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笔记》:白桦林、渣男和小地主的故事
最近在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虽然七年级上学期推荐阅读,但对于中学生来说,通读一遍还是有点难度。不过,家里的中学生把老师勾选的必读篇目看完后,就把书还给我了。
我问她:“好看吗?”她回答:“还不错。”然后她推荐了几篇觉得不错的篇目,让我也来看看。其中有一篇叫《约会》的,写了一个渣男的故事。我们班主任(英语老师)看到语文老师整理的讲义后,都忍不住借书来看,看完后还在那里议论了半天,说这个渣男怎么这样?!
于是我赶紧翻到《约会》这篇,结果吭哧吭哧看了两页,还在深情描写小白桦林和大白杨林。真的很美。记得汪曾祺散文里提过,《猎人笔记》对他的写作有很大影响。战乱时期,他身上只带两本书,一本是沈从文小说,另一本就是《猎人笔记》。靠在树下刚刚睡醒、两眼蒙眬的猎人,他看到的阳光、树叶、姑娘,姑娘手里的矢车菊,姗姗来迟的主人公……确实让我想起汪曾祺。
不过,渣男还没出场。我忍不住打了个哈欠。中学生给我支招:“那你就跳过去,人物大概在两页半以后出场。”我又打了个哈欠,问:“还有哪篇好看来着?”她回答:“还有一篇用人名做标题的,也蛮有意思的。”
我翻到目录,搜索。“《独院小地主奥夫夏尼科夫》?”她回答:“对对对,就这个。”奥夫夏尼科夫……这么长的人名啊……她说:“这篇稍微有点长,你慢慢看吧。”然后她收拾书包去睡觉了。
我哼哧哼哧看了一个多小时,才看完这篇。每到人名处必得卡一卡,一个人名占半行字——“奥夫夏尼科夫”还不算长的,而这一篇的人名还特别多。想起自己上大学时,外国文学课讲到俄罗斯文学那部分,我近乎直接放弃,没看几本书,就是因为连人名都读不顺。
我勉强知道《独院小地主》大致在说啥——“土改”前的俄国乡村故事,形形色色人物(有贵族,有地主,也有农民)的悲喜剧——当然,“土改”是我们的概念,他们也不叫“农民”而叫“农奴”,但用相似的标签替换一下,于我更容易理解。
然而,我体会不到女儿说的这篇“蛮有意思的”,到底有意思在哪里。忽然生出一种不太要紧的危机感:家里中学生的阅读品味可能已经在我之上了,我却不自知。挺好,一代总要比一代强才行。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我看的是上海译文版,冯春译本。回头找力冈译本,让我再来试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