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姑放生蛇是什么电视剧,古代八仙指的是哪八位?
看过电视剧《东游记》的小伙伴一定知道,八仙过海的故事。
该剧讲述了吕洞宾、何仙姑、韩湘子、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曹国舅等八仙,经历劫难归位,与通天教主、穿山甲斗法、除魔卫道的故事。
吕洞宾,说起吕洞宾大家想起的那句有名的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说明吕洞宾是一位善良的人。那么关于他的传说是什么样的呢? 吕洞宾是东华上仙转世,道号纯阳子,自幼熟读经史,曾是唐代的进士,后来厌倦兵器民变的混乱时代,开始游历四方,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在八仙里边排第四。
何仙姑是八仙里边唯一的女性,经常手持荷花。 何仙姑也是唐代人,家中父亲以豆腐为业,十三岁上山采茶遇见一位道士,道士给了一个桃子,从此不饥不渴,后得道成仙,在八仙里边排行第五。
韩湘子手持长笛的英俊少年,生性放荡不羁,由白鹤转世,得到钟吕二仙点化最后修得正果,隐居终南山。
铁拐李是一手葫芦,一手拐杖,跛着脚,铁拐李年轻的时候看破红尘离家出走,到处学道访仙,偶遇太上老君,后借尸还魂得道成仙,位居八仙之首。 张果老是八仙里边年龄最大的一位,经常倒骑驴,云游四方,劝化众人,他常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休息时即将驴折叠,藏于巾箱,曾得到唐玄宗召见。
蓝采和是一位年轻的后生,身穿破蓝衫,手持大拍板,行于濠州城,乘醉而歌,云游天下。
曹国舅是一位官员的形象,在八仙里边出现的最晚,曹国舅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贵的人物,尽管地位很高,被封为国舅,而且天资聪明,但是他并不喜欢享受富贵的生活,不喜欢利用特权,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
汉钟离手摇宗扇,是一位淳朴的汉子,汉钟离是受铁拐李点化上山学道的。下山后又飞剑斩虎,点金济众。
最后奉上醉八仙的拳法口诀:
吕洞宾--醉酒提壶力千斤
铁拐李--旋争膝撞醉还真
汉钟离--醉步抱埕兜心顶
张果佬--醉酒抛杯踢连环
韩湘子--擒腕擎胸醉吹箫
蓝采和--单提敬酒拦腰破
曹国舅--仙人敬酒锁喉扣
何仙姑--弹腰献酒醉荡步
鱼冢是怎样形成的?
‘
塚,高坟也。鱼塚,听过乎?勿听过乎?
不跩了,用白话说,就是给自然或非自然死亡的鱼,按照一定的庄严仪式举行鱼葬,最后送进一个叫做“鱼塚”的地方。在全世界,据考证“鱼葬礼俗”至今也只在中国发现,并有800多年的历史传承。
那是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社会矛盾激烈,远在河南开封郑氏始祖朝奉大夫郑尚公为躲避战乱,向南方举家辗转迁徙至福建距周宁县城约5公里的浦源村,是浦源的青山绿水、花香鸟语以及清澈的溪流深深吸引了郑尚公。于是,他决定带领家人临溪而居,在此开荒种田,与世无争地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
当年,源于紫云山麓的数十条山涧、清溪汇合后奔流而下,至浦源村口水势好像有意地要多留恋小山村几刻,就五弯六曲地绕村缓流而过。郑氏先祖为防止人畜饮用的溪水被环境污染或坏人投毒,就在村中这条长许里,宽丈余的有限水域放养鲤鱼,让鲤鱼成为澄清溪水的“清道夫”和因坏人投毒而亡的“报警器”。从此,溪水中一代又一代鲤鱼忠诚地承担着先祖们的意愿,也留下了人鱼相依相恋的真实、感人的场景和故事。平时,当你驻足溪边,看到一群群花团锦簇的鲤鱼在溪水中优雅、惬意地四处巡游,人景倒映处,鱼儿争先恐后,蜂拥而上,婀娜之姿,活泼可爱。如投食喂之,群鱼顿时彩鳞翻飞,兴奋地觅食入口,有的锦鲤甚至跃出水面,翻个跟头,再“啪”地一声重重跌入水里,似乎在用表演答谢你的馈赠。如遇灾年有了山洪,溪水猛涨,湍急的洪水向下游奔去,只见大大小小的鲤鱼纷纷咬住溪边蒲草,那种誓不离开的决心让观者动容。有一位画家来此地写生,有幸碰上蹒跚而来,满脸笑意,咧着干瘪嘴唇的郑氏阿婆,向他诉说起当姑娘时的逗鱼乐事:洗菜的时候鱼儿会用嘴舔咬她手中新鲜的菜叶;清理鸡鸭肚肠的时候,鱼儿会与她进行轻量级的拔河嬉戏;春天在清凌凌的溪水中,鱼儿会淘气地吸吮着她当年白嫩的指尖,带起一阵阵的酥痒,而后在掌下悠然而过……阿婆讲起人鱼戏谑的亲密,让画家听得如醉如痴。
浦源村这条美丽的溪流,就这样在锦鲤鱼“逐队徜徉依嫩藻,成群荡漾戏微波”环境下,成为郑氏家族的生命之河。
到郑氏家族晋十公当族长的时候,看着满溪的鲤鱼,他在高兴的同时,不免产生一种带有远见的担心,即对已养成“闻人声而来,见人景而聚”的习性,又如此温顺如驯、肥美鲜嫩的鲤鱼,谁能保证不被他人抓起卖之或食之。久而久之,当鲤鱼全无,那不是枉费了先贤的一片苦心。
