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笔记》[俄]屠格涅夫

诗佳网

《猎人笔记》的写作手法比较特别,表面看来就是主人公到处打猎的所见所闻的汇编,但其实内容和主旨一点都不散乱,通过主人公彼得的所见所闻如实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贵族、大地主和农民、农奴之间的极端分化,所以这其实是一部实打实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经典。

梗概

作者以第一人称,一个世袭贵族老爷的身份,四处闲逛打猎。通过他的所见所闻,不仅向读者描绘了俄国四季不同地域的风景,更向读者介绍了沙俄统治下底层人民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悲惨现状。明明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故事,但主线却始终是一个,主旨也只有一个。农奴制度下的底层人民、小人物受尽欺凌,连小型地主都会遭受大地主的“棍棒”,更何况普通农民和农奴呢。

景色描写

作者非常细致地描绘了俄国当地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美景,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风光的热爱,也有一种对比的含义。这么美丽的风景,本来是属于所有祖国子民的,但是现实是只有这种悠闲的有钱贵族老爷才有如此地闲情雅致欣赏风景。普通人民朝不保夕、妻离子散,人身都不自由,再美的景色也无心欣赏。

人物刻画

作者不仅塑造了骄奢淫逸、飞张跋扈、刻薄寡恩、色厉内荏、暴戾凶残、庸碌虚伪等形形色色的大地主、大贵族形象,还深深刻画了一些诸如索夫龙这种狐假虎威、仗势欺人、欺上瞒下、为虎作伥、欺软怕硬的管家的形象。这种坏蛋其实才最坏。因为他们来自底层,更清楚底层人民的痛处,更轻易地欺压贫苦百姓。同时他们又非常了解上层贵族的喜好,所以往往能够察言观色、投其所好,稳稳站住脚跟,牢牢把握权力。

农奴制度

“旧时俄国规定欠债者在还清债务前其人身属于债权人,如果债务到期仍无法偿还,欠债者便成为债权人的终身奴仆。”

这种明文规定下,必定会有人千方百计算计别人谋取最大私利,也因此会产生庞大的世袭的奴隶群体。而奴隶又毫无人权,可以被随意买卖,更别说待遇了。在这种情况下,别说一个大总管、一个村长,甚至一个会计职员,但凡有一点点权力都会竭力去压寨本来就贫苦的农民和农奴。

现实的残酷也体现在很多时候不是努力就有好结果的。比如农奴制度下的农民,每天累死累活,但是不仅自己衣食无着,甚至会欠下东家巨额债务而沦为奴隶。

当年杨白劳也是被黄世仁逼着还债,硬要拉走喜儿去抵债,万般无奈之下,喜儿逃进深山,解放后被救时已是“白发女”了。

切尔托普哈诺夫

其他的故事其实都在讲农奴制度下社会阶层极端割裂的本质,但是这篇故事的主人公却有些不同。

切尔托普哈诺夫也是世袭贵族,但是到他这代已经几乎破产了,只有一个小村子。他本人倒是有些豪迈气概也会抱打不平,但是却不懂变通更不懂经营,几乎家徒四壁了。

有一次他救下了一个被殴打的犹太人,犹太人出于感谢送了他一匹极品宝马。他爱若性命,视若珍宝。有一天夜里这匹马被偷了。切尔托普哈诺夫几乎疯了,出去找马找了一年,最终在集市上买回了一匹非常相似的马。但其实大家和他自己都知道这匹马不是原来那匹,但是他拒绝承认,选择自欺欺人。我非常不理解。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呗。搁这儿整上替身文学啦?

有一天被一名牧师当面戳穿,这家伙自尊心崩塌了,开枪把替身马崩了。我更加不理解。他为什么不懂,这世间先有的千里马,而后才有的伯乐,千里马常有,是伯乐不常有啊。原来的马固然好,可是这匹马难道一无是处嘛?原来那匹一去无影踪,而这匹马还自己回来找你。为什么要打死它呢?只是为了掩盖曾经的掩耳盗铃吗?或者是因为“面子”的问题吗?

为什么总是不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呢?

为什么总是想要自己没有的东西呢?

明明手里已经有了一个美好的苹果,为什么宁愿去寻找一颗小草莓而放任苹果腐烂呢?

我不理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