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初夜,为什么出圈的只有王心凌?
炸了。时隔十多年后,仅差三个月就要步入四十岁的 " 甜心教主 " 王心凌,又火了。火到王心凌本人都主动站出来回应:
上周五,《乘风破浪的姐姐 3》正式开播。王心凌以自己的经典代表作《爱你》亮相初舞台,引起观众们的一大波回忆杀。看着她身穿百褶裙,再次以印象中甜美的样子站在台上,听着谁都能跟唱两句的 "Ho Baby 情话多说一点想我就多看一眼 " 歌词 ......那一刻,大家仿佛集体经历了一场 " 青春回溯 "。
而粉丝们也用实力证明,王心凌没有过气。短短两天,微博热搜就被王心凌一人包圆了。
QQ 音乐的排行榜,也被王心凌彻底屠榜。
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被一群号称 " 王心凌男孩 " 的中年男粉占据。
大家眼冒桃心的跟王心凌分屏合唱,用实力喊出了这群王心凌老粉丝们的心理活动——" 我们只是老了,不是死了 "。
当然,也有钱了,可以大方地给童年偶像氪金了。正所谓:你一票,我一票,心凌八十还唱跳。
/ 01 .王心凌曾是很多人的一代青春记忆。17 岁时,正在台北华冈艺校读高三的王心凌,被前来学校选角的导演张作骥相中,在电视短剧《车正在追》中饰演 " 牛奶 " 一角,在圈里小露头角。同年,王心凌去面试了大声经纪公司,当场演唱了一首《离开我》后惊艳评委。大声公司当即把她签下,并向各大唱片公司举荐她。后来经过各方面评估后,日本的艾回唱片公司决定和王心凌签约,但必须去日本接受为期三个月的舞蹈及发声课程训练。
为了事业,只有 17 岁的王心凌决定独自前往日本接受培训。那时,每天除了吃喝拉撒睡的时间归她所有外 ,她剩下的所有时间都在上课。但如此辛苦的付出后,回报也格外喜人。最终王心凌达到了艾回唱片的各项要求,成为艾回唱片在台湾签约的第一个艺人。对于此,台湾艾回唱片总经理宫崎表示:"就像是日本艾回拥有滨崎步,台湾艾回终于拥有了同样的镇台之宝"。很快,王心凌推出了她的第一张专辑《Cyndi Begin》。
恰好她主演的《西街少年》也在此期间上映,带火了专辑中的《当你》,连剧带歌给王心凌打响了知名度。2004 年,王心凌的第二张专辑《爱你》紧跟而来。也正是这张专辑,给王心凌此后甜美可人的形象奠定了基础。
其中专辑里的主打歌《爱你》,获得了2005 年 HITO 流行音乐奖十大金曲奖,可见当时到底有多火。
同一年,王心凌又参演了台湾偶像剧《天国的嫁衣》,彻底爆红。这部剧一度打破偶像剧收视率,不仅从台湾火到内地,还给王心凌吸引了大波粉丝, 并将她的 " 甜美风 " 彻底定性。后来的专辑《honey》和单曲《睫毛弯弯》,电视剧《微笑 PASTA》将她推到巅峰之位," 甜心教主 " 的称号也被喊得响亮。
那个时代,的的确确是属于她的。可惜,情之一字,最伤人。/ 02 .1982 年 9 月 5 日,王心凌出生于台湾新竹一个普通家庭。因为父亲是一名职业军人,所以王心凌小时候基本都由母亲一个人独自照顾。在弟弟出生后,家里的情况变得更加贫寒,甚至有时候要一家人拼一份盒饭吃。
祸不单行的是,父亲和母亲离婚了。王心凌和弟弟一起归母亲照顾,如此重压之下,王心凌的母亲患上了郁抑症,而王心凌就成了那个发泄对象,有时甚至会拿鞭子抽打王心凌。不过也或许是这种成长环境,让王心凌从小就懂得坚强、独立的含义。
但有时候,越早懂事的孩子,越希望有人爱。就像越甜的人,总有不为人知的苦。这或许也是她一次又一次遭遇渣男的原因。和很多人一样,王心凌的初恋在校园时代。十五岁时,王心凌在华冈艺校认识了一个名叫欧定兴的男孩。欧定兴长得很帅气,哪怕依照现在的审美看,他给人的感觉都是阳光型男。
王心凌第一次谈恋爱,对欧定兴有着年少的欢喜,还有着一腔纯情。但就像张无忌母亲告诫张无忌 " 越是漂亮的女人越不能相信 " 一样,有时候太相信帅气的男人,也会栽跟头。欧定兴和她谈了 2 个月后,就开始移情别恋,等到王心凌发现时,欧定兴已经在劈腿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很伤心的王心凌决定 " 封心锁爱 ",除非下一个男孩真的值得让她心动。很快,2000 年,17 岁的王心凌在拍摄电视短剧《车正在追》时,与 19 岁的男演员范植伟相识。
