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化,在美国黑人与白人游客发生嘴角?
见义勇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品质,这与白人、黑人并没有关系。试想一下,如果是一群白人围殴一个黑人,又会有人过问吗?
可能很多人都有一个“大侠”梦,但惩奸除恶、拔刀相助的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一群黑人围殴白人,这事虽然发生在美国,但人的本性及本能反应都是一样的。
换位思考一下,先抛开黑人与白人游客谁是谁非问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你是上去劝架还是加入对战帮助白人游客?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袖手旁观或该干嘛干嘛,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多少人会选择介入其中找麻烦呢?
这并不是说人们冷漠或没有了正义感,试想一下如果冒然上去劝架,会不会被当成游客“同伙”而被暴揍一顿呢?如果又因此而负伤又该找谁负责?这种后果可能是很多人优先考虑的。
当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不现实,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当“大侠”的实力。所以碰到这种事情能帮忙报个警就是万幸了。
其实美国人碰到这种情况也会这么想的,群殴事件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每个人遇见几乎都会有些其他方面的担忧。所以“无人问津”是个正常现象,与种族关系并不大。
不过相对来讲,美国的黑人比白人更有正义感,白人更加关注个人利益,事不关己的事大多时候是不会过问的。
美国一家机构曾做过一次社会调查,一名黑人壮汉“欺负”一名白人少年,调查地点在大街和商场内,场景就是黑人壮汉“勒索”白人少年的钱财与手机等财物。
壮汉与少年“纠缠”的时候,首先分别有两名黑人小伙过来劝架。但面对蛮横、强壮的调查者,最后还是选择了退缩。
后来有一名也很强壮的黑人朋友过来主持了正义,甚至不惜“单挑”来帮助白人少年,最后调查者才放弃了“表演”。
而在商场内实验时,旁边有很多顾客,白人、黑人都有,然而率先为少年出头的竟然是两名黑人妇女。在两名妇女的坚持下,商场保安出面摆平了这场“纠纷”。
令人意外的是,在两个测试地点竟然没有一个白人站出来帮助那名少年。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美国白人比黑人更加的冷漠,所以当出现斗殴尤其群架的时候没人管是很正常现象。最后说一下,打架这种事哪都有,不要轻易与种族挂钩。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为什么没能成为超级大国?
关于这个问题,巴西表示:我去年买了个表!
如果说面积大就能“超级”,俄罗斯早已称霸世界;如果说人口多就能“超级”,印度早已威震四方;如果说地理位置优越就能“超级”,我国早已一骑绝尘。
所以别说巴西没有国土面积、人口和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就是有,也不可能和超级大国挂上钩。毕竟今天的世界上有且只有一个超级大国,那就是美利坚。
时至今日,“超级大国”早已和“美女”、“帅哥”一样烂大街,任何不安分的国家都想要跃跃欲试。但现实情况不止一次地用大嘴巴子告诉按捺不住的后来者:大国不是你想“超”,想“超”就能“超”,尤其是像巴西这样的二流国家。
一般而言,超级大国指的是综合国力极端强大的国家,对国际社会有着无可取代的巨大影响力,也就是站在金字塔顶的国家。
虽然今天的巴西国土面积超过854万平方公里,人口也达到2.02亿人,且位列金砖五国之列,但巴西距离超级大国依然有着十万九千里的距离。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环境恶劣
地处中低纬度的地理位置虽然相比于冰天雪地的俄罗斯以及加拿大等国有着更舒适的生存环境,但对于想要成为超级大国的巴西而言则是名副其实的噩梦。
首先,因为气温高降水多,巴西大部分国土非常“养人”,被成为“上帝最眷顾的国家”。但也正因为资源俯首可得,也让巴西人慵懒得失去了进取精神,这在国际竞争中尤其被动。
