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热衷早教的原因。
其实,起跑线上的孩子是不会输的。
因为幼儿的思维是“泛灵论思维”,幼儿从2岁起就已经明确表现出他们能理解其他人的内心世界,并且拥有自己的情感、动机和计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发展出越来越多的社会同情心,其洞悉事情的能力也会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泛灵论思维的典型特征也越发清晰地体现出来。幼儿并非只把仿真的东西(比如娃娃和动物玩偶)看作有生命的,而是认为世界上大多数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想象力异常丰富。
相比成人思维,幼儿思维世界的心理延展要宽泛得多。比如当云层中传来轰隆隆的雷鸣时,成人会说:“雷声很大。”幼儿可能会描述说“雷很生气”。
此时倒是成人有很多方面要向幼儿学习,他们是能和万物沟通的精灵。
所以起跑线上的孩子都是高手,父母都是在孩子后面追,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从三四岁开始,随着儿童心理感知和共情的发展,他们也在逐步培养起区分自己和他人想法的能力,同时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也不再那样戏剧化。对孩子来说,那些纯粹物质的、不可移动的物体说话和表达的可能性越来越有限。有生命的鲜活个体的范围逐渐缩减,开始局限在会移动的对象之中,比如月亮、风或河流。最后,儿童对生命和心理的感知开始具备成年人所拥有的特征,仅仅会对生活中的人和动物产生动机和情感。但共情意识非常强烈,他们会为一个受伤的小燕子流泪,会非常同情苦难的人。
此时儿童的共情意识值得所有成年人学习,他们是可爱的花朵,招人喜爱。
此时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我们都在为他们加油,这个时候的他们都是共情思维的天使,如果能有一个像儿童共情那样的世界,那真是所有善良的人的共同期待,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始终是赢的。
但是进入青春期(女孩在11岁左右,男孩在12岁左右)之前,大脑额叶中的大量灰质开始显著重组,大脑额叶神经元系统开始重建,并且逐渐成熟起来。这些灰色的神经元和重建神经元系统对调节冲动、克制欲望、思考判断、做出决定以及质疑自己的感觉能力至关重要。
大脑额叶的激活和微调,是大脑自出生后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也让青春期成了一生中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
在迈入成年的头几年里,大脑额叶神经细胞的树突数量会进一步增加,灰质和白质的比例也会重新分配。随着神经元轴突的延展,以及逐渐被髓磷脂包裹(即所谓髓鞘化),大脑额叶也会渐渐发育,发育过程一直持续到20岁到25岁,大脑额叶渐渐趋于成熟。
大脑额叶神经元系统重建的不确定性,额叶皮质发育缓慢是每一进入青春期的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所以,很多青少年出现情绪波动,时常冲动的所谓逆反,体现的正是额叶不够成熟,额叶神经元系统重建有“瑕疵”——重建基础(或构建)有待提升。
所以,相比于成年人,部分青少年更难做出合理的风险评估,他们也不太能够区分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和他们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这可能导致自卑)。而且青少年的大脑极易受边缘系统,例如控制情绪的杏仁核的影响,在他们解释面部表情时,现代大脑成像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和成年人所使用的大脑区域并不相同。青少年的大脑更大程度地激活了杏仁核,而成年人大脑激活的区域更多在额叶部分,因此相比于成年人,青少年更容易对面部表情产生误解。
杏仁核对青少年的影响更“致命”的是:
青少年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被迅速传到杏仁核,经过分析后触发某种情绪色彩,然后被重新传递回新皮质,尤其是额叶区域,由于青少年额叶不成熟,杏仁核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了注意力和记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影响甚至比大脑皮质的影响更为迅速,我们不妨将此视为一条捷径——确切地说,有时更接近于短路——再直白地说,就是愚蠢了。
由此看来,逆反是很多青少年必熬的一个“劫”。
为什么有的青少年又没有这一“劫”呢?恭喜没有这一劫的青少年,你们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领先了其他孩子。
第一,你们的额叶神经元系统重建时很“幸运”地建构了一个“优良的框架”(优良基础)。
第二,你们的额叶比逆反同龄人成熟了很多。
大脑额叶是我们思考判断,做出决定的关键系统,你的额叶比逆反同龄人成熟,领先了至少五年。换句话说,你更聪明,以后更容易成功。
比如马斯克,他的同学忙于逆反,他却像一个“老儒”,如饥似渴地埋头书里。其他成功的人也大抵如此。
当然,逆反的青少年也不要着急,等到十八九岁,至多二十五岁时,你的额叶更为成熟且能够发挥更多作用,你的情感生活也会逐渐趋于稳定。
所以,逆反是大脑构建的首次“大败”,人生的输赢从这里开始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