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2】
九旬院士捐百万积蓄支持青年创新
本报天津6月15日电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沈家祥深居简出,但他的心思仍然留在药物化学的瓶瓶罐罐里。
今天,他和妻子陈燕娜将100万元积蓄捐给天津大学,希望用这笔钱支持年轻人去从事创新的工作。
沈家祥缺席了上周的两院院士大会,不过他注意到,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再次强调国家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沈家祥一字一句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自己捐出这笔钱,就是要响应这个号召。“习近平主席鼓励我们大家要全面创新、创新再创新,我想如果能够尽一些力量的话,我非常高兴。”
据沈家祥之孙沈赤兵介绍,100万元约占沈先生存款的一半……
这个例子比较典型——导语的位置上,没有出现具有明显导语价值的文字。
简单分析一下:如果本文第一段是导语,那么这个导语没有承担导引的责任,如果是故事化导语,故事性基本为零;若第二段是导语,又太“平坦”,没有导引价值。
这则消息共1000余字,应该算是一篇中长的动态消息。这样的长文,更需要在文首有一个好的导引和导入。所以千万不要在寸土寸金的首段花力气单纯追求修辞之美。不要忘记导语的基本作用。
纸媒体不是电视新闻,电视一开头不能露底,电视是时间线性阅读,要把人留住。纸媒体导语不好,读者不得要领,很难读下去。
(3)传统“播报体”
下面连续引用4个例子。这4个例子都是比较传统的导语。这类导语是传统的“宣传型”、“播报体”消息常用的方式,大多是谁谁谁出席,在哪里哪里举行,影响了多少多少人等等。
【例13】
第六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行 俞正声出席并致辞
新华社厦门6月15日电第六届海峡论坛15日在厦门海峡会议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例14】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7月1日起实施
7月1日,《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将正式实施。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达到8.2亿人,其中城镇职工3.22亿人,城乡居民4.98亿人。暂行办法的实施将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架起连接的桥梁,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加快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步伐。
【例15】
福建:“光盘”行动为留守儿童募捐
本报福州6月15日电由团福州市委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福建省首个公益光盘行动——“童守世界·公益午餐”活动日前在福州煌景1号海鲜膳食汇启动。
【例16】
中青视野大讲堂南昌开讲
本报南昌6月15日电中青视野大讲堂今天走进江西师范大学和南昌大学,拉开了南昌公益情感讲座的序幕,这是继成都、福州、深圳、兰州之后,中青视野大讲堂情感专场的第5站。南昌之行后,大讲堂为5地读者共计送上了50场系列讲座。
仔细深读这些导语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几个导语好像说了最重要的事情,但是细细品味,其实什么都没说!
第一个例子,领导说了什么有新闻价值的话,是这类会议新闻的要点。导语中不见。第二个,这个办法究竟有何用途?作者说了一大堆,但是没一句是这个最重要事实的交待。第三个,什么什么活动启动,但是这个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意义也没有交待。第四个,到底这个讲堂有什么内容、作用,也没写。
这几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导语原则:导语要说事,说最重要的事,让读者看了觉得有必要看接下来的详细内容!