其次,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平原和最大高原的拥有者,巴西却几乎难以享受到这两个优势的巨大福利。
因为亚马逊热带雨林几乎覆盖了亚马逊平原,使得地处热带的亚马孙平原人迹罕至,作为世界第一大河的亚马逊河几乎难以发挥航运、灌溉、发电等一系列效益。
而巴西高原虽然环境适宜,例如首都巴西利亚就位于巴西高原之上,但这里却缺少大江大河用于沟通外界,而可堪一用的巴拉那河又是条国际河流,这让巴西不得不仰人鼻息。
而最让巴西绝望的似乎并不止这些。地图上的巴西之所以海岸线较为平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巴西地盾”的存在,这比印度的海岸山还令人绝望。
因为高山直插大海,使得沿海平原聊胜于无,里约热内卢是真正的背山面海,城市发展极端受限,不仅没有腹地,港口发展更是受限,因为沿海地区与内陆的沟通,首先需要飞跃高山。
这种地形,静夜史在里约热内卢工作了一年多的同学深有感触,这不仅导致了巴西沿海和内地发展撕裂,更使得巴西的未来黯淡无光。
所以,这片被上帝眷顾的土地,小富即安是没有问题的,但想要崛起,基本没戏。
2、位置尴尬
长期以来巴西优越的地理位置时常被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席卷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竟然没有波及这里,足见巴西的位置是多么安全。
但安全不是超级大国国土的唯一指标要求。虽然巴西的地理位置足够世外桃源,但正因为距离国际舞台中心,即亚欧大陆太远,这也决定了巴西天然地只能做一个边缘角色,而是很明显不是超级大国所需要的,因此这也意味着巴西想要搅和国际大事,就必须要漂洋过海、长途跋涉。
而边缘的位置和“美国的后花园”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
二战后的犹太人之所以拒绝在同盟国提供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建国,就是因为犹太人深知拉丁美洲是“美国后花园”的尴尬现实,在这里建国必然沦为难逃美国手掌心,这和犹太人不愿意在苏联境内建国是一个考量。
而巴西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几乎从1821年建国的那一刻开始,就难逃美国附庸的命运,因为从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政策开始,对拉美的掌控就始终如影随形,巴西想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过美国这一关。
而很明显,位置更优越,起步更早且基本为欧裔美国人建立的美国,绝对不是葡萄牙后裔建立的巴西能够抗衡的。
3、时运不济
巴西的超级大国之路,除了自身的缺陷,美国的桎梏,更大的阻碍在于时运不济。
虽然习惯上将“汉帝国”、“唐帝国”等称之为超级大国,但超级大国作为世界性帝国,首先应该是“全球化”后的产物,也就是出现在西欧大航海以后。
而自大航海以来,世界上共诞生了四个超级大国,即:西班牙帝国、大英帝国、苏联和美国。
而从这四个超级大国出现的轨迹来看,在同一时期,同一社会制度下,有且只能有一个超级大国。
所以西班牙帝国、大英帝国以及美国,就像“春秋五霸”一样,在历史上是陆续出现的,他们都是所在时期的超级霸主。
而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所以能够并列出现,神似于“战国七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和苏联分属两个不同阵营。他们并立的基础,是共产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并驾齐驱。
所以,巴西想要成为超级大国,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将美国取而代之,要么效仿苏联建立起庞大的共产主义阵营。而无论哪条道路,都不是巴西能够完成的。
所以,巴西是注定无法成为超级大国的,除非所有国家都是超级大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美国未来是拉美化还是非洲化?
美国的未来注定拉美化的,甚至在美国南部一些地方,会西语的人可能比会英语的人更多,有些地方甚至直接搞出西语化社区。而非洲裔的存在感很高,因为他们身上有正确族的BUFF在,但是真正闷声发大财的还是拉丁裔,他们即将默默成为美国的主人。
(1)为什么美国不会非洲化?
