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卫星集群”,中国哪家还可以制造卫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辖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11家专业公司、1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以及若干直属单位。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空间站等宇航产品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发射服务。它们的建设选址有什么特殊要求?
我国有4个航天发射基地,即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山西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四川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和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
作为航天发射基地,其建设选址一要尽可能的靠近赤道。因为在赤道附近发射可以最大的利用地球自转速度给火箭加速,可以让火箭飞得更快更高。比方说都是长二捆,发射同样重量的飞船,在甘肃酒泉发射和在赤道附近发射所需要的燃料是不一样的。在赤道附近发射,我可以用同样的燃料将卫星射得更快更高。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是我国最靠近赤道的发射场了。二是要尽量选择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航天发射对精度控制要求非常高,地面测控中心要毫秒不差的向太空中的卫星或者航天器发送指令,保证它们精确入轨,安全运行。远离人烟,就远离其他的电子设备干扰。毕竟现在的民用电子设备对电子信号也有很强的干扰力的。另外,卫星是由一级一级的火箭串联而成的,在发射的时候是烧完一节抛掉一节的。如果建在人员密集的地方,那它掉下来的残骸砸着人的几率就高了。而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在海边,火箭残骸是掉在海里的,砸着人的几率就大为降低了。
那为什么其他三个发射场要选择在内陆呢?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上世纪我们搞两弹一星的时候,遭受美苏的合围,整个国家被这两个超级大国和他们的小兄弟团团围住,美军的飞机还天天串到海南岛外上空呢,我们在海南岛建航天发射基地确实不安全。所以,咱们就只好将它们建到内陆腹地了。
2022年我国发射的卫星数量?
2022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安排5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140余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将继续保持高位。
作为我国航天发射的主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2021年完成48次发射任务,全部取得成功,发射次数居世界宇航企业第一,发射航天器总数量103个,总质量189.65吨。
人造地球卫星对中国的意义?
首先,人造卫星和当时我国保家卫国亟需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虽然现如今,以航天飞行为目的的运载火箭和作为武器的弹道导弹,为了更好的适应各自的应用需求,已经走上了仍有联系但相对分立的发展道路,但在航天发展的早期,运载火箭和洲际弹道导弹却全都是同源的。用于发射人类第一颗卫星的苏联R-7火箭,在卫星发射一年多后,其对应的洲际弹道导弹型号就进入了战备值班。
同时,人造卫星是直接用于国防或服务于国防的。
除了保家卫国的作用外,发展卫星对于我们国家还有更深远的意义:通过发展卫星,可以有力的带动我国尖端科技工业的例如,我国为“两弹一星”研制的109型计算机机器后续的109乙、109丙型机,是我国最早的晶体管计算机。我们国家的初代程序员们,就是在这些计算机上编制程序完成计算任务。制造这些计算机的109厂,目前已经成长为一个中国科学院专注于芯片技术的微电子研究所。此外,156型机等我国早期自行研发的使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也都是为了导弹和火箭研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拉近了我国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为什么组建城市集群?
城市集群是指许多大都市和城市在发展中逐渐扩张甚至彼此连接而形成的多核城市体系。表现为占地面积大、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彼此联系密切的城市群,是现代城市形态的一种新类型。 形成大城市集群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自然地理位置。
世界上的大城市集群区基本上位于中纬度的平原地带,并分哺在河口海岸或大湖沿岸,这样的地方为城市及城市间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②城市化和郊区化程度。
世界上的大城市集群区均有一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于卫星城镇和新城市不断填充在各大城市之间,当城市范围扩大和城镇数目增多到城市地域相互衔接时,形成巨大的城市带的初步格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