本段分析了一些导语。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可以采用描写或者直接引言的方式开头,导引,把一个文章中最主要的内容,一开始就说明白,说清楚,或者提出来引起读者的兴趣。
这是一种非常适合考试的写作方式:引言或描写增加文字技术含量,而用最短的话语指出最关键的问题、概括最关键的内容,增加信息量,遵守新闻规律。
三、用故事入话
中国民间传统的话本,很喜欢开始先讲一个有趣的、和主题类似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在话本演出中有“定场”作用,也是非常好的大故事文本的引导。后来一般称这类小故事为“入话”。
其实新闻写作的导语,也有一些“入话”的性质。
【例17】
(1)当周志刚(音译)加入沃尔玛(Walmart)在湖南省常德市的分店时,他充满自豪地穿上了这家美国零售集团的红色夹克。但自从这家分店今年3月关闭以来,他就没有再穿过这件夹克,当时他和其他70名员工为争取更好的遣散待遇参与了抗议活动,并因此被拘留了一周时间。
(2)他说:“在离开拘留所以后,我把自己的沃尔玛夹克脱了下来,扔进了一条沟里。我最初曾认为沃尔玛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能够给我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
(3)沃尔玛的争端凸显出中国劳动力市场中范围更广的变化,这对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或者外包生产产品的跨国企业来说,具有重大影响。工人抗议事件的数量正在上升,主要原因在于,由于人口和技术的变化趋势,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逐渐从雇主向工人倾斜。
(4)工厂发现,随着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在中国找到熟练工人和管理他们都变得越来越难。工人可以通过廉价的智能手机使用社交媒体,这使他们变得更有力量,他们能够更容易地比较不同企业开出的用工条件,将导致制造企业将业务搬迁至其他地区或国家。“这种情况将会恶化,”一位工厂经理表示……
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案例:(1)段和(2)段,190字,作者讲述了一个为了权利抗争的工人的故事。穿上夹克自豪,抗议,拘留,扔夹克,一条清晰的故事线索,简洁明了且生动的讲述,活脱脱给读者画出一个有权利意识的当代工人形象。
文章在讲述了这个故事以后,(3)段首句,一句话就从故事上“跳切”到了这个故事所代表的社会问题上。“沃尔玛的争端凸显出中国劳动力市场中范围更广的变化”,应该说,仅此一句,这个故事的讲述目的昭然若揭——这种写法,仿佛是一次非常经典的镜头后拉,景别升起,一个放大的人逐渐缩小,其所处的环境和代表的问题被全貌似地清晰展现……
本例这个经典手法在写作专业上,叫做“华尔街日报体”。简单说,华尔街日报体就是一个白描的故事开头,然后从这个经典的故事入手,开始层次分析其代表的社会现象或问题,最后还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让文稿留有回味,甚至绕梁三日。
也就是说,讲故事不是为了故事,而是意在揭示和讨论其代表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故事可能只是一个引子,入话,随后宕开一笔,直接切入到问题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中去。
这个写作模式并不是消息常用和读者熟悉的模式。但是这个模式非常特别,也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再看一个例子:
【例18】
明年是中国承认孟加拉国40周年。没有很多人会庆祝这个纪念日,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更不会。1975年也是她的父亲、孟加拉国独立英雄谢赫·穆吉布·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遇刺身亡的那年。他反抗巴基斯坦统治的斗争遭到中国的极力反对,1971年,中国官方媒体称他是“傀儡嘴脸”,将孟加拉国的成立描述为“法西斯主义的胡闹”。直到他和他的大多数家人被枪杀之后,中国才与孟加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沧海桑田,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穆吉布的这位女儿是1975年8月那天唯一幸存的两名家庭成员之一,她刚刚结束了对北京的访问。如今,中国官媒称中孟可以“携手共圆梦”,两国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
中孟往来的历史或许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和西南丝绸之路——如今后者又被中国人列入计划。他们大胆地提出建立新“经济走廊”,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哈西娜时提到的那样:“孟加拉国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国家。”
本例作者想讲现在的中孟关系,但是他没有从常规的内容讲起,而是说了一段历史掌故。很多不了解孟加拉以及中国对孟加拉政策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会对中国与孟加拉的关系及孟加拉这个国家多很多了解。
由这个故事开始,再去讲现在的中孟合作,对比明显,给读者的印象也会非常鲜明。
本例不是华尔街日报体,但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故事体开头——“入话”。
本土新闻中用故事入话的并不少见,不过在动态消息千余字的新闻中,这种运用的确较少。
下文即为一例动态消息使用故事开头的例子。
【例19】
天津:公租房向成年孤儿开了扇窗
在儿童福利院从2岁长到20岁的天津孤儿冯远(本文所涉孤儿均用化名),从没有过在外独自过夜的经历,可眼下,他正迫不及待地盘算起怎样开灶做饭,在外面的世界过上自己的日子。
这个弱冠青年喜不自禁,又难掩忐忑。
本月中下旬,冯远和他在天津市儿童福利院的7名20岁至30岁不等的“小伙伴们”将陆续到当地一个公共租赁住房小区选房。他们每人申请了一套大约40平方米的一居室,每平方米月租不超过20元。以此计算,每套房月租在800元以下。他们还向政府申领了每月540元的租赁补贴。
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在这8人之前,天津还没有过孤儿成功申请公租房的先例……
新闻的故事开头、入话大多出现在“深度报道”中。以下选择的两个开头案例,来自新闻写作专业上指称的“特稿”,也就是一种就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写作的专题长稿。
【例20】
生死课
哲学教授王一方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教书。这学期一开课,他在台上提问:“我今年55岁,你们今年25岁,你说咱们比起来,谁离死亡更近?”