美国的非洲裔只是声音大而已,但是他们的人其实并不多,只有大概13%,并不是第一大少数族裔,而第一大少数族裔是拉美裔。而且美国的非洲裔的生育率并没有特别高,美国黑人的比例其实并没多大的变化。根据数据显示,在1970年代,美国人的比例主要是83.5%的纯白人,11.1%的黑人,4.4%的拉美裔,0.8%的亚裔,还有少数的原住民,混血没有统计,当时的黑白隔阂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美国人预期2050年的美国人口比例是46.6%的纯白人,14.4%的黑人,28%的拉美裔(包括拉美裔,拉美裔一般是拉丁美洲的移民,多为西班牙人和当地土著的混血后裔,不计入纯白人),8%的亚裔,5.4%的混血儿,1.5%的原住民。可以看出,黑人的数量仅仅会增加3个点,比例其实非常有限。
主要还是黑人声音很大,搞得好像美国的少数族裔就只有黑人一样。黑人的生活条件其实不好,而且流行单亲。甚至可以说单亲的比例高得离谱,大家要是有看NBA,在看球星简介的时候,往往会听到球星们是出身于单亲家庭的,主要是单亲母亲,比如说现在美国篮球标杆人物勒布朗-詹姆斯,这哥们就是找不到自己的生父,从小跟母亲一起长大。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非洲裔的增长速度也不会太快。
(2)为啥美国会拉美化?
从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0年到2050年,拉美裔的人数比例会从4.4%增长到28%,6倍多的增长率足以改变美国的人口结构。那么美国为啥会拉美化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美国离着拉丁美洲太近了,比如墨西哥、洪都拉斯和波多黎各啥的,大家都爱往美国跑。
拉美人爱往美国跑主要有两个大原因,第一点是美国把拉丁美洲都基本整垮了,北美自由贸易搞倒墨西哥,巴拿马战争搞乱巴拿马,在古巴搞封锁,反正就是不让拉美好好过日子,所以拉美人不爱待在自己的国家里。第二点是美国实在太有吸引力而且还离得特别近,别的不说,咱们国家一直到今年都还有很多高学历的人要跑到美国去挣美元,在80年代到90年代,甚至还有人放着教授不当跑唐人街中餐厅刷碗,更何况是墨西哥人为首的拉丁裔呢。
(3)结语
美国族裔结构变化只是时间问题,川普的上天无疑是想逆天改命,继续保持白人为主体,但是很显然这样的操作是行不通的,去年大选被联合绞杀就说明了这一点。美国人逐渐拉丁裔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转变,迟早有天美国的白人也可能成为少数族裔,拉丁裔的美国总统立出现不远了。
民主党会如何反制特朗普?
多谢小秘书邀请,特朗普虽然宣布美国南部进入紧急状态,并且利用这一紧急状态筹款以修筑美墨边境隔离墙。但我们要注意的是,紧急状态并不能给予特朗普以无限的权力,美国宪法和法律也给予了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以权力来抗衡行政机构利用紧急状态获得额外权力的手段和方法,因此美国民主党要想反制特朗普,就要利用美国宪法和法律中的这些规定。事实上,民主党目前已经充分利用美国宪法和法律的这些规定,并已经开始行动了。简单来说,就是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要求特朗普提交进入紧急状态所依据的具体法律条文(共136条依据,见下文图),以及美国16个州将特朗普告到联邦法院。(以下内容太长,涉及到了对民主党的反制措施的依据等的分析,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特朗普宣布美国南部进入紧急状态:2019.2.15(来源:Wikipedia,如无特殊说明,以下图片均出自Wikipedia)
在分析民主党将会对特朗普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做法的反制措施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下紧急状态。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机构2007年委托做的关于国家紧急状态权力报告,所谓紧急状态是总统在面对自然灾难、战争等危机或者晋级形势下可拥有的一种特定的权力。当然,这种权力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是找不到明确的依据的,只是根据1787年宪法的条文推论而得出的一种权力,而且这种权力的行使需要得到国会立法授权,总统才能够依据这种授权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而经过了200多年的立法,目前美国总统能够据以宣布紧急状态的法律条款依据,已经有136条之多。
美国总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可以依据的136项具体法律条文(来源:布伦南司法中心,https://www.brennancenter.org/analysis/emergency-powers)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紧急状态并不是总统可以拥有无限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没有任何制衡的状态:(1)总统在紧急状态下行使的权力,不能违背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及美国历史上紧急状态的行使情况表明,紧急状态下美国总统除了可以临时中止人身保护状外,不能中止任何美国1787年宪法所规定的任何条款。