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资办,员工未提前30日通知而辞职

诗佳网

专资办,员工未提前30日通知而辞职?

这个问题比较好处理了,楼主问的是企业如何处理,而不是怎么处理劳动者,就事论事,有法依法,咱们是讲法律的人,笔者简单淡一下:

1,依据劳动合同法(2012版)第三十七条,合同制员工辞职的话,须提前三十天通知到用人单位,试用期内员工,可以提前三天,才能解除合同。我们要明白此句话之意。提前三十天,是指无须用人单位批准的,即劳动都提前了三十天书面通知了用人单位要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只能找人顶替其岗位和交接工资及后续一些离厂手续社保等问题,试用期员工提前三天也是同理,所以在这里用人单位要明白这个规定;

专资办,员工未提前30日通知而辞职

2,知道了第一点,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好处理这个问题了,劳动者未提前三十天通知到用人单位而提出辞职,这个辞职,注意,是要用人单位批准的,因为劳动者不符合法律规定辞职的,所以主动权在用人单位手中,企业可以批准或不批准,批准的话,就不说了,该干嘛干嘛去,不批准的话,企业完全不用理劳动者,正常让劳动者上班,这时就会出现劳动者自以为是的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可以不用上班了,当然看具体辞工日期,而企业原先有没有规章制度让员工知晓及签名,有的话就好说了,按规章制度处理,劳动者就是告到省高院也没用,没有的话,企业就只能作不上班的时间不发其工资处理了,旷工一事也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一个规范的企业,其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完善的,是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劳动合同是双方约束的,都有其法定义务与权利,必须劳资双方遵守的。

专心护航劳动者合法权益,正确处理职场问题,从小白变专资,关注我并给我点赞,随时提供有效建议,让您职场不再迷茫!

吴京投资流浪地球6000万?

这几年国产电影的票房越来越高,动不动就是几亿几十亿,感觉钱不是钱了。拍电影真的这么赚钱吗?我们以最近大火的流浪星球为例,一起来探讨一下。

先说点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小花絮。据说吴京到流浪星球剧组是客串的,串着串着,哎哟,觉得片子还不错,就决定投点钱。剧组正穷着呢,这好啊,干脆你连片酬也免了,自己投资的电影还收钱多隔应人不是?嗨,看来这片子不是一般的缺钱。

据报道,《流浪地球》总投资3.2亿元,其中北京文化1.075亿元,郭帆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吴京的登峰国际投入6000千万,中影等其他投资方投入1.225亿元。所以,吴京的投资比例是:0.6/3.2=18.75%。

电影票房方面,目前已经突破20亿,个人估计可达到40亿元。听起来挺多的,但你先别激动,电影票房分成还是相当麻烦的事情,最终吴京能拿到多少呢?要分下面几步才能弄清楚:

第一,确定票房数据。我国影片票房收入数据由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汇总,以此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

第二,缴纳税费。票房收入收入需要缴纳3%的增值税,并按增值税额缴纳7%的城建税、3%的教育费附加和2%的地方教育附加费,四项加起来就是3.6%。另外,还需要缴纳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下的91.4%才是“可分账票房”。地方教育附加费虽然不是专资办收取,但各地已经普遍开征,实际上也是不可避免要缴纳的。

第三,中数代理费。如果可分帐票房大于等于6亿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影数字”)将征缴1%— 3%,作为发行代理费,简称“中数代理费”。由院线支付给“中影数字”。这笔钱是因为中影数字在上世纪90年代出资为影院进行了数字放映机的升级。后来,也出现了部分未使用“中影数字”放映设备及密钥的影院、院线,他们的票房数据就报给另一家“华影”公司,并与“华影”公司结算。具体的收费标准是,票房7—8亿元的电影3%,票房8—9亿元的电影2%,票房9亿元以上的电影1%,有时“中影数字”还可以灵活掌握。很明显,流浪地球的代理费应当是1%。