台下近200张年轻面孔看着已经谢了顶的教授,哄笑一片。“你们都笑了。我比你们老,好像我比你们更接近死亡。”王一方接着说,“可是,死亡的偶然性决定,我们跟死亡的距离是一样的。”
这是一堂主题为“死亡”的课程。在这里,没有一味地抹眼泪,也没有惊慌失措的恐惧,大家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讨论一个问题——既然死亡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节目,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事实上,“死亡课”出现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在上海的复旦大学,在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不同背景、不同肤色、不同性格的老师站在学生面前,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讲述着“死亡的意义”。
特稿有时候也不需要把开头故事讲得很长。只要关注某一人群时挑出这个人群中的某一个人的故事,把它讲出来,当做开头即可。
【例21】
燕郊:30万北漂“最后的堡垒”
很长一段时间里,交代家庭住址一直是北漂罗永洁的禁忌。逢人问,她只犹犹豫豫:“北京东边儿”,要么,“六环外”,再么,“就是那个宋庄画家村附近啊”。正如第一批来到镇上的国企、学校、房地产,总是明朗而暧昧地落款:北京东燕郊。
可现在事情不一样了,“我是自豪地说,大鸣大放地说,家住燕郊。”罗永洁说。
河北小镇燕郊正变得前所未有地热闹。过去七年来,它以百分之几百的速度在生长:三倍的房价,三倍的GDP,五倍的人口,当然,也有成倍增长的生活垃圾和罪案数量。
和其他涌入燕郊的数十万北漂一起,罗永洁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分裂的燕郊……
可能初学者平日阅读新闻时看过很多用故事带入的新闻,对这种意在主题而不是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也有着基本认识。但是要把这种故事开头自己运用,恐怕还有一定难度。
单纯从应试写作角度看,用故事的开头的确比较容易抓人,并给人充足的文本美感,如果能够运用得当,是应试时的好选择。
因为这种故事开头不是常用的主流方式,这里仅提供一些最基本的运用原则。这些原则的实现,要经过较长期的训练:
(1)用故事开头的消息文本要足够长。一般故事开头适用于较长的非动态消息,用字较多,所以文本过短则头重脚轻。建议用于800字上的较长文本。
(2)故事采用全知全能视角,第三人称讲述,无需描写和曲笔,直接交待人物背景动作语言即可。语言要做到极简。
(3)故事要浓缩,细节要充实,最后用几个细节、一句直接引语结尾以做呼应。
(4)故事讲完要迅速入题,用简单的语言把叙述视野拉回到全景和全体人群、社会这样的层级上,综合全面地研究和分析问题。
(5)结尾可以讲讲这个故事的新进展,人物的新命运,当然也可以讲一个新的故事,总之要一个有回味的“有力”的结尾。
【思考和练习】
1.重写下文的导语。(提示:原文导语和标题中的主要事实选择不同)
北京高考评卷专家: 今年的作文让李白、莎士比亚休假了
本报北京6月15日电(记者樊未晨)“今年北京高考作文增加了微写作,让很多考生都有话可说,不少作文写得很好,让人感到欣慰。”北京高考语文评卷组相关负责人说。
6月15日是北京市高考评卷媒体开放日,据高考语文评卷组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作文“套路写作”、“宿构作文”的情况越来越少。过去,考生动不动就搬出李白的诗句、莎士比亚的名言,从去年起这样的现象少多了,“李白、莎士比亚休假了”。
为了在考生现有的水平上,尽可能给他们更多鼓励,今年北京市在高考作文的评卷过程中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两个“允许”:“允许考生的水平有限”、“允许考生的文章有瑕疵”;还有两个“不允许”:“不允许以高校师生作文水准论高低”、“不允许以中学教师各自教学水准论高低”;同时还规定了5个“不对比”:“不与往年比”、“不与社会比”、“不与古人比”、“不与作家比”、“不与课文比”。据了解,目前已经有满分微作文出现。“大作文满分人数可能会比去年有所增加。”语文评卷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工作安排,北京市高考的评卷工作已从6月9日起正式开始,预计将于22日结束,23日中午12时发布高考成绩并通知考生,高招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也将同日向社会公布。
2.先阅读下面的资料,后根据提示撰写新导语和开头部分。