(2)美国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也使得以最高法院为首的司法系统和以国会为代表的立法机构,都有限制总统在紧急状态下可能滥用权力的制衡手段。除此之外,随着公众舆论作为第三权的崛起,也对紧急状态下,总统可能滥用权力起到监督作用。(3)美国国会1976年通过的《紧急状态法》对总统在利用国会的法定授权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行为作了程序性手续的约束。具体来说,从1976年开始,美国总统想要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必须通过正式的方式宣布,并且必须说明具体进入紧急状态的国会法律授权来源,也就是说,在上述图中列举的那136个法律条款中找出依据来。当然,国会为了限制美国总统在紧急状态下可能大增的权力,也通过这一法律给自己提供了一种反击总统宣布进入积极状态的方法。
美国1776年《紧急状态法》(来源:美国政府印刷局)
因此,纵观美国紧急状态权力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北美大陆会议时期开始到今天,美国政治实践中的紧急状态权力的发展、行使和监管带有一种明显的趋势,即一方面从林肯政府以来,美国总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越来越需要现有法律的支持,越来越需要表明其依据的具体法律条文,这使得紧急状态权力的使用范围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大;而且随着《紧急状态法》的通过,紧急状态权力的行使在程序上也得以规范。另一方面,是否使用紧急状态权力,以及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后,紧急状态权力如何使用,这仍然属于总统的自由裁量权。
特朗普关于美国南部进入紧急状态的声明(来源:美国白宫-近期总统宣言,https://www.whitehouse.gov/presidential-actions/)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特朗普虽然宣布美国南部进入了紧急状态,但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和现有的法律,民主党不是没有反制的方法。特朗普想要真正通过紧急状态下的权力来拿到他早先宣布筹得的那80亿美元修筑美墨边境隔离墙的费用,还需要看接下来特朗普与民主党之间的争斗结果。而当我们知道了紧急状态权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力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民主党要制约特朗普,实际上,有两种办法,而这两种办法,其实都是民主党现在正在积极推进的。
美国第116届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成员(目前,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是控制在美国民主党手中)
第一种制衡特朗普的紧急状态权力的途径是国会途径。根据上述对紧急状态权力的分析,我们知道根据1976年《紧急状态法》,国会有权要求总统在规定期限内按照特定程序向国会通报其行使紧急状态所依据的具体法律条文。所以,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才根据这一《紧急状态法》,要求特朗普在2月22日前向其通报宣布美国南部进入紧急状态所依据的具体法律条文是什么。这其实就是民主党对特朗普的反击。而如果特朗普能够从上述图中的136条法律依据中找出完全符合其发布这一紧急状态令的依据的话,民主党的这次反击可能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但如果结果相反的话,也就是说特朗普未能在众议院司法委员会规定的时间,按照规定程序向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提交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理由,或者其提交的理由不能真正作为其发布紧急状态令的依据的话,那么民主党就有理由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了。
美国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对于总体偏保守的美国最高法院,美国16个州诉特朗普政府案件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二种制衡特朗普的紧急状态权力的途径就是司法途径。同样根据上述对紧急状态权力的分析,我们知道,除了国会能够制衡总统的紧急状态权力外,以最高法院为首的美国联邦司法体系,也有制衡总统的紧急状态权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虽然没有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明文规定,但却被美国最高法院通过判例的形式所获得的,并且使最高法院真正成为三权中的独立一权的违宪审查权。
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法官一览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法官多数是民主党任命的,政治立场多接近于民主党,从这个角度来说,特朗普政府在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败诉的可能性比较大)
