微处理器上日本人可谓是独步天下,比如日本的瑞萨电子是世界最大的微处理器公司,但这个池子的水毕竟太少了。

现在芯片生产领域上游的荷兰阿斯麦也是得益于日本尼康当时错误的技术路线方针才在资金、技术、管理落后的情况下逆势而上,被尼康放弃的浸入式光刻在阿斯麦手里玩出了花,尼康引以为傲的干式微影技术也随着消失在半导体发展史中。

技术上的错误足以让日本人失去过去的辉煌,而经营方式上的落后将大批日本半导体企业永远地打入了冷宫。

模块化

模块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一并发展,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特别是在新世纪地半导体行业,模块化不断深入,大型半导体厂商普遍采用三分战略,设计、生产、封装测试分离开来,比如华为的海思芯片就是设计的大家,而台湾台积电是世界半导体生产的王者。

但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走来的日本企业却停留在过去的垂直一体化(IDM)里,半导体三大部分被每个公司一把抓,完全跟不上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的半导体模块化浪潮。虽然日本企业在新世纪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相关改进,重组了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放弃DRAM业务,二是重组大规模集成电路业务。

瑞萨电子

虽然这位日本半导体行业带来了些许活力,出现了瑞萨电子和东芝芯片(2018年被美国贝恩资本以180亿美元收购)这样的优秀企业。但不彻底的改革让日本半导体企业依旧未能跟上世界潮流,出现专门化的半导体设计和生产企业。

日本人让人侧目的工匠精神同时为这个国家带来了诸如丰田,发那科这样的科技公司,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在方向判断上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再雄厚的制造业底蕴无法合理应对市场也是无济于事的。

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在日本的发展史上可谓是浓墨重笔的一章。

泡沫经济

在日本泡沫经济巅峰,东京证券交易所日均交易额达到8.8兆日元,总市值突破了611兆日元,占到了全球证券市场28%的市值比例。日本股市的成交量比大洋彼岸纽约证券交易所高出1.8倍。

全国中心的东京城市圈的地价也开始起飞,1987年涨了23%,1988年,一年直接涨了65%,一直到泡沫经济的破灭房产价格才刹住了车,而在那之前,仅东京城市圈内的房产价值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了,虽然后者是前者面积的800多倍。

虽然泡沫经济的开始源于《广场协定》的签署的1986年,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国内鼓吹的那样紧密,更多的是因为当时日本央行错误的政策,同样是签署《广场协议》货币大涨,国内军事力量主力是美军的德国却并未失去所谓的十年,二十年。

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繁荣”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当时日本央行实行的宽松的金融政策,它是“泡沫生成的必要条件”(日本前央行总裁速水优语)。面对1986年稍显衰退的经济征兆,日本央行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 5%下调到3%,并且在87年2月再次下调0.5%,达到当时的历史低点2.5%。

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本来就强,而且也有当时国内产业政策的扶持,靠着经营方式的转变与自身的高水平技术日本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大增。央行只要拨乱反正,维持过去的金融政策即可平稳度过货币升值的窗口期,加速国内企业的国际化。

到了87年年中,虽然经济就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本来这时央行应考虑加息以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可是由于当时国际及国内的情势,迫使日本央行把2.5%的超低利率维持了2年零3个月,直到89年5月31日才上调到3.25%。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的最大负面效应是,强化了人们对低利率将长期持续的幻觉。

大量低廉的资金被企业贷出后不知何处安放,只好一股脑地投入金融投机炒作之中。日本国民也陷入了泡沫的幻梦中无法自拔。

低利率造成日本全国都敢于大肆举债,此时日本央行也看出自己错误的金融政策,打算通过去杠杆来降低全国的负债率。但国运这个东西真是说不清道不明,日本央行前期的金融政策导致泡沫滋生,而后期又不幸地遇到了有“疯狂原始人”之称的三重野康。

本来去杠杆这个东西就要谨慎行使,因为稍不注意就容易不分好坏地将所有企业都一网打尽。截断企业的现金流,让多年幸苦发展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功的去杠杆就像美联储2008年面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那样,短短几年就一扫阴霾,美股牛到至今,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长的繁荣期。而失败的去杠杆莫过于日本在1989年做的那样给整个国家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失落。

三重野康

1989年底,三重野康出任日本央行行长,这位日本经济奇才极度讨厌通胀,当时主流的经济学家认为投机是自由市场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自有市场规律来进行奖惩,但他就是不听。

他上台后五次提高利息,终于在1990年8月,日本的利息由最低的1%飙升到6%。一顿操作猛如虎,弄得日本连叫苦。

随着市面上流动资金的缺少,日本的股票开始暴跌,紧随其后是1991年房价开始下跌。在三重野康上任一年内,日本股市市场蒸发了将近50%。由于日本的整个金融市场环环相扣,经济增长又和虚高的资产价格,消费泡沫相关。老百姓早已经把钱从银行搬到了股市,楼市和其他理财产品中。最终整个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对社会引起了连锁反应。这让许多日本人的财富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

同时大量优质企业因为现金流的短缺而不得不屈辱的进行破产重组,大量银行也因为烂帐,坏账跟着倒闭,一时间,大量日本员工涌入了人才市场,但公司却寥寥无几。在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萧条,更为重要的是,此后社会上长期弥漫着一种无法摆脱,找不到出路的低迷情绪。

后记

以一种被迫害的心理去看待美国人对各国的行为固然很爽,但细细的分析下来我们会发现实际上决定成败的多在自身,外力终究只是影响而不是决定,否则的话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是互相开放市场,同样是施加了苛刻的限制的情况下丰田却能越活越滋润,同样签订了《广场协议》的德国为什么没有失去那二十年。受害者心理不可为,打铁还需自身硬。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