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使用有规定性,掌握起来不难。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还是容易出现错误。有些情形看上去特殊,也都是由其用法推来的。兹举几例,例句中“标明红色”为错误处。
1.分号一般用在并列的分句之间。不是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时也用分号,以便分清层次。
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同一句话(至句末点号止)内,不重复使用冒号,即不套用冒号。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3.引号、书名号并用,中间不用顿号。因为已经有号让它分割开,再加就是多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分别比喻什么?
《客至》《旅夜书怀》《登岳阳楼》都是杜甫后期的律诗代表作品。
4.序号中,如果是阿拉伯数字,后面要用小圆点“.”;如果是汉字就用顿号“、”;如果序号已经有括号了,后面就不要加别的号。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五章要求草拟公文做到: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明确指出,在公文写作、文章标题序号等场景下,阿拉伯数字后通常不使用顿号,而是使用小圆点(句点)作为序号标识。
5.书名号内再用书名号要用〈 〉,括号内再用括号要用〈 〉或。括号内内容是解释说明的,没有必要加“注:”的字眼。
6.栏目名、丛书名、主题、课程名等不用书名号。诗文的题目位于正文之上,已经显示“身份”,不可再用书名号,这种错误现在非常普遍!
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栏目——《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布老虎丛书”是受到人民日报社广泛推广的一部丛书。
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教师口语”是为了强化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而新增的专业课程。
7.问号与感叹号一般单用,也可以叠用,叠用时不能超过三个。
8.与括号、引号相连的句末点号。
括号用于注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括号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用于注释句子、句群或段落,括号应位于所注释语段的句末点号之后。
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中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成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句末标点放在后引号的外面。如果是完整引文,独立开来了,句末点号就放引号的里面。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样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
不是完整引用时,如果点号是问号、感叹号,应保留在引号内,因为它们同时有表示意义的作用。
孔先生偷了何家的书,却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墙上贴着“只生一个好!”的标语。
9.一行首尾的标点符号。
点号不可置于一行的开头。
标号中引号、括号、书名号的上半部分不能放在一行结尾;下半部分不可放在一行开头。
破折号、省略号不可跨行,也不能置于一行开头。当破折号表示分行列举或引出副标题时,当省略号单立一行时,是位居行首的例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