美国16个州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提起对特朗普政府的诉讼,就是想通过司法体系的司法裁判权,来制衡特朗普通过宣布美国南部进入紧急状态获得的紧急状态权力。当然,这种方式需要旷日持久的司法程序。首先就是要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进行审判,当然审判结果基本上就是两种,一是特朗普政府败诉,美国16个州胜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宣布特朗普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违宪或者违法无效;另一种就是特朗普政府胜诉,美国16个州败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宣布特朗普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合宪或者合法。
美国第九巡回法院法官一览表(包括空缺)(美国第九巡回法院法官也多数是由民主党总统任命的,当美国16个州诉特朗普政府案真的上诉到这一上诉法院,特朗普政府败诉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接下来不论结果如何,败诉方应该都会对这一判决不满意,会上诉。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的上诉法庭是美国第九巡回法院。美国第九巡回法院的判决同样也可能是上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可能给出的两种判决结果。
美国94个地方法院管辖区和13个巡回法院管辖区一览图(应该说,美国16个州将官司放到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就是想要利用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和第九巡回法院中的法官们的政治倾向)
同样败诉方会不满上诉,将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注意,当官司打到最高法院,这将是决定特朗普与反特朗普方胜负的关键时刻,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将是终审判决。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特朗普所发布的这个紧急状态令,其目的就是为了筹集美墨边境隔离墙的修筑费用,这其实涉嫌侵犯了1787年宪法规定的美国国会拥有的财政权,所以这个官司如果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不论结果是特朗普政府获胜,还是反特朗普方面获胜,都将永久性的影响美国现行宪政体制。如果特朗普政府败诉,那么则表明总统不能通过紧急状态权力,侵犯国会的财政权,从而巩固美国现行宪政体制中总统与国会在财政权方面的关系;如果特朗普政府胜诉,那么未来美国总统将能够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方式,从国会手中获得部分财政权。更进一步说,别看这个判决只是涉及到部分财政权的归属,但却会影响到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会与总统哪一方在国内问题上更为强势。
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在特朗普宣布美国南部进入紧急状态后提出要求特朗普提供具体法律依据的声明(来源: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杰罗德·纳德勒网站,https://judiciary.house.gov/news/press-releases/senior-judiciary-democrats-demand-answers-after-trump-declares-national)
因此,不管民主党如何反击特朗普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这一行为,双方的争斗必将影响到接下来美国宪政体制的走向,究竟国会与总统之间那一权更为强势,美国各州的自治权与联邦权的分配究竟走向如何,都可能被特朗普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这一操作所影响。
为何巴西等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后就难以恢复?
说两个重创后恢复难的。美国大萧条是被罗斯福新政拯救的,但经济完全恢复则是二战的功劳。苏联解体后,到现在为止经济都没完全恢复。为什么恢复难?首先是因为萧条之前的标准高,这些标准包括基础设施、社会消费、国民福利等都高,这些高标准的东西虽然因为经济重创会大幅缩减,但政府还是会在许可范围内普惠型的保持一部分,否则就会被反对派利用起来造反,所以恢复期的包袱是比较重的。其次是经济重创大多是因为繁荣期经济发展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也可以说是利益固化)以致于走向极端。这种依赖不是那么好摆脱的,比如美国对金融的依赖,俄罗斯对能源的依赖,是很难说去就去的,所以经济恢复本身可选的道路和方式并不多。
但也有恢复起来快的,比如二战后的西欧和日本。他们的共性是旧体系被破坏殆尽,几乎所有传统的影响和历史的制度沉淀都被荡涤一空,过往的经济体系甚至是被消耗得一点不剩。还有就是外部大输血,使这些区域不用仅依赖自身造血功能而迅速恢复。这种恢复跟从零开始已经没什么差别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