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雍正皇帝,读历史小说比如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
首先很高兴能回答读二月河先生的历史小说能不能帮助我们了解清朝历史的问题,
我对二月河先生是非常尊敬的,我也是通过阅读二月河先生,帝王三部曲这三部小说,开始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说是演绎,并不一定是事实!但是他是在历史的真实基础之上进行演绎的,对于我们研究清朝社会还是有些一定借鉴意义!
比如,小说中穿插的主要人物,为了更加生动的引人入胜都做了一些虚化,我们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会更加想去了解那个时代的一些事情,也就会去查阅一些典集,和一些史学资料!从而使我们达到了解清朝的目的!
二月底先生的作品,是戏剧化最接近真实的著作!书里面反应清朝人们的政治生活民风民俗都是正确的,也是可圈可点呢!
这些小说的出现和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清朝的政治生活,但更多我认为是激发我们研究清朝历史的兴趣和热潮!
雍正王朝里邬思道如果放弃半隐选择当官?
结局有四个,邬思道亲口说了三个,我仅代为转述结局一:往小了说,是有伤雍正的圣德;往大了说就是直接威胁大清朝的统治秩序。
1,邬思道是残疾之人,历朝历代哪有个瘸子居于庙堂之上的,雍正如果启用邬思道,虽至公也不公,虽无私也有私。岂不有伤圣德?
2,圣德是什么东东? 圣德者,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亦用来称谓帝德。
3,圣德很重要吗?首先,引用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部分,第一卷《周记》开头的一句话,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翻译成白话就是,皇帝的职责是维护纲纪,维护纲纪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维护名分,维护名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维护国家官爵的合法合理性。因此,圣德最重要的也就是履行天子之职!维护纲纪,尊崇礼教,守卫秩序。德就是秩序,德就是纲纪。周朝灭亡就源于失德,然后导致礼教崩坏,秩序崩塌。
因此,启用邬思道,往小了说是有伤皇帝圣德,往大了说就是,破坏国家官爵的合理合法性,而官爵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部分,这个要是乱了,那么统治秩序也就乱了。
结局二:往小了说是雍正用错了人,往大了说是雍正玷污康熙圣祖的名声。
1,邬思道原是康熙朝的犯罪之人,是先朝的钦犯,此事在《雍正王朝》小说版有详细说明。
2,雍正如今刚刚克成大统,就启用先朝钦犯,到底是先帝朝抓邬思道抓错了呢,还是雍正如今用人用错了?后者还好说,如果是玷污圣祖的名声,那雍正的皇位可就坐不稳了。
结局三:不符合雍正皇帝要行的光明正大之道,相反的是,他还会是个威胁的存在。
1,邬思道虽然小有才气,却是以阴谋为主体,作为皇帝,要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自然是正大光明之臣。
2,邬思道在雍邸十多年,雍正每每言听计从,现如今,雍正克成大统,邬思道也就如同熬干了的药渣,何堪再用?
3,何堪再用的意思不是说邬思道没有用处,而是指邬思道于光明正大之道的用处不大。相反,即使后来帮助田文镜,年羹尧完成了重要差事,但邬思道的阴谋之道对于雍正的光明正大之道来说依旧是个威胁的存在。
三种结局,是不是每个都直接威胁到雍正的皇位,大清的江山呢?其实除此以外还有第四种结局,它威胁不到雍正,但是威胁到自己,甚至断送自己的性命1,与寻常百姓交往,共患难难,共享乐易,与天子交往,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2,伴君如伴虎,雍正不是君王的时候,还可陪伴在其身边出谋划策,一旦雍正克成大统,身边如果有人想和他同享胜利的果实的话,要么死路一条,要么俯首帖耳,夹着尾巴做人。
3,邬思道是俯首帖耳,向名利低头的人吗?显然不是,相反,邬思道是有脾气的,甚至还有些书生意气以及自命不凡,这是绍兴师爷的通病。记得太子刑部冤案之时,邬思道就曾负气出走,仅仅是因为自己误解了雍正不听自己的建议,跑去康熙面前接了差事(雍正其实是换种方式拒绝康熙)。雍正请他做世子老师,他却爱面子,认死理,讲排场,定要雍正亲自举行拜师大礼。出谋划策是学问,为人处世何尝又不是一门学问呢?
小说邬思道最后结局?
邬思道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已经提前预测到了皇帝不想留自己性命的想法。所以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后,主动选择请辞归隐,并且要求雍正皇帝将自己安排在李卫处当值,这样的做法让他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之后跟随田文镜去了河南,在得知雍正帝要来河南,邬思道借口田文镜不付他薪酬大吵一顿之后离开,从此就隐居山林了。
二月河作品有那几部?
1.乾隆皇帝 [二月河]
2.雍正皇帝 [二月河]
3.康熙大帝 [二月河]
4.爝火五羊城 [二月河]
5.乾隆十二大贪案(历史反贪小说) [二月河]
6.光绪皇帝 [二月河]
7.李鸿章(历史小说) [二月河]
雍正皇帝二月河小说中雍礼?
小说中没有雍礼,只有一心图改的雍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