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挖掘新闻富矿
网络专题是依托新媒体技术平台,充分运用多文本形态和多媒体手段,围绕主题进行全景式、集纳式的新闻报道样式。近年来在重大突发事件和可预见的节点性事件中,均体现出良好的资源整合和深化报道的传播效果,日渐成为新闻网站比拼业务技能、展示整体实力的重头戏。
从本届参评的网络专题作品来看,包括几种类型:一是资讯集纳类,如人民网《学习路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大型网络数据库》、中青在线《解读习近平青年工作系列论述》、中央电视台《V观》;二是重大节点事件类,如江苏网《祭?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大众网《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一周年——答卷》;三是新闻叙事类,如浙江在线《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 》、广西新闻网《九万里风鹏正举——海上新丝路东盟万里行》、千龙网《服务APEC 当好东道主》等;四是突发事件类,如浙江在线《杭州7.5公交爆燃致30人受伤—凡人善举铸“杭州力量”》、湛江新闻网《2014年第15号台风“海鸥”来袭》等等。
就获奖的网络专题作品来讲,具备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是策划到位,主题的正能量高。
对于新闻网站来说,网络专题的制作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兴师动众”,所以选题策划必须有立意高远的宏观视角,体现大背景、大事件、大影响。江苏网的《祭?忆》,就以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选题,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体现出“国家公祭”的现实厚重感和历史纵深感;广西新闻网以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切入点,策划了“海上新丝路东盟万里行”;中国军网立足国家南海安全战略,推出“南海纪行——为了那片海,为了那片天”的专题,从守卫岛礁的士兵身上深挖精彩故事,反映当代军人笑傲艰险、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
同时做好网络专题策划,也要注重把握实践要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主题,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如温州新闻网得知温州商人谢岩斌千里南下归还17年前欠下的18万元债务的故事,策划了“网上诚信馆”,发动网民寻找身边诚信故事。浙江在线在报道“杭州7·5公交爆燃事件”的过程中,从多名见义勇为救助伤员的市民身上,提炼出“让生活更有勇气”的“杭州力量”。
二是栏目丰满,组合手段多样有序。
江苏网的《祭?忆》专题汇集“祭奠”、“寻证”、“铭记、“直面”、“警醒”五大栏目板块,集纳消息、图片、史料、访谈、互动、纪录片、数字解读、在线连载阅读、网上音乐会、图式新闻、Flash动画等十多种表达形式,推出各类报道约2000余篇。整体页面设计文图组合有序,色彩对比突出,气势磅礴,低沉凝重中传递出昂扬向上的力量;广西新闻网的《九万里风鹏正举——海上新丝路东盟万里行》采用航海元素板块式结构,包括“起帆?踏新丝路”、“掌舵?伟大构想”、“声号?微媒互动”、“航迹?古路新颜”、“瞭望?影动丝路”、“回波?号角传响”、“日志?本网专访”等多板块实施,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航海志”。在报道上运用文字、图文、音视频、HTML5、手机报、客户端报道、微信微博等手段,形成了网友喜闻乐见的融合新闻产品,
三是讲求互动,注重传播效果。
温州新闻网策划的《网上诚信馆 道德新标杆》专题设置了“网上诚信馆”、“诚信测试题”、“点赞诚信——寻找身边信用故事”等互动功能,收集了100多个诚信故事、征集100多名诚信使者,创作100多幅诚信漫画,让身边的诚信故事更具传播性和示范效应。但是总体来看,本次参评网络专题作品的互动设计还有待加强,简单的内容展示很难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访谈:对话人生态度
网络访谈是以网络为平台,以被访新闻人物为“看点”的对话式的传播形态。
相比网站人物信息的介绍和记者的人物报道,这种面对面的访谈更具有感知度、可信度和贴近性,成为新闻网站常见的报道形式。网络访谈的过程很简单,难度在于“访”什么人,“谈”什么话,访谈过程中如何体现网友的参与互动性,这也是网络访谈与传统媒体访谈最具差异性的特点。
首先,网络访谈访什么人?
