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衣库首家全球旗舰店将闭店,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实体经济前景会是怎么样?
实体经济的前景如何是很多创业者都会关注的问题。私以为,实体经济的前景依旧一片光明。
很多人担心互联网模式的发展会对实体行业造成太大的冲击。事实上,如果实体行业把互联网的发展视为“冲击”,只抱着一种对抗的心理,那确实能很难再有所作为。但如果实体业也能够将互联网的发展作为一种机遇,那便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帮助实体业创造出巨大的坪效。
说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会反驳,尤其是在那么多像达芙妮一样的零售巨头宣布亏损、闭店甚至退市后,大家会更加担心实体业是否真的撑不住了。但这些零售巨头的没落真的是互联网的发展造成的吗?如果把实体业品牌的惨败全都归咎于互联网的发展,那为何照样有那么多零售品牌做的风生水起?
以潮流品牌为例,在2010年以前,美特斯邦威、森马、以纯等年轻潮流品牌随处可见,但如今这些品牌却渐渐变得无人问津。而反观优衣库、ZARA等国外快时尚品牌销量却依旧坚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时代在发展,消费者的购物理念也在与时俱进,相比于本土“潮流”品牌守旧的风格,迟缓的产品迭代速度,国外快时尚品牌丰富、独特的设计以及产品的快速迭代显然更迎合当下年轻人的需求。所以与其说倒下的零售业巨头输给了互联网电商,不如说他们输给了固步自封的经营理念。只看得到曾经的荣耀,却不能正视如今的市场需求变化,是企业的大忌。对消费者的探查不够,不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才是输掉市场的根本原因。
如今,已进入新零售时代,线上线下融合速度不断加快,这是实体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想要创业的年轻人大可以选择实体业,但一定要读懂市场。像星宏慧眼·商用智慧营销终端这样的营销工具可以帮助实体店精准地分析消费者需求。大数据的加持也会给实体店带来更多发展的动力。
传统百货业如何生存?
昨天(3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专题介绍恢复商品流通和商业秩序工作情况。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主持工作的副司长王斌表示,百货商场的复工率达到了95.8%,比2月底提升了35个百分点,销售额恢复到去年同期的50%左右(意即:3月份百货商场销售额下滑了约50%左右,2月份复工率60.8%,销售额下滑幅度超过50% ,可能达到70%~80%,甚至更高)。
相比较而言,日本百货业正在经历我国百货商场2月份时的情况。自上周四左右东京都小池都知事发布“不急不要”外出自肃呼吁后,神奈川,千叶,琦玉,山梨,茨城等县知事也相继呼吸市民周末不外出,因此高岛屋,三越,大丸,东急等日本百货商场以及永旺梦乐城相继响应,周末闭店或缩短营业时间。
比较便利店,日本百货店受疫情冲击更大,2月份便利店增长4.1%,增加到9376亿日元,而百货店则下降12.2%,增加到减少到3661亿日元,连续5个月下降。也就是说2月份便利店的销售额是百货店的2.56倍。而80年代,百货店占零售市场的份额是70%以上甚至更高。
几年前,日本就有百货店行业神风吹的报道,即百货店受网购,便利店等分流,以及日本超高龄老龄化社会深度影响,近年来持续走下坡路,三越伊势丹,大丸,西武SOGO 等相继关闭了大量分店,原址被山田电机,友都八喜,K’s电机等拿下改成家电量贩店,或做其他用途。(有点儿类似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很多百货店企业改制失败,被民营企业收购改成家电卖场或影院等。)
近期即有1月29日宣告破产的320年老店大沼百货,以及决定4月份关闭的西武SOGO 德岛店,至此,山形,德岛两县日本百货店协会会员清零。
最新消息则是,三越伊势丹3月30日宣布,[三越惠比寿店]计划2021年2月28日正式闭店。资料显示,该店1994年10月8日开店,面积约1.8万m2。此前,生意一度很火爆,由于近几年分流影响,再加上三越日本桥店内部分流影响,销售持续下滑,处于亏损状态,促使管理层最终决定明年2月底关闭。
日本很多方面可以说是一面镜子,尤其是零售业。传统百货,书店,家电,家居卖场等只要带“传统”二字,似乎就中了魔咒,生存压力都很大,而且越来越大。而网购,商超,购广,便利店,综合体等分流抢食也越来越凶猛。因此,无论是昆山百货,苏州人民,南京新百,南京中央等地方型单体或小连锁百货店,而是王府井,银泰,步步高,兴隆大家庭,大商,唐百,重百,昆百,广百,北国,友阿,大东方,文峰,合百等跨地区连锁百货店,普遍压力较大。甚至包括万达百货也不得不卖身苏宁。
那么,传统百货店如何生存呢?个人认为还是要做服务,赢口碑,打好供应链基础。目前品牌可以说是传统百货店仅剩下的“护身符”,如果不珍惜,服务上不去,年轻人群体抓不住,那么,也只有“死路一条”,很难活下来。
疫情之后,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就是怎么样让老百姓敢来店,来了肯消费,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以上是个人看法,不代表本单位立场。手机码字,疏误之处在所难免。尚请多多批评指教!