那会范植伟是当红电视小生,虽然被王家卫评为 "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 是几年后的事,但他的地位与还在上高中的王心凌要高的高。两人刚恋爱时,的的确确甜得要命。
但随着王心凌的正式出道和爆红,公司不再让王心凌公开场合谈论这场恋情。可范植伟却不以为然,多次在公开场合说两人的恋爱细节,甚至包括两人激吻等私密事件。
两人拍拖五年,范植伟频频传出劈腿新欢的消息,最终,两人以分手告终。可谁知 2009 年,范植伟竟主动曝光了一张两人恋爱时颇为私密的一张照片,也就是极为轰动的 " 合照门 ",即便此时两人已经分手了八辈子。
范植伟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曝光这张照片,是因为曾被称为 " 梁朝伟接班人 " 的自己已经糊穿地心,想借着新专辑重新回归,奈何 " 流量 " 低迷,无人问津。这时他想起了彼时寂寂无名此时爆红的前女友,王心凌。曝光两人的私密信息,让大家注意到自己,这大概就是范植伟当时的脑回路。但真等到媒体采访上门的时候,范植伟已经放不开这颗大树。他大谈自己对王心凌有多嫌弃,说自己曾对她动过手。甚至说他和王心凌在一起的时候她已经不是 " 处女 ",有些失望。
一言惊起万丈波澜,很多粉丝都站出来说,不敢相信这个靠甜美和纯情形象立足的女孩,17 岁时就没有了 " 第一次 "。此时初恋男友欧定兴也开始过来凑媒体话筒,称自己跟王心凌交往时,他没有碰过王心凌一次,不知道她的初夜给了谁。
两位渣男前男友的荡妇羞辱,将王心凌推向了深渊。她不断地澄清、道歉,但事业还是很大程度的受到了影响,再不及从前。等到她和姚元浩恋爱分手后,事业也彻底跌入谷底。王心凌和姚元浩的恋情曝光来自一张沙滩照。
本来无伤大雅的一张照片,在 " 王心凌是第三者 " 的说法出现后,开始变得格外烫手。当时姚元浩的前女友是隋棠,两人分手后并没有官宣。姚元浩无缝衔接了王心凌,而隋棠则认为王心凌插足了她和姚元浩的感情。
一场轰轰烈烈的三角恋,几乎毁掉了王心凌重新起航的所有勇气。她不得不再次一遍遍地解释、道歉 ......
可渣男下手太狠,分手后,竟然曝光了她的私密照,虽然姚元浩拒不承认是自己泄露的,但除了他也再无旁人能拍到那张照片。最终,王心凌因为事业、感情、转型风格等多件事交杂在一起,竟然再也没 " 起来 "。恍惚十年已过,不断有人问,王心凌去哪了?可王心凌一直都在,只不过她清楚,那个曾经属于她的时代过去了。直到最近,她再次翻红。/ 03 .在《浪姐 3》的采访里,王心凌曾提到甜美是她的底色,是大家认识她的方式。后来,导演追问道:" 那你能接受 " 甜美 " 的标签跟你一辈子吗?"她说:" 如果我八十岁还在拄着拐杖(唱跳),还可以被叫甜心奶奶,那也不错。"
这不是王心凌第一次提到 " 甜心奶奶 " 的问题。很多年前,也有人问她——难道你要一辈子在台上做一个甜甜的女孩,一辈子唱唱跳跳吗?她给出了相同的回答:甜美不应该是我的包袱,而应该是我的特色。
是啊,有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还有人找到了兴趣,却不断地模仿与复制他人的风格,试图在千千万万种风格中,找到属于自己适合的那一种。我们在不断地给自己定位,不断给自己划定区间,只为一个安稳,一个准确的 title。而当一个人早就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并作出一番成就时,旁人却指责她不思改变,按住 " 甜美 " 不放,可这不正是另一种嫉妒与双标吗?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撒手,本身就是一种坚持与选择。还有无数人认为,甜美也好,甜心也罢,都是外界给与王心凌的一个标签。真正的王心凌,或许是苦涩的,甚至不纯情的。但又能如何呢?因为有人爱的就是王心凌传达出的感觉,那种甜蜜的,如盛夏蜜桃般的粉色爱意。还有人爱的,是她所代表的青春与回忆。无论如何,她又红了,重生了。
90后与80后创业有什么区别?
大家好!
