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英雄?
在杨佳袭警案在上海市高级法院二审庭审时,前来申请旁听的市民有的拉起了横幅,称杨佳是“大侠”和“英雄”,更有网友把杨佳称作“义士”。一个北京无业人员跑到上海杀死6名警察,却被有些上海市民称作“大侠”、英雄。很显然,这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1+1》中作如下解析:
你说回到具体这个事件本身的时候谁是弱者?他(指杨佳)手持的是凶器,而被他刺死以及刺伤的人当时没有任何的防备,而且恐怕手上也没有任何的武器,从那一个角度来说他是强者。
但是我觉得这背后的因素非常复杂,恐怕不是一个理由就可以解释得清的,可能既有一个长期以来大家会觉得警察有一些做法是不是应该改正的,因此大家可能会有一种情绪,这是一种,但是警察也在改变之中。
第二种可能是,好多人把这个时候具体警察的生命忽略不计了,而是把这些具体的生命幻化成了一种强力的机构,于是大家看到了一个个体在跟一个强力机构,跟警察机关这样的博弈,而且局部的时候他还赢了,于是有了这种个体像“大侠”的感觉。
第三个,大家可能生活中也是因为这个工资没涨,或者那个曾经遭受过审查,或者怎么样,各自有各自的烦闷,因此拿这个事件在这一个局部的时间当成了一个出气口 。我觉得这些因素都有,但是这些因素既有,也不是一个可以在网络,可以在生活空间里头去发布,这个时候完全生命被忽略到了。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次让所有人更加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一个生命遇险都有几十人去一起进行救援这样的一个大地震,为什么几乎是在短短的时间之后又出现了这样一个对生命的漠视呢?那么那6个警察的生命呢?我觉得这个东西大家必须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个案不公导致民怨积聚
今年以来,包括深圳袭警案在内的类似事件密集 发生,促使舆论界开始考问中国的警察形象。
有媒体指出,近年中国政府已加强对警察的监管,防止他们滥用执法权及以权谋私,但不时还是会发生警民冲突事件;特别是近年贫富差距严重,经济发展减缓,社会矛盾更为突出,警民冲突的发生率也较过去高了很多。
这些对中国稳定造成威胁之事件的发生,一部分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执法机关在处置一些民事纠纷或刑事案件时,出于种种“考虑”,没有秉公处置,引发民众对公权力不信任,导致社会怨气积聚,某些突发事件成为“导火索”,最终引发冲突。
长期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于建榕认为,纵观这些群体性事件,在表现形式和深层原因上有其共同特点,“第一、群众利益长期受损,多年矛盾积蓄难解。第二、处置方式不当,作风粗暴,滥用警力。第三、信息不公开,导致政府公信力缺失,矛盾激化”。自身安保有疏漏
杨佳直闯闸北区公安分局 ,至少说明公安系统的内部安保不够严密。
有分析称,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之要求,应设有严格的门卫制度 ,对外来人员进入办公区的,也应进行严格的检查、登记,绝不可任人长驱直入。
但从案发时的情形看,政法大楼和闸北区公安分局的安全保卫工作确实存有疏漏。据报道,犯罪嫌疑人杨某先是在办公大楼便门外纵火,捅伤一名保安,而后再突然闯入楼内办公场所,接连袭击正在办公的公安民警。应当说,杨某的这一系列行为有一个时间过程,并非是一瞬间完成的,也就是说 ,如果在大楼里办公的公安民警保持应有的警觉,及早采取防范、处置措施,惨剧或可避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