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pster创始人,有哪些没落了的互联网巨头

诗佳网

napster创始人,有哪些没落了的互联网巨头?

目前,以上这些企业发展趋势有好有坏,但均在发展过程中,暂不做评论;且来看看那些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碰壁折戟的国际互联网巨头吧。

一:雅虎之于雅虎中国

napster创始人,有哪些没落了的互联网巨头

雅虎(Yahoo)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世界互联网公司之一,时间为1998年,进入中国后发现中国做得好的互联网公司均系本土公司,即管理及创业人员均是本土人士。2005年8月10日,雅虎以10亿美元+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获得阿里巴巴40%股权,不过阿里当时官方的说法是阿里并购了雅虎中国。

雅虎中国当时做的不错的是门户业务和搜索业务,前者与新浪、网易、搜狐、Tom四大门户对标不足,但与当时的中华网、21CN相差无几;后者与电子商务整合,直接与百度搜索抗衡,据称这也是马云看中雅虎中国的最主要原因。与阿里合并后,周鸿祎离开雅虎中国,雅虎对雅虎中国的控制更加严苛,提出不合实际的业绩要求且不提供资金援助,致使搜索业务超过Google中国排行第二的雅虎中国日渐衰落,这是雅虎总部对中国区长远规划战略定位的问题。

二:谷歌之于谷歌中国

谷歌(Google)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借助其在全球互联网影响力迅速在中国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市场,顺势扩张战果,与中国政府制衡,赢得了西方社会的美誉度,却在中国一度发生牌照门、偷税门、搜狗门、涉黄门等波折。2010年初,谷歌服务器搬至香港后,内地用户量大减,其在中国的业务逐渐萎缩;同时中国百度崛起,中国政府扶持百度发展制衡谷歌。

彼时,一再有媒体表明,谷歌想在中国发展肯定要遵守中国的审查监管制度,这是一个国家主权表现,不可能因为全球互联网新贵就选择迁就;再就是谷歌在中国的强劲对手百度;第三方面是谷歌看中商业利益,想在中国发展还想越过中国的法律,不合理。当对于百度而言,最具战斗力和最美好的日子,恰恰是有谷歌竞争的那些日子,不知道是政府的辅助是帮了百度还是害了百度。

三:MySpace之于本地SNS

MySpace成立于2003年8月,2005年被新闻集团收购,2008年走到巅峰期,月吸引受众7590万人,2012年1.0社交网站“鼻祖”Myspace在华遭遇滑铁卢Facebook前总裁和Napster的联合创始人肖恩·帕克(SeanParker)在纽约会议上谈到Myspace为何会败给Facebook,“Myspace没有做好产品开发工作,在产品的进化上做得不够成功。基本上可以说,Myspace多年来一直延续了糟糕的设计。”再加上国外Twitter和国内的SNS知乎、QQ和安全问题,是MySpace的致命问题。

关于现在人们不能登陆MySpace,更多的人把原来投入到知乎、人人网、优酷等平台后,是什么人在真正关注电视,中国的互联网就相当于是一家没有外网的局域网。

四:亚马逊之于亚马逊中国

亚马逊中国是一家中国B2C电子商务网站,前身为卓越网,被亚马逊公司收购后,成为其子公司。其经营图书音像软件、图书、影视等;而卓越网创立于2000年,为客户提供各类图书、音像、软件、玩具礼品、百货等商品。亚马逊中国总部设在北京,并成立了上海和广州分公司。

前期亚马逊中国因为中国用户不习惯为版权付费等国情,即消费习惯未养成,导致其一直不温不火,不只被当当盖过,更美发展过京东和苏宁。不过现在的亚马逊,尤其是2016年要继续大力投入到新业务和投资方面,致力于从低价、选品、便利三个方面为消费者打造一个可信赖的网上购物环境。