为保护溪水中生活在原生态下的鲤鱼能够无忧无虑地繁衍生息,族长计从心生。借助宗教神话,向村民讲述了溪中鲤鱼乃是“三仙姑”的化身,鱼儿还有林公的庇佑,捕捞者将会降灾得疾。同时,召集全村人共同制定保护鲤鱼的村规民约,禁止垂钓捕捞,违者严加惩处。这位睿智的族长为了严明纪律,还用了“苦肉计”:村规制定的次日,暗示其孙偷捕鲤鱼,并当场抓住,在宗祠里当众将其孙吊打得皮开肉绽,并自罚宴请村人三日。
此后,村民恪守宗法乡规,绝不捕食,代代相传。他乡之客更不敢觊觎偷捉,从此爱鱼、护鱼习俗传承至今。受家族传统的熏陶和影响,今天的浦源村人出门在外,从不食用鲤鱼,见到别人捕到的鲤鱼,还会买下来放生。
为溪中的鲤鱼自然死亡葬于鱼塚的祭奠仪式虔诚而庄重。先由长者身着晚清服饰,手托盛着鲤鱼的盘子,走在前头,神情凝重的男女老少敲打锣鼓,举着五色彩旗紧随其后,一路缓行于溪岸,走向鱼塚。鱼塚旁,两棵参天连理古柳杉,郁郁葱葱。雄树虬枝缠绕,苍劲挺拔;雌树树枝叶茂盛,婀娜多姿。两树紧紧相抱,犹如一对生死不渝的夫妻,村里人称“鸳鸯树”。两树之间立着一块刻有“鱼塚”二字的石碑,这就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鱼塚碑”。
祭奠开始,长者将装有鲤鱼的盘子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祭坛上,全体参加祭拜的族人肃穆站好,神情庄重,宛若亲人逝去。大家跟随司仪低沉凝重地吟诵“鱼祭文”:“奈何天不永年,遽尔云亡,人非草木,焉能忘情,衔悲忍痛,还招尔魂……鲤鱼溪人谨以三烛馨香一卮酒,致祭于鲤鱼亡灵……表吾齐之博爱兮,惟祈尔裔蕃昌……”祭文诵毕,长者在鱼塚前上香、三拜九叩后,后辈同之。最后,长者将盘中鲤鱼徐徐置于鱼塚洞穴中,在一阵鞭炮声中完成这世界独一无二的“鱼葬礼俗”。
人鱼诀别之情,感天动地。
在浦源村,可谓神奇的是,村中的溪水不仅以人与神奇锦鲤和谐相处闻名遐迩,自有祭奠仪式后,几百年来,鱼塚中已安葬了数以万计的鲤鱼,但却总未见填满,而且其四周从未有过异味。
正月初八有谁知道有哪些习俗?
正月初八,是个吉祥的日子,商铺都喜欢这个日子,初八初八,发发发!!! 在这一天还有几个传统习俗:一,顺星节。古时传说这是众星宿下界聚会的日子,天空中星斗出现的最全,有日,月,金,木,水,火,土,罗睺,计都,九位流年星宿。在此日祭拜可得到众星宿的垂怜,保佑。获得好运和庇护,有的地方家里到时候到处点的是花灯,整个村就像一场烛光晚会。二,祭祀八仙。八仙在民间很受欢迎流传很广:他们是,张果老,李铁拐,吕洞宾,汉钟离,曹国舅,荷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所以在这一天,大家都习惯准备水果佳肴来供奉八仙,一些地方中国民间还有习俗,正月初八这一天出远门,俗称:“八仙游”。三,谷日。民间流传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民以食为天,古人认为在这一天可以预知一年的农事运气,如果这一天天气晴朗则代表这一年五谷丰登,如果天阴则表示这一年要欠收。 有的地方“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且当天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包含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优良传统。四,放生祈福,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善行的表达。正月初八有放生的习俗,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动物放归野外,让它们得以自由,以享天年,以备让那些鱼🐟呀,龟呀什么的,到了另一界为自己美言几句。 另外,鸟是吃谷物的,会抢夺人的收成,所以这一天要放生,以表达自己有好生之德,同时也贿赂一下免,让他们嘴下留情。选择放生,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初八是顺星之日,更放便让星宿们看到自己的善行。 这种放生活动,也是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里,人们期盼和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五,开业大吉。很多商铺一般初五(破五)就可以开业了,但很多人会选择在正月初八开业,图个吉利,寓意四季发大财,生意兴隆,财如晓日腾云起,利似春潮带雨来。 这一天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忌婚嫁,所以初八这一天很少有人结婚,正月结婚,乃太岁压头,对儿孙不利。 米缸不能空,初八为谷日,所以米缸必须有米。
写一个短篇古风文吗?