第四,拷贝费。全国每一家影院的每一个影厅的服务器,也有一个类似网络IP地址似的的唯一标识吗,放映任何一部影片前都需要专用的、各自的密钥,才能读出数字拷贝,才能放映。制作一个数字拷贝,“中影数字”要收取发行方300元,一部向全国各省各级城市发行的影片需要大约2000个数字拷贝,合计300×2000=60万元,这笔费用就是“拷贝费”,由发行方或制片方承担。因为这笔钱很小,相对可以忽略。

第五,实际分享票房。扣除“中数代理费”后的票房,电影院分享50%,院线分享7%,制片方和发行方合计分享43%。如果电影院与院线是同一家公司,那么它将独享57%。如果制片方与发行方是同一家公司,它将独享43%。

第六,制片方与发行方分成。发行方通常收取5—15个百分点,作为其发行代理费用。取中间数10个百分点的话,只剩下33个百分点归属制片方。

第七,宣传费。很多情况下,制片方会要求发行方预付宣传费,并打入到代理发行费中,比如,将代理发行费提高到20个百分点。这样,制片方就只有23个百分点。

第八,制作费。如果制片方要求发行方既要预付宣传费又要预付制作费,那么,发行方会将代理发行费提高到25甚至30个点,制片方还剩下13至18个百分点。

第九,返点。为了增加影片排映场次,制片方或发行方可能承诺给影院和院线返点,一般是3~5个百分点。假设各承担2个百分点,制片方就只剩下11至16个百分点。

好了,我们来计算一下,吴京到底能拿到多少:

40亿票房,缴纳税费后,剩下36.56亿。

扣除中数代理费,发行方分成、宣传费、制作费后(不考虑返点,均取中位数),剩下5.67亿元。

吴京投资占比18.75%,可以分成:5.67*18.75%=1.06亿元。

投资6000万元,回收1.06亿元,收益率是77%,还算很不错了。

电影投资赚钱吗?

行业只要还存在,就一定能挣钱,差别只是有人能挣到,有人挣不到而已。不要投资自己不熟悉的行业,除非是钱多到可以随意打水漂。

电影投资是不是靠谱?这个问题取决于你怎么看。投资电影肯定有挣到钱的,而且还有挣到大钱的。然而,你投资能不能挣到钱,那可就不一定了。

其实这个道理在各行各业都适用。开饭馆有能开成上市公司的,比如海底捞,但也有摆摊卖煎饼都亏本的。

电影投资的水很深,不懂行业,贸贸然把钱投进去,跟打水漂基本没区别。

一部电影票房大卖,有可能投资人亏得一塌糊涂,而一部电影票房惨败,投资人却有可能挣得盆满钵满。原因很简单,大部分电影投资跟成本关系不大,而是在赌预期。

咱举个例子——

一个导演拿着一个剧本来找你,说要花一个亿拍电影,让你投资一千万,给你这部电影总收益的10%作为回报。

一个剧本,最终拍成电影能不能挣钱,连专业人士都不敢说一定看的准。更何况身为非专业人士,你可能连剧本都看不明白,这种情况下你敢投么?

你可能会说,这也没什么难的,要是吴京的电影,我肯定敢投。不好意思,今时今日,吴京拍电影,大把人排队等着给他投钱。您一个圈外人,想送钱都未必送的进去。

等到导演、主演都签下来了,您一看这个阵容不错啊,导演郭帆,主演彭于晏+吴京,还是个大IP,有希望票房大卖。

不好意思,成本是1亿对吧,您要投,可就不能按1亿算了。啥都没有,光有一个剧本的时候,人家就投钱了,冒的风险最大,现在看着有苗头挣钱了,您想摘桃子?没门。您要是想投,得按3亿算。也就是说,您投1千万,只能占3%的份额。

电影拍完了,等着排期上线了。预告片看着贼牛逼,宣传攻势一波接着一波。这怕是要票房爆炸啊!您这个阶段想投,不好意思,不能按3亿算了,得按8亿算。您投1千万,就只能是占1.25%的份额。