网上很多文章说是电商摧毁了实体?
你说的有道理,但并不是那么回事,但电商的确是摧毁了实体经济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全部原因。
实体经济不好做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电商的冲击,毕竟省去中间环节,让厂家直面消费者,价格肯定会降低很多;另一方面,土地货币化,导致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占收入的比例不成正比;最后的原因是,因为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传递较快,曝光了商品的价格、成本、利润,实体经济很难通过之前的套路赚到钱,既然不赚钱那也就到了一个行业衰退的时候了。
虽说发展电商促进了实体经济,但促进的其实是终端厂商,因为基于大数据,消费的行为其实算是参与了生产,厂商生产的产品越来月符合顾客的需要。而摧毁的却是中端销售端、基层消费窗口与渠道的同样是电商,互联网、网购虽然减少了门店运维的成本,也打破了实体店过去的行业枷锁,比如价格虚高、利润不透明、地域限制、季节限制等。
但网购看似东西相较于过去便宜,但成本并没有缩减,就拿包邮来讲,如果不是为了刷销量,这个邮费的成本其实已经包含在商品的价格里了,电商虽然看似省去了中间环节,实则是破坏了之前的生态。
我们举个例子:A是裁缝,B是布商,C是养蚕人,D是导游,E是游客,假设养蚕人欠导游120元钱。接下来我们模拟下消费生态,当E想委托D做一件当地服装时,他支付给E200元,E拿着180找A定做衣服,A拿着160元,找B购买布料,B拿着140元去找C购买蚕丝,最后C又拿着120元去还了D的钱,D又拿到了衣服交给了E。最后我们发现,这200元让大家都获得了利润,同时这钱周转了一圈,虽然有所减少,但最终回到E的手里,但在这一大圈的资金周转过程中却养活了好多人。假设E直接找C去购买蚕丝,再找B生产布匹,再去找A加工成衣服,那么D很可能就失业了,而且养蚕人会因为还不上D的钱而养不了蚕,布商、裁缝因为没有生意很可能因为没有生意或生意少而关门。
不知道各位从上面的例子能领悟到什么,当E能直接面对各大店铺老板时,即是好事也是坏事,虽然它的成本减少了,但利润却增多了,但衣服本身的价值其实没有变。按照现在的电商模式来讲,就是消费者虽然花少量的钱购买到了产品,但实际上利润并没有减少多少,减少的只是那些中间商的利润,所以最终才会导致实体经济的崩溃。
虽然说中间商的确会分润一些利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是好事,但同样也是坏事,虽然省去了中间环节,但也同样失去了销售渠道,要知道无论是电商行业,还是实体经济都是无利不起早的,当之前赚钱的商品没有利润时,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会失去销售它的欲望,虽然电商打通了厂商与消费者的VIP通道,但同样也减少了产品销售的渠道,从而导致某些平台一家独大,当年的平台一切还没有利益最大化,而如今的平台却形成了垄断,很难再有人能与其大体量抗衡,甚至有电商行业的老牌卖家抱怨,现在开一家网店投入的费用甚至比开实体店还要大,既然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那么钱去哪了?
而且所谓的中间商其实并不仅仅是分润利润那么简单,这就好比一个品牌先不要推广,我们把它比作强龙,强大的企业背书,非常厉害的产品宣传,以及高质量的产品,但当我们需要落地普及时,就需要地头蛇来帮忙,即所谓的供销商、代理商。虽然他们分润了产品的利润,但同时也在维护产品的形象,所谓的中间商其实是与厂商合作共赢的,但电商的出现直接将这部分嫁接给了平台,且是单方面约定的平台,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说,也只有行内人有体会。
西宁吾悦广场宝葫芦在几楼?
答案:
西宁吾悦广场宝葫芦在5楼。
原因:
根据吾悦广场官网提供的商铺分布图,宝葫芦位于5楼。
内容延伸:
吾悦广场是西宁市的一家大型购物中心,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商铺和美食餐厅。
除了宝葫芦,还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商铺,比如H&M、ZARA、UNIQLO等。
如果您想前往吾悦广场购物,可以选择地铁1号线,在西宁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