五:eBay之于淘宝

eBay进入中国,被淘宝打败,“黄药师”给出的历史概述为:易趣最早把美国C2C在线销售的概念引到中国,创立了易趣网,2002年,eBay收购易趣,改为eBay.cn,成为当时中国刚兴起的电商市场的先行老大,大约占有全国网购市场的三分之二,当然那时候的市场规模还很小。淘宝2003年5月成立,用大约两年多时间,到2005年,淘宝网购市场的规模超过中国eBay,两家公司好比坐标图上的两条线,横轴为市场占有率,纵轴为时间线,一条上扬线,一条下降线,双方在2005年时间点交汇,此后淘宝继续一路高飞猛进,直到占有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而eBay一路下滑到个位数,最终选择把公司转手出让,退出中国C2C市场。

据eBay中国前身易趣网的创始人曾言,其网站收listing费,主要不是为了收入,是为了防止免费模式下商品的过分重复上传,但收费限制显然抵不过免费listing的锐利,当然不设收费机制的前提下很难有效防止大量的重复销售。

六:Groupon之于高朋

高朋网是个团购网,是由美国最大团购网站Groupon与腾讯合资的中文版Groupon团购站。双方各出5000万美元(约3.25亿人民币),各占50%股权。2011年2月28日高朋网正式宣告成立。2012年8月1日,高朋网宣布与F团合并,成立网罗天下集团,原F团CEO林宁任新公司CEO;2012年12月26日消息,合并后的高朋网获得Groupon和腾讯追加投资4000万美元。

但这一切仅限于2013年的风光,2010年开始的“千团大战”类似目前的资本寒冬,很多团购网站在强烈的竞争市场中消亡,高朋有先天的国际和腾讯大流量入口,但在国内适应能力和战略布局及执行力方面落后于当时要上市的拉手和窝窝,以及“暗度陈仓”的美团。如今的团购市场,除了美团、大众点评的闪惠,以及上市的窝窝,其他网站已经几乎不占有太多市场份额,甚至像满座网等一样关闭。

七:贝塔斯曼之于贝塔斯曼中国

贝塔斯曼集团(BertelsmannAG),是在世界上居于领导地位的媒体和服务集团,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电视(RTL集团)、图书(兰登书屋RandomHouse)、杂志(古纳雅尔G+J)、服务(欧唯特集团arvato)和媒体俱乐部(直接集团DirectGroup)等业务。

其失败原有被归结为关于中国消费者的诚信问题,因为贝塔斯曼在图书、杂志方面,让人通过积分消费获得先拿书后付钱的优惠,好多客户却拿了很多书,而一直没付钱,反而当当网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网站情况好些,更适合中国的文化和消费习惯。

总之,国内互联网O2O公司在各个领域贴身肉搏后,通过资本力量老大老二合并,老三升级老二,对合并的新老大没有太大威胁,但是此时会有国际性的品牌进入或发力中国市场,比如滴滴快的合并后出现了Uber,点评美图合并后,资方在寻找外卖版的Uber。国际平台进入国内市场,其特点一般是进入较迟,决策链条过程,公司运转慢,跨国公司有诸多水土不服,受国际方全权控制,难自身做重要决策且国际关系的社会安全性质保障磨合问题。

25天,有人为互联网公司确定的“生死考验期”竟然这么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网站总数达到357万个,半年内的增幅为6.6%。另还有百万级的APP等移动端应用软件正在抢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关注度。“血海”中,一个互联网服务能否活下去,只有25天可供试验——如果25天后还不能赢得用户,就可能失去未来。

然而,盘点近年来的互联网行业,会发现25天其实只是互联网企业必须面临的第一道坎。不少公司不仅在25天内一炮打响,还成为红极一时的典范。但过不了两三年,又迅速陨落。他们中既有本土原创企业,也不乏外资巨头。究其失败的原因,或是“吹牛皮,扯大旗”,或是一味“烧钱”,或是忽视用户感受,或是缺乏线下管理能力……从辉煌到凋零的数据背后,是互联网企业必须汲取的教训。

1 中华网

一句话点评:互联网喜欢新概念,但只有概念没有实质服务,只能是泡沫。

创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华网,拥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并且是第一家打着中国概念、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互联网公司——而且早在1999年,比马云的阿里巴巴早了足足15年。