国内票房分账,票片大概拿三分之一。如果投资人想靠票房分账回本,

如果您按1亿投的,票房3亿回本如果您按3亿投的,票房9亿回本如果你按8亿投的,票房24亿回本

注意!这还没有扣除电影发展基金、代垫宣发费和缴税。

您可能犯嘀咕,有没有这么夸张?这里我们说几个真实数据——

电影《阿修罗》,对!就是上线没两天就臊眉耷眼下线那个烂片。上映前,投资总盘已经炒到了7.4亿。

电影《攀登者》,计划国庆节上映,投资总盘已经炒到了6.5亿。您觉得太贵了?大把投资人就这个价格还投不进去呢。

电影《紧急救援》,计划春节档上映,投资总盘已经炒到了7亿。您要想投进去,还得是有过硬关系才行。

票房惨败,是不是就一定不挣钱?当然不是这样的。如果您是按1亿投的,等到后面有人愿意按照3亿投了,您卖给他,转手您就挣了三倍,票房卖不卖跟您有啥关系呢。

寻龙诀什么时候上映?

12月18日同一天上映的《寻龙诀》和《万万没想到》两部国产片,揭开了贺岁档的第一战。

根据专资办数据,首周末三天《寻龙诀》共累计票房5.6亿,止步于6亿门槛之前。《万万没想到》目前则累计了2.2亿票房(含点映场)。在两部高热度话题之作的带动下,从上周五开始,大盘连续三天超过2亿,周六单日更是飙升到2.8亿。本周《恶棍天使》和《老炮儿》陆续上映后,2015年的贺岁档也将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

中国电影在海外发行的票房收入怎么分?

这里提到的问题就在于票房分账了,这都会有一个合同作为比例的。不论是国外电影在内地,还是华语电影在国外都要按照票房分账来走。

分账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一部大片在别的国家放映票房收入按分成分配。 比如美国大片在中国放映,(版权不卖给中国,以增加他的收入)他会以分账的形式向中国引进,这样票房成绩所取得的利润他会拿较多的比例!

电影的分帐比例包括票房收入、碟片发行收入等。

中国的电影市场主要有国产片、合拍片、进口片。国产片:出品方及制作方均为内地企业的电影合拍片:合拍片可分为联合摄制、协作摄制和委托摄制三种类型。

联合摄制是指境内外制片公司共同投资(含资金、劳务或实物)、共同摄制、共同分享利益及共同承担风险的一种合作形式,而且对中外公司各自的出资比例和主创团队及主演的国内外人员占比等有硬性要求;

协作摄制只是协助拍摄,为一部电影的拍摄提供相关帮助,此电影的投资、版权,收入等与协拍方无关。具有服务提供的性质;‍

委托摄制是外方委托中方在中国境内代为摄制。

进口片:包括进口批片和进口分账片。

批片是指,国内民营电影公司切入进口片市场的方式,一般由中方买断影片版权,并在中国市场发行,国外制作方不拿票房分成。

分账片即电影版权所有者不卖断发行权,而是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发行,并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制片方、发行机构和放映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进口影片。

不同类型的影片,其票房分账模式也大有不同。

国产影片票房分账是需要先缴纳上映总票房的3.3%营业税金和5%电影专项资金,剩下的为净票房,其中影院(院线)分账占比约为57%,制片方(包括发行方)占比约43%(其中发行代理费一般占制片方的5%-8%左右),综合计算来看最后制片方(即投资人)分账占比为影片总票房的37%上下。

而合拍片作为中外合作的片子,其在国内的分账与国产电影的分账模式基本相同。

进口片则根据两种进口模式有各自的分账模式。

进口批片都是由民营公司引进之后,再向中影或者华夏申请配额指标并支付一定费用,一般为净票房的52%左右,院线影院票房分账约为净票房的48%。

进口分账片外制片方票房分账占比约为净票房的25%—35%,中影或华夏票房分账约为净票房17%,院线影院票房分账占比为净票房48%。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电影,在中国上映都需上缴专资办票房数据(不含服务费)的5%作为专项资金和其3.3%作为营业税金,这些都是不可分账票房,剩余部分则进入各环节进行按比例分账。

注:净票房=内地上映总票房-不可分账票房

以上内容 摘自 你好投

以上说的是外国电影到国内上映,反之也是相同的情况。我们又不是制片方,具体他们要怎么个分法,那是他们口头邀约然后立于合同文本之后实行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