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武汉军事会议期间,白崇禧提出的“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方针成为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战略既体现了对中日国力差异的深刻认知,也与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形成呼应。本文通过多份史料,追溯该战略的提出背景、理论内涵及国共两党在持久战思想上的异同,揭示其历史逻辑与实践效果。
01白崇禧的战略思想形成与官方采纳
白崇禧作为国民党军事高层,在1938年初明确提出“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根据《白崇禧传》记载,他在武汉军事会议上强调“敌强我弱”的现实,主张通过放弃部分领土换取战略纵深,分散日军兵力。蒋介石对此高度认可,并在1938年2月7日的演讲中公开阐述“以广大的空间固守时间,消耗敌人实力”的概念。
理论核心与实施路径
白崇禧认为,中国国土广阔、人口众多是持久战的天然优势。他在《桂系史探研》中提出“全面战术”概念,主张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通过局部小规模胜利累积战略优势。例如,台儿庄战役中桂系军队通过运动战牵制日军主力,为徐州会战争取时间。
与蒋介石战略思想的结合
《仰不愧天》一书指出,蒋介石将白崇禧的提议上升为国家战略,1938年3月6日致电阎锡山时明确要求“化整为零,积各处小胜成大胜”。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国民党在武汉会战和桂南会战中的战术部署。
02国共两党持久战思想的异同
理论基础的差异
《政治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指出,共产党的持久战理论以阶级分析为核心,强调战争性质决定胜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系统论证三个阶段论,并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群众路线。而国民党则更侧重地理与人口优势,如蒋介石曾称“以土地与敌决胜负,以人口与敌决生死”。
实践路径的分野
白崇禧在《桂系史探研》中承认,国民党虽效仿八路军游击战术,但实际执行中重正规军作战轻群众动员。例如桂南会战期间,桂系军队仍依赖阵地防御,而共产党在华北通过“面的占领”建立根据地。这种差异导致国民党游击战多流于形式,未能形成持久牵制。
03战略实践与历史评价
正面战场的得失
台儿庄战役是“积小胜成大胜”的典型战例。据《风云保定系》记载,白崇禧指挥桂军采用运动战消耗日军第10师团,配合汤恩伯部反包围,歼灭日军2万余人。但武汉会战后,国民党逐渐转向保守防御,导致“以空间换时间”演变为消极退守。
学术争议与再审视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通过日记考证指出,蒋介石在1938年3月5日已提出“以广大空间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早于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这显示国共战略思想存在独立发展又相互影响的特点。而白崇禧秘书谢和赓的回忆显示,桂系曾借鉴中共游击战经验,但未形成系统理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