是,我是妖,怎么,你害怕了?我狰狞的面孔,是我害怕。
是,我是妖,怎么,你害怕了?我满嘴的獠牙,使我的亲人远离了我!
是,我是妖,怎么,你害怕了?我浑身涨满了刺毛,让我的朋友离我疏远!
是,我是妖,怎么,你害怕了?我有这坚硬的四肢,随时都有可能摧毁一座高楼,足已让陌生人感到畏惧!
是,我是妖,怎么,你害怕了?我张牙舞爪,骷髅在大庭广众之下,是只儿童少年愤然泪下!
是,我是妖,怎么,你害怕了?其实我也挺害怕,我不想被亲人远离,因为,我想我是一个善良的妖,我也需要亲人,我想被爱包容!
是,我是妖,怎么,你害怕了?其实我也挺害怕,我不想被朋友因我而疏远,因为,朋友不再多,只在交心,我想我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妖。
是,我是妖,怎么,你害怕了?其实我也挺害怕,我想被陌生人认可,被他们尊重,所以,我要变得控制情绪!
是,我是妖,怎么,你害怕了?大千世界,不被认可的事情太多太多,在现实的社会中,我们要随着性情而变,学会控制情绪,做一个善良,本分的妖!
舒城县城附近有什么好玩的旅游地方?
舒城有悠久的历史,为春秋时群舒古国,汉龙舒谷地。地处皖中腹地,交通方便,物产丰富。《舒城县志》称:“淮南羽翼,皖北咽喉,左带夷坦,右环险阻”。为宋代大画家李公麟的隐居地,汉教育家文翁的故乡,三国周瑜的举兵之地。因此,舒城名胜古迹甚多。而山水田园之美,尤为历来为文人所称道。乃有“龙舒八景”之说。 一、三堰余泽 七门堰位于舒城县城西南20公里七门山下(现在属于新街村),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汉代羹颉侯刘信始建,后又于东加筑乌羊堰、 ,谓之七门三堰。东汉扬州刺史刘馥,明县令刘显几经修治,扩大灌溉面积,人民世受其利。为纪念刘信、刘馥、刘显,于堰口建“三刘祠”,刻石树碑,记三人功德。七门堰以充分利用自然陂、荡、塘、沟,形成自流灌溉网为其特征。这里有山有水,山水相映,风景宜人,并有成片的栗树林,盛产闻名遐迩的“大红袍”板栗。“三堰余泽”被誉为龙舒八景之一。今七门堰已纳入杭淠干渠的配套工程,成为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龙眠毓秀 “龙眠毓秀”为龙舒八景之二。“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这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咏龙眠山诗。龙眠山故称龙舒山,离县城西南40 公里,因形似卧龙而得名。山势蜿蜒起伏,岩壑幽邃。中多峭壁。山上有二龙井、青布潭、玉峡诸胜景。山之阴有龙眠寨,峥嵘秀削。与龙眠山遥遥相对的是华岩山,又称东龙眠,两山实为一脉。华岩山亦有老虎石、鸡冠石、棋盘石、仙人床等名胜,皆根据山峰岩石形状而得名。 宋代大画家李公麟因爱龙眠山景色佳丽,归老于此,号称龙眠居士。自绘《龙眠山庄图》,苏轼为之跋。 三、梅山晓烟 龙舒八景之三的“梅山晓烟”,是指舒城县城西南30公里之梅山。梅山位于杭埠河上游北岸 ,南岸为为古老的梅河镇。杭埠河此段山洪暴发时,河水奔腾澎湃,波涛汹涌,直泻巢湖。而平时则水平如镜犹如恬静的少女。天气晴朗时,河上笼罩着一片轻纱似的晨雾,梅山顶上也是烟云缭绕,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写意的山水画。相传汉代南昌尉梅福(字子真)辞官后归隐此山,修炼成仙。山上原有梅仙洞、梅仙祠今均不存在了。 抗日战争时,梅河镇为舒城抗日救亡运动中心,县动员委员会设立于此,领导抗日救亡团体在全县范围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县动委会创办的《舒城战报》,报社就设立在梅山上。 1958年龙河口水库建成后,梅河镇已拆迁。另建龙河口镇。梅山三面环水,更有仙山琼岛之感。站在梅山可以饱揽湖上点点渔帆和西南苍翠群山之美,实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游览胜地。 