区别肯定是有的,我是一个 89 年出生的创业者,常被人划归到“泛 90 后”的群体之中。站在 80 和 90 的门槛上考虑这个问题,我想核心在于创业的动机。 其实在任何时代,创业的动机都无非两样:财富和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只是财富和梦想的模样。 先来设想一个 90 后大学生毕业工作,将会面对的“财富”状况吧。 入职伊始,他或她像每个时代的职场新人一样起早贪黑地工作,凭借仅有的一点才华、热情和努力从老板那里赚得微薄的工资。这没什么问题,但他们发现每天晚上回到租住的房子,就需要把工资中相当可观的一部分以房租的形式交出去。 这原本也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白天发给他工资和晚上把工资收走的,实际上是同一拨人。这拨人大致是 70 后。 蚁居天台的北漂大学生 70 后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进入市场,身上没有过重的历史包袱。这时的他们正好赶上了民企和外企蓬勃发展的初期,国内人才又有很大缺口,于是顺势迅速成为了当时令人艳羡的“白领”,进而是后来的“中层”和“高管”们。工作几年之后,他们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地,普遍在商品房价格疯涨之前成为了业主,并在宽松的户口政策之下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90 后会发现,跟着这些 70 后们工作是没前途的——在他们退休之前好像总也不会赚得比他们多,即使赚了也无非得用房租或房贷的形式把钱交还给他们。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边际效应逐年递减,如果想实现个人的财务自由,70 、80 后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非90后毕业时的能力比当年的 70 、80 后差,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晚生了十几年。 所以如果对财富抱有梦想, 90 后们就只能创业自己当老板,去赚有产者的钱而不是为他们打工。于是,对财富的追求就直接转化成了创业的动机。 吴晓波频道创业动机调查结果 可这是所有 90 后面对的情况吗?当然不是。因为你知道,很多 90 后的父母就出生于 70 年前后。所以不必是太大的富二代,许多 90 后就有不在乎那一点工资和房租的底气。 这时起作用的就是第二个动机了:梦想。 我有个 90 年出生的朋友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觉得摄影这个行业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摄影服务无法规范、乱象丛生。于是他开了一家摄影公司,把客户的需求和摄影师的工作进行了量化,明码标价。 另一个 90 年出生的朋友,觉得现在我们这些年轻人缺少良好的喝茶聊天交流思想的空间。于是他做了一个品牌叫“彼此的茶”,还在上海开了一家概念店。 一个 89 年出生,和我一样的“泛 90 后”朋友原来在上海的“四大”工作。作为一个西安人,他总觉得上海的肉夹馍实在都太难吃了。于是他回到西安拜师学艺,然后回到上海开了家店,做真正好吃的肉夹馍。 我自己呢,上班穿西装时想买一双坐下不露小腿,穿在皮鞋里又舒服吸汗的袜子。抱着一个如此合理的愿望却惊讶地发现,跑遍了商惩淘宝竟然找不到一双袜子能让我满意。于是我干脆开始自己钻研,满世界找原料、工艺和代工厂,用了半年的时间,做出了一款真正接近自己理想的男士西装袜。 说白了,我们都是对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感到了一点“不满意”。更有甚者,有些 90 后不满意的就是“工作不够有趣”这件事。于是乎他们画漫画、写弹幕、玩光绘、众筹资金环游世界。玩得专业了,乐趣也就成了工作;工作做得漂亮了、令人满意了,也就成了个创业者。 我举的这些例子,和大家每天在媒体上看到的卖情趣用品和“互联网思维”的噱头有所不同。但我切实地发现,这些才是身边能看到的最普遍、最鲜活的“ 90 后创业”的例子。这些例子似乎不是基于“改变世界”的伟大梦想,而都只是来自对身边事物的一点小小的“不满意”而已。而我觉得,从这一点一点的“不满意”生发出来的,却恰恰是这个时代梦想真正的模样。 90 后想改造对世界一点点的“不满意” 回过头来说区别—— 80 后难道就不是上面说的这个样子吗? 大多数 80 后大学毕业的时候,面对的是正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房价虽已不低,但还没到 08 年后这种“逻辑上不可能凭工资购买”的程度;而且 80 后的父母大多是 60 后甚至 50 后,所以每个人能从家庭得到的经济支持的差距,并不像发生在 90 后身上的这样显著;每个 80 后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公司里工作几年跻身中产阶级的希望也还不像 90 后看到的这般渺茫。 而梦想层面,虽然 80 后的梦想已经脱离了“跑步迈向共产主义”般的大而无当,但总还是有一些 80 年代特有的诗性情怀。 90 后不一样——他们的成长环境中大体上没有诗,有的是整个社会对物质和文化的越来越高的追求,和始终没有跟上这些追求增长速度的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水平。当娇生惯养的 90 后对身边的东西感到不满意,他们不会将就,而会揭竿斩木地起来,把世界改造到他们满意的样子为止。 所以虽然从“ 80 ”到“ 90 ”是个一脉相承的过程,但财富对 90 后而言显得更加荒诞,而梦想也被进一步解构,脱掉了几层神圣的光环。所以 90 后们会比 80 后更少在乎多赚还是少赚了一点点钱,而更多在乎自己能不能对手头的事情感到满意、感到高兴、感到舒服。 你可以说这是任性或者幼稚,但事情真的就是这样。反正作为一个“泛 90 后”创业者,我觉得事情本就应该如此。而且你看吧,这世界迟早会是我们的。
你认为80年代的与90后的差别有哪些?
80后跟90后看数字就差一个字,但他们出生的年代就是差的天翻地覆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而这开始只不过是在大城市你才感觉到改革开放那股浪潮。而下小城市,生活依然是安静。一切还是计划经济下的生活方式,还没能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浪潮。所以80年代出生的,依然物质匮乏,营养不良,身体瘦弱,娱乐生活也相对少,但那个年代纯真,思想上进。
9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开始可以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浪潮了,文化娱乐丰富,物质生活丰富,可以应用互联网学习,思维逻辑方式都比80后活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