即便如此,在群雄逐鹿的互联网世界,响亮的名称、辉煌的历史,并没有让中华网成为国内第一大门户网站。相反,早在2004年,中华网就被甩出门户网站第一梯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核心业务。更糟糕的,2011年、即上市12年后,中华网宣布破产保护。

从中华网的发展历程看,做过门户网站,也试水过软件开发、游戏产业,更不缺少资本运作。这也让中华网旗下不乏社交网络、网络视频、电子商务、软件服务、信息服务等所谓互联网行业的热门领域。但遗憾的是,不论是哪一项,中华网都是浅尝即止、点到为止。尤其在处理服务拓展和资本运作的关系上,中华网倾向了后者,从而在越来越强调服务和功能的互联网战场上丧失了竞争力。

几经转手和重组的中华网,如今的股东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国广台网络台旗下的经营公司,网站的影响力与上市之初不可同日而语。

2 3721

一句话点评:忽视用户体验,用户就会给你颜色看。

在被冠以“流氓软件”之前,3721也曾辉煌过。在1998年创办时,选择“三七二十一”作为名称,蕴含的就是简单、便捷的意思。所以在最初的市场反应中,网友们颇为认同3721的中文网址功能,3721也成为能与百度抗衡的另一个搜索引擎。与此同时,注册3721网络实名也成为企业上网的第一步。

但正如3721创始人周鸿祎的比喻——好比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在抢夺客户时的“不管三七二十一”,3721通过IE地址对个人电脑的全面入侵和强制使用,使得周鸿祎背上了“流氓软件之父”的恶名,3721的用户支持度也直线下滑。而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市场,用户的口碑将直接决定企业走向,这既是因为市场上的替代服务众多,也是因为用户只要一个“下载”动作,就能与企业彻底说再见。

在3721的失败中,还有中外互联网企业理念不同、海外互联网巨头水土不服的缘故。2003年,周鸿祎将3721卖给雅虎,是希望利用“洋巨头”雅虎的资源让3721更上一层楼。但雅虎显然不懂中国市场,周鸿祎不仅没法利用雅虎的资源服务3721,反而因为外资的干预导致3721加速没落。2009年初,雅虎中国承认放弃3721。

3 ChinaRen

一句话点评:即便拥有行业的先发优势,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速度,也只有死路一条。

那些年,ChinaRen是追忆“那些年”的集体聊天室,是失散校友的重逢地,也是笔记本电脑刚刚普及时,网民最常打开的网站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校友录为主要功能的ChinaRen不仅承载着校园的美好回忆,本身也成为70后、80后网民经历中不可抹去的记忆。

从相关数据看,自1999年创办后,ChinaRen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成为中国第一个最大的年轻人社区。所以,当时如日中天的搜狐立刻将其纳入旗下,认为可以通过ChinaRen的人气,帮助搜狐壮大。

可惜,ChinaRen至此“死”在了“第一个”和“最大”上。被搜狐收购后的ChinaRen,始终缺乏有新意的功能,也不能顺应网民的需求而有所改变。同时,随着QQ空间、MSN space、博客等新业务的出现,网民对社交的需求很快从“集体”、“交流”向“个人”、“展示”转变。相比之下,校友录依旧停留在集体聊天室上,个性化的状态乃至品牌,都不能得以体现。至于眼下互联网行业最热闹的“圈子文化”,ChinaRen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加以引导和利用。换句话说,错过一步,也错过了未来。

4 亿唐网

一句话点评:“贪多嚼不烂”的“三脚猫”连路都走不稳,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跑起来?