四、飞霞晚照 现在在舒城县城内耸立着一座古塔。古代这里松柏参天,寺庙林立,萧疏静谧。寺庙旁还有观赏景物的飞霞亭。每当夕阳西下,晚霞飞舞,伴随着寺庙中悠远的钟声,真是“落日回光归宿乌,余霞散绮贯长虹”。这就是龙舒八景之四的“飞霞晚照。” 宋代画家李公麟归隐舒城后,在这里建有“归来宅”,旁有放生池及清心亭。苏轼题诗云:“乐天早退今安有,摩诘长闲古亦无。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辋川图。近闻陶令开三经,应许杨雄借一区。晚岁与君同活计,如云鹅鸭散平湖。”这首诗描绘了这里的景色,也道出了李公麟退隐后的闲适心情。如今,古代建筑遗风已不复存在,惟有古塔巍然屹立。飞霞公园内放生池、清心亭尚在。园内建立了李公麟陈列馆,清心亭、放生池周围遍植松柏花卉,环境优美宜人,每到节假日,园内游人如织。飞霞公园已成为人们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五、牧马旧市 “牧马旧市”,是指三国东吴名将周瑜随孙策讨伐董卓时,在舒城县城西南9公里处,筑一土城居住,至今城垣尚存,四门可见,后人称周瑜城。城上原有古庙净梵寺。城南临杭埠河北面为柳林和竹园,古称“牧马市镇”。再往北2公里有土墩三座,名连三墩,这一带相传为周瑜练兵和放牧战马之处。 明人有周瑜城怀古诗云:“登城见古寺,慷慨吊周公。两汉余王业,三分定霸功。雪平战士垒,花压美人宫。欲问孙吴事,江南梦已空。” 六、桃溪春浪 “花开仿佛武陵源,二月溪流涨碧痕。晴日缤纷红雨落,暖风浩荡锦涛翻。”这是前人咏“桃溪春浪” 的诗句。这就是龙舒八景的第六景。桃溪镇位于舒城县城北11公里,丰乐河北岸。过去是舒城粮食集散地,稻谷由水路经巢湖直达我国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五.四”运动以后,桃溪县立第二高小是我县传播新文化的中心。曾办过进步刊物《桃溪浪》。 桃溪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古镇。香刹寺、南岳观是两座有名的古庙。有“香刹腾云”、“南岳晚钟”等景色。沿河遍植桃柳,暮春时节,帆影波光,落英缤纷,桃花汛期,还盛产鲜嫩味美的鲌鱼,为游人所称道。 七、金鸡古墩 古时金鸡墩位于舒城县城西2公里。为龙舒八景之七。墩为一土丘,南面一小河,河水在墩脚下冲成深潭,潭水清澈见底,名金鸡潭。明吏部尚书秦民悦,建“金鸡书院”于此。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只金鸡栖与此墩,人们非常喜爱金鸡,敬若神明。一天金鸡忽然展翅飞鸣,一去不返。人民十分焦急,集资在县城盖了一座唤鸡楼,金鸡又被唤回,每日高歌迎来黎明,唤起人们从事新的一天劳动。 古人咏金鸡诗有:“惊回客枕思乡梦,唤起渔溪放钓船。”之句。1975年,曾在此发现古墓葬群,出土具有舒国地方特色的青铜器——牺鼎、铉鼎等多件,造型优美、纹饰流畅。为研究舒城历史珍贵资料。 八、鹿起晴岚 鹿起山在舒城县城南15公里,山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原有南岳行祠,祠前有试心台、洗剑池诸名胜。闻古有一名僧来此,见梅花鹿从山中穿行,遂命名为鹿起山。阴山中林木繁茂,每逢天朗气清之时,水汽蒸腾上升,山岚之气氤氲缭绕,似轻烟笼罩山峰,南岳行祠若隐若现,如琼楼玉宇,被称为“鹿起晴岚”。 1938年6月11日,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某部与日寇在南港一带交战,国民党军队溃散,与鹿起山周围,枪支弹药遗弃遍野。当地群众收集长枪370支,花筒手提机枪20挺,建立起东沙埂游击队,以鹿起山为依靠,打击日寇,保卫家乡。解放战争期间,游击队经常在鹿起山周围打击国民党区、乡政权及还乡队武装。南岳行祠毁于战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