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孙海平还在训练场吼人,摔倒了拍拍灰继续,这不是作秀,是账本:江苏、上海两边按月给他打钱,加起来比不少年轻教练高两档。
他把两份工资换来的时间切成秒表上的0.01秒,盯着五个孩子把13秒30这条线一点点往刘翔的12秒88压。
每天两包一品梅是他自己写的计时器,第一包在早操前点着,第二包在夜里总结数据时掐灭。
烟盒空了,训练表正好填满,谁起跑慢、谁栏上飘,他都能报出数字。
有人说抽烟伤身,他回答:不抽我记不住他们的毛病。
烟雾里藏的不是瘾,是他怕忘。
当年刘翔退赛那天的细节他到现在能倒背,就是不想再重演一次。
不住大房子住宿舍,把床放在队员隔壁,夜里走廊一有动静他就推门看。
有人算过,宿舍到起跑器的距离是38步,他比外卖员还熟。
队员怕他也敬他,怕他是因为他能一眼看穿偷懒,敬他是因为他在刘翔之后没有跑路,而是蹲在原地继续翻土,等下一颗种子。
陈圆将跑出13秒18那天,他没笑,只在本子上写:差0.30。
那0.30被他拆成三部分:起跑反应慢0.08,前三个栏节奏乱0.12,后程降速0.10。
第二天训练就多了一项听枪冲刺,再加三组胶皮带抗阻。
队员累到吐,他站在终点掐表,嘴里还是那句话:不想练的可以走,跨栏不缺人。
没人走,因为都清楚,跟着他才有可能把名字写进全国前四。
五个男弟子、一个女弟子,六张饭卡绑在他的手机上。
夏思凝受伤那阵,他把自己的理疗师调过去,自己贴钱给队医加班费。
账上看不见,人情全在。
外界说中国跨栏断层,他直接用名单堵嘴:陈雁浩、刘翔、谢文骏、徐卓一、陈圆将,再加夏思凝,六个名字横跨三代,全是他的笔迹。
有人问他图啥,他掏出口袋里磨到发亮的秒表:图它不再停在13秒30。
秒表老了,数字还在往下滑,他就得跟着滑。
两省工资、一套宿舍、两包烟,换的是这条线的继续往下走。
他怕的不是老,是没人接表。
70岁还蹲在跑道边,是因为他知道,只要他一退,这行就真得靠老天赏饭。
老天赏过刘翔一次,他不信还能赏第二次,只能自己种。
你愿意在70岁还为一组0.01秒摔跟头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