有人把亿唐网称作早期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贵族”,这好像并不过分:早在1999年刚创立时,亿唐网就迅速获得两家美国著名投资商DFG和SevinRosen共同投资的5000万美元,这在当时堪称巨款。而且在创立时,亿唐网就提出了一个如今颇为热门的词汇:O2O——虽然当时还没有这样的表述,但在亿唐网创始人唐海松的商业理想中,这个网站将为18岁至35岁之间的年轻人同时提供网上和网下服务,是“通往中产阶级的一道门”。

所以,亿唐网在功能设置上选择了多、大、广:作为一个综合性网站,拥有亿唐主题、新闻报道、蝶女性网、亿唐校园、亿唐卡、职业直通车、财经纵横、亿唐房屋等八个纵深频道,甚至还“烧钱”生产手表、投资影视剧。按照唐海松的想法,亿唐网要把明黄色这一品牌的主题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让市场一看到明黄色,就能想到亿唐。

可是,过度宣传和缺乏基础的功能拓展,使得亿唐网除了邮箱服务在当时的市场上还略有影响力外,其余服务都不值一提。而在钱烧完的那一天即将到来时,亿唐网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盈利方式,甚至连邮箱服务也保不住了。此时,亿唐网试过转型,可依旧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合作生产内衣、背包、开发SNS网站……然后,钱烧完,亿唐网还是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更没有盈利,最终只能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过去式。

5 易趣

一句话点评:“外来的和尚难念经”,入乡不随俗,巨头也会栽跟斗。

1999年8月创立于上海的易趣在国内最早进军C2C市场,可以说是国内网购的垦荒者。其提出的众多服务不仅是当时网购市场的第一,更是给传统服务业带来了新风,包括“第一个提出24小时无间断热线服务”等。加上2002年与美国巨头eBay联手,“先入为主”的易趣原本可以发展得很顺利。

但从2004年2月开始,淘宝网呈现出强大的后来居上力量。对比淘宝网和易趣的发展途径,就会发现当时已经更名为eBay易趣的易趣不仅轻视了竞争对手,而且忽视了中国市场的特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易趣在收费问题上的犹豫——针对易趣的收费模式,淘宝网迅速拿出免费策略,但易趣浑然不知对价格极其敏感的中国用户来说,免费堪称杀手锏。与此同时,易趣对自己行业“老大哥”的形象过于乐观,整体发展延续eBay在海外的策略,忽视了中国市场的特有需求。最终结果是用户大量流失,淘宝、当当、卓越等本土品牌后来居上。

尽管最终易趣决定跟进免费措施,但为时已晚。到2012年,易趣被eBay “抛弃”,虽然被TOM集团收购,但此后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声音微弱。

Facebook成立15周年?

15年前,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与其大学朋友们一起创办了一个旨在联系哈佛同学在在线网站。15年后的今天尽管面临诸多争议,但是Facebook俨然站在了全球社交网络的金字塔顶端,最新财报显示第4季度营收为169.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29.72亿美元增长30%;净利润为68.8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净利润42.68亿美元增长61%。

近日外媒TheNextWeb通过 Wayback Machin,搭乘时光机器回顾了Facebook首页的变化历史。在对比之前我们先来看看Facebook今天的样子:

然而在2004年2月4日正式上线的时候,当时大部分用户都习惯在AIM上聊天,例如通过Napster下载Ludacris歌曲,以便在我们的Myspace页面上炫耀。

当扎克伯格推出Facebook的时候,他的网站实际上是位于http://www.thefacebook.com下,界面如下:

▲ 放大后是很多人的脸

在Napster的创始人Sean Parker加入Facebook之后,他敦促扎克伯格从公司名称中删除“The”。据报道,扎克伯格最初的时候并不是非常希望取消,但在Parker的催促以及Facebook所取得的成功之后让扎克变得更加大胆,在2005年的时候删除了“The”。

在2004年,Facebook网站还是仅仅面向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但是到了2005年,出现了两个Facebook,一个面向大学,一个面向高中。

2007年,Facebook进行了首次重大改革,终于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而是面向所有人的社交网络。在当时他们自称“social utility”。

马克·扎克伯格在2008年成为亿万富翁。因此该公司决定从网站底部删除“马克·扎克伯格生产”声明:

2009年进一步进行了简化,不过自2013年以来就没有发生过变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