(提示:本文若压缩为1000余字的动态消息,那么导语肯定要变化。在本文的网络转载中,网编无一例外都把眼光盯在了副县长打摩的这件事上。所以,建议用这个事件的描写为导语,稿子大主题“聚焦宜章公车改革成果”不变。)
一场自上而下的公车改革正在湖南推行。岳阳、宜章是首先启动公车改革试点的市县。
两个市县的车改,异于全国流行的“货币化补贴”形式,而是采用了“阳光”手段:对公车贴标签,进行“技术监控”。而且,两者取得了颇为相似的成果,都能够做到“零私用”或“零超标”。
【宜章】
“阳光车改”经费降25%
近日,宜章县舞蹈协会换届选举会议在县政务中心举行。应邀出席会议的副县长谷红梅匆匆走出县政府大门,招了一辆摩的赶往1公里之外的会场。作为副县长,谷红梅有权派遣公务车送自己,但她没有这样做。因为这一天是星期六,按该县“阳光车改”的相关规定:节假日和非正常上班时间,公务用车一律封存。
【统一标识】车门上印有鲜红的“宜章”两字,车尾还有一组醒目的“公务用车”标识,并配有24小时监督电话——这是目前郴州宜章县公务用车的统一“着装”。“目前全县535台公务车已全部完成‘统一着装’,统一归口县机关事务局集中管理。”宜章县纪委监察室副主任谭利红说。
【硬性规定】宜章县实施公务车改革是从今年1月份开始的。县委文件硬性规定:节假日和非正常上班时间,公务车一律封存各机关、单位指定的停车点,正常上班时间用车必须填写县里统一印制的派车单,由单位一把手签字才能派车。
【监督机制】公务用车标识上公布的举报电话,安排了人员24小时值班接受投诉,对于群众举报属实的,奖励300元,并对举报人采取匿名保护。
谭利红介绍,下一阶段将与交警部门联动,查处非法公务用车,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
3.下文为一篇“官体”通讯稿的开篇部分。请使用文中人物白冰冰的故事,改写为一篇讲述本稿内容的“故事型”动态消息的导语和开头部分。
春去夏来,渤海湾风平浪静,海河水波澜不惊,而天津布下的改革棋局,弈到了“一子落”攸关“满盘活”的时刻。
沐着晨光,迎着朝霞,5月20日5时20分,一个谐音“我爱你”的时刻,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揭牌静悄悄,但在手握审批大权的干部们心头,难免激起阵阵涟漪:想说爱你不容易。
触及权力比触及灵魂更难,改革难免有阵痛。政府自我革命,既要有“壮士断腕”的敢作敢当,更要有“妙手慧心”的善作善成。
在滨海新区,分散在18个委办局的近600人曾从事行政审批,新成立的行政审批局负责全部划转过来的216项审批事项,目前只有120多人。这意味着,18个部门、400多名干部与审批权说再见。
“发改委的审批权是不是小了?”
“不是小了,是根本就没有了!”
白冰冰递过来两张名片,一张刚成为过去时——滨海新区发改委外经商务处负责人,一张是最新的——新区行政审批局投资项目处处长。
新区发改委原有5个处管审批,白冰冰所在的处只有一项审批权: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如今他负责的处增加了29项审批权,都是从发改委、经信委、建交局等划转而来,处里的同事原都是这些单位的审批骨干。
“以前办理跨部门审批事项,颇费周折,现在我当场就可以协调,一半的事项可以终审。”同以往坐办公室不同,白冰冰的工位在行政服务大厅里,每天面对着川流不息的办事人员,面对着摄像头,被记录着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编随事转,人随编走”,拒绝“收发室”、“传达室”的宿命,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的审批权“货真价实”:18颗行政审批章变为1颗。
对这项看准了的改革,天津没有因利益羁绊、制度藩篱而犹豫不决。并非所有部门一开始都痛快同意审批权划转,有的拿出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据理力争;有的担心,划走了审批权,部门的“存在感”何以体现;有的直言:“你批你管你负责!”
滨海新区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是天津市决策层的共识。副市长、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与新区18个委办局一把手逐个谈话,有的谈了不止一次:“审批权不仅要交出来,监管水平还要提上去!如果审批局连审批带监管,那还要你们这18个委办局干什么?”
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祭起了先行先试这一利器,在于法有据中摸着石头过河,突破传统的审批模式,解决“权力碎片化”,力避冒进之忧、折腾之险。审批权的物理平移,正倒逼着“化学反应”。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