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何平村通过盘活一批资源、打造一个产业基地、受益一大片“三个一”模式,带动港南区381户易地搬迁户和周边3个村(社区)发展产业脱贫致富。2021年,何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30万元以上,成为集个体工商、现代加工业、种养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小康示范村。
盘活一批资源资产,点“土”成金
在2018年的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何平村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处全国羽绒之乡桥圩镇的核心地带,优势明显,如果单单靠资源出租“寄生式”增加村集体收入,难以发展壮大,更难谈乡村振兴。
图为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户群众在产业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刘志宁摄)
经过讨论,何平村决定盘活现有资源、资产、资金,走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条路径:一是以地生财,引入一家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二是盘活资源,全面盘活现有的旧村委办公楼和门面以及鱼塘等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抓好产业发展,力争建成一个400亩以上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不等不靠,说干就干。何平村招标企业入驻,将一块区位优势极强的7亩集体建设用地通过竞拍,出租给一家羽绒企业。同时,重新整合旧村委办公楼和门面店铺,结合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对外出租,开起了诊所、装饰公司。村里的10亩鱼塘也承包给村里的种养能手,并要求他们优先聘用困难群众务工,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打造一产业基地,一举多得
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于2018年建成,正好坐落在何平村附近。港南区381户、1602名贫困人口搬迁入住到安置区。为了解决贫困户的安置就业问题,港南区决定打造一个沃柑产业基地,吸纳安置区居民就业。
在区产业发展考察组考察选址过程中,何平村多次找考察组汇报争取,向考察组阐述何平村的优势,并且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做通村民工作,完成土地流转440多亩。经过努力,沃柑基地建设项目成功落地何平村。
基地整合产业扶贫和村集体资金500多万元,种植了445亩沃柑,其中有60多亩收益属何平村、姚平村等4个村(社区)集体所有。
图为外地参观考察团前来考察。( 刘志宁摄)
种植基地中,绿油油的小沃柑缀满枝头,迎风摇曳。“今年445亩沃柑预计可直接为4个村(社区)集体和381户易地搬迁群众增收200多万元。”何平村党支部书记刘福友高兴地说。
何平村又瞄准了现代特色农产品冷链运输需求,引入投资80万元的合作项目,建成500平米水果自动化分拣房及100吨果蔬冷藏库,可同时满足安置区及周边3000多亩特色果蔬的分拣、储藏需求。何平村周围形成了从种植采摘、自动化分拣、冷库储藏,到冷链配送的完整现代农业产业链,不怕果烂,不怕压价,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受益一大片,共赢共享
何平村通过物业服务、资源出租、产业基地等多元化发展,村集体收入“节节高”。通过“四议两公开”充分听取各方建议后,将集体收入用于完善村内文体设施、道路设施、照明设施等等,村民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高。
现在,何平村又把眼光放到了更远的地方,村“两委”班子建立起“换位、共赢、融合”三种思维,主动帮助易地扶贫搬迁户和本地经济能人结对子交朋友,发动本地企业优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让更多人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记者 陈自林 通讯员 谭辉堂 何子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