谈话对象的选择是决定网络访谈成功的第一要素。一般说来,访谈对象的选择由对象自身所具备的新闻价值或“看点”所决定,而“看点”又取决于对象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人生态度。那么,在当下什么人体现了时代的主流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今年参评作品的访谈对象看,有为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追梦人——“当代鲁班”,有为实现创业梦想的“创客”群体,有35载“接力赡养”外性老人的“于家”三代人,有倾心基层群众工作的“明星和事佬”,有秉承客观公正揭露“钓鱼岛”真相的美国人……显然这些访谈对象,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这种价值观体现着时代所需要的优秀品质,也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关注和效仿的。
其次,网络访谈“谈” 什么话题?
网友会对哪些话题哪些感兴趣?如果访谈的内容能够贴近网友的实际需求,符合网友的信息消费心理,不仅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甚至可以影响他们的行为,并通过人际传播产生更广泛的扩散效应。如《“当代鲁班”的中国梦》,访谈的内容是“天津模式”对全国职教发展的示范意义,主持人通过对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师及学生代表的访问,请他们从自身角度讲述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办学模式以及如何激励学生成就“当代鲁班”的“中国梦”。这样的故事不仅对职业教育有启示,对于大学教育也有启发。又比如《创客谈?谈创客:深圳如何打造创客之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关注“创客”们创新创业的故事,分享“创客”们创新创业的经验,这些话题既契合当下的主流话语,对网友也具有现身说法的实用性。
三是网络访谈要发挥网友参与互动的优势。
网络上的访谈如果只是两人之间的对话,时间一长内容就会显得单调,所以要充分利用网页具有的多种传播形态转换的特点,增加互动性元素,以丰富网络访谈的形态。如《“只要用心调就有解” ——重庆观音桥街道老马工作室的群众故事》采用论坛、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多种方式与网友进行互动,并在访谈的最后环节,特别安排了现场调解环节,让老马现场帮助网友解决烦心事,增强了网友的参与性,也让老马的事迹更有说服力。
设计:呈现融合魅力
网页提供了一个多角度思考、多元素融合、多层次展现的平台,在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网页设计的推陈出新是显示新闻网站创意思维的融合新闻试验田。
从今年参评的作品看,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三个看点:
其一,新颖的视觉设计。
“看网先看脸”,网友对网页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注意力停留的关键。以荆楚网的《千湖新记》为例,网页最炫的就是以蓝色为主基调的色彩的运用,每页都有参差变化,加上手绘的湖光风景,使得整体视觉效果相当出色;新华网的《沙画图解集成报道:简政放权——持续改革再发力》在设计理念上首次以沙画为载体,对“简政放权”的政策概念进行具象化的演绎,画面简洁,动中有静,叙事流畅,视觉穿透力强;人民网的《私信@1937》,首页以深灰为主色调,白色的“国家公祭日特别策划:私信@1937”与暗红色的压底1937大字形成极具反差的视觉效果。在切换界面中,前景运用人物照片,背景运用与人物事件相呼应的历史照片,再现了国破人亡的历史情境,黑白照片的使用则强化了视觉的层次性和立体感。
其二,丰富的媒体表达形式。
很多媒体都在探索融合新闻的生产,但是做好融合新闻不仅要好看,更要好用,要以多样化的媒体表达手段来提升网友的界面阅读体验感。如多屏左右切换技术,或在界面底部设置可快速查看每屏内容的索引导航等等。
其三,形式与内容的珠联璧合。
有人说融合新闻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传播形态,应优先考虑视觉设计和传播手段的创新。事实上没有恰当的内容和形式相配合,单一的形式很难有好的传播效果。新华网的《沙画图解集成报道:简政放权——持续改革再发力》,在内容上通过两个年轻人截然不同的创业经历,反映简政放权带来的变化,内容通俗易懂,形式也贴近网友求新求变的消费需求。荆楚网的《千湖新记》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内容也丰富翔实,专题第二板块“千湖导览”将湖按地区分类,部分湖泊单独制作了分页面,页面中发布了详细的湖泊内容,让网友进一步了解到了湖北省所拥有的湖的信息。该专题推出后,许多网友积极参与互动话题“点亮心中最美湖”和“湖长召集令”,并对湖泊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第25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