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语联网,鞋子的网络语意思?
鞋子:在网络用语中指的是“学子”的谐音。
举例:童鞋,网络流行语,原意为儿童穿的鞋子(儿童的年龄范围定义很广,一般在0-16岁之间),在网络用语中指同学,是同学的谐音。
网络用语的好处:形象传神,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制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表情和动作符号,用以表达喜怒哀乐,让人容易明白和理解接受。
如何构建优美的书法线条?
书法的线条之美,美在外形。线条之美,美在内质,不同风格的作品,其线质各不相同,它也是风格组成的因素之一。
一、奇拙粗犷的线条之美
如《散氏盘》,枯笔行笔,结构朴茂。
二,线条有质朴浑厚之美
如《张迁碑》,多方笔,中锋行笔,结构有拙趣。
三、线质方硬有雅拙趣
如《张猛龙碑》用笔方硬,主要体现在横起笔、捺脚、转折处、点等地方。
四、线条平和优雅之美
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用笔轻快灵动且有抒情意味。
五,线条有沉着痛快之美
如米芾《多景楼诗帖》。用笔中侧兼用,爽利多姿。
六、线条有温润柔和之美
如董其昌行书,用笔较轻,多提少按。
七、线条苍劲老辣之美
如沙孟海行书,运笔较快,多折少转,有飞白,有碑味。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文章写得好的赞美语句?
1、神完气足:神气十分舒畅。常形容文章首尾贯穿,一气呵成。
2、张扬跋扈,丝毫不受束缚,甚至整行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来去无踪。
3、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或劲键或婉转,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矫健勇猛的壮士,或如春风拂面繁花一片,或如北风入关深沉冷峻。
4、情文并茂:指文章的思想感情丰富,文辞也很美盛。
5、笔走龙蛇,铁划银钩。描写智慧的句子描写栀子花的句子描写珍珠的句子
6、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具有了最为生气灌注的特点。
7、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
8、花团锦簇:形容文章辞藻华丽。(辞藻华丽
9、其色,其形,其浓淡枯湿,其断连辗转,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气象万千。
10、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11、笔头生花: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12、点睛之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
13、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14、移动端访问:赞扬文章写的好的句子15、流水行云: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既可指语言流畅,也可以指内容自然不受约束
人民发明了哪些奇技淫巧的东西?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说起发明,大家首先会感到的是这是一个现代的概念。确实发明这个特定的概念其实是20世纪以后才逐渐定型并为人熟知的。
但其实在大家有了发明这个概念之后,再去审视世界各地古代的一些精巧器物,也突然意识到其实古人也曾经有过许多推动了文明进展的发明,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人那些不可思议的发明,从中体会一下古人的智慧吧!
商代妇好墓出土三联甗1.三联甗书童发现这种甗可以同时煮击中食物,类似现在的煤气灶,真是独一无二的复合炊具。
2、宋太祖蹴鞠图在中国古代,蹴鞠这种最早形式的足球,深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喜爱,绝不亚于如今我们熬夜看世界杯的疯狂。南宋时期,宋代的球员还组织了博纳养生杯,相当于今天的中超联赛。球员们团体,叫做“齐云社”,是专门的蹴鞠组织,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可是直到1863年,现代足球运动才在英国诞生。然而中国足球人没有发扬光大,丢了先人们的脸,一双烂脚!
3、南宋球靴这双出土的南宋球靴是用牛皮制成的鞋面,在鞋底上钉上圆头铁钉,向外突出,很耐磨,再涂以桐油,使之不漏水,让人感叹其工艺之精湛,足球鞋还带钉子,书僮以为跟现在的异曲同工啊!
4、战国时期的皮鞜履书僮告诉你,千万别以为皮鞋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战国时代,古人就已经穿上了皮鞋。这双战国时期的“皮鞜履”,憨憨而舒适的样子,难道不像白领精英必备的TOD’S豆豆鞋?资料考证,战国之后皮靴盛行了两千年,隋唐宋元明几乎代代皆穿用,直到清朝才改为布制靴子。古人装备齐全下水采珠
5、古人装备齐全下水采珠看看他们的装备:有氧气罩有潜水服,高科技啊!书僮查了《天工开物》,里面有记载:凡没人以锡造弯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适呼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毯急覆之,缓则寒栗死。宋朝李招讨设法以铁为构,最后木柱扳口,两角坠石,用麻绳作兜如囊状,绳系舶两旁,乘风扬帆而兜取之。然亦有漂溺之患。
古时的高尔夫球6、古时的高尔夫球捶丸,来源于唐代的“步打球”,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但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非对抗性比赛,取消了球门,该用球穴,球进穴得一分。竞赛形式变了,名称也随之改变了,叫“捶丸”, 书僮想这大概就是现代的高尔夫球雏形了。
腰带扣7、唐朝腰带扣至今依然有这样的款式,我们的祖先老早就流行过了!牛!汉代的记里鼓车
8、汉代的记里鼓车这个是大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含金量高了,简直就是古代的出租车。据载,计里鼓车每向前走一里,车上的木人就会敲一下鼓,每走十里敲一下钟。故名“记里鼓车”。
雁鱼铜灯9、汉朝节能环保无烟雁鱼铜灯此物设计精巧,颇有科技含量,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鱼腹部与灯盘相对应为圆形覆口,覆口与灯盘之间插立两块弧形屏板,交错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可防止油烟污染空气。妙!
战国秦时期的排水管道10、战国秦时期的排水管道这组陶制排水管道距秦阿房宫前殿遗址东北方向200多米左右,在一个约5米深的施工工地下面,排水管道一节58厘米,外表绳纹,里面麻点纹,一头粗一头细,大头套着小头,3组并列呈品字形绵延东西南北,东西长达到78米,南北长10米。另外在西边还有一处18米长呈南北走向的排水管道。其规模之庞大,保存之完整,实属罕见。
唐代被中香炉11、唐代被中香炉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又称“香熏球”、“卧褥香炉”、“熏球”。它的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这个小香炉牛就牛在可以把被子熏的香香的暖暖的,最主要的是任凭你在被子里怎么折腾,这香炉都能保持水平,永远不会倾覆熄灭。
青瓷方格盒12、越窑青瓷方格盒你可曾想过,早在三国时期,古人已经开始使用和我们现在一样的快餐盒,不过书僮告诉你,这个盒子是用来放干果点心的。
白玉长流匜13、西汉白玉长流匜,又称灌药器这是给病重张不开口或者不听话的小孩灌药用的。捏住下巴,用那个又长又尖的喙,从上下牙中间撬开道小缝,然后手一抬,药就灌进去了。它既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西汉时期珍稀玉雕艺术品,同是也是中国魁宝中医器具历史研究的实物资料。
发网14、唐朝发网想一想当年我们的祖先真的超有创意,造型时尚。书僮想,如果没有更新换代,一直按大唐风格走下去,今天的世界也许充满东方味道!
帏帽15、隋唐帏帽(用于遮挡风尘)据书僮了解,本图戴帏帽、穿襦裙的妇女出自唐三彩。妇女所戴的帽子,是帷帽发展变化而来,它虽然没有宽檐的“斗笠”和网状的纱面,但仍属帏帽的一种,且比原来的形制更为简便,所以在当时非常流行。它的作用,仅限于遮挡风尘,与原来用以“避人窥视”已完全不同。
背带裙16、隋朝背带裙书僮发现,原来现代女孩子穿的背带裙,老早就流行过了!
女俑的头巾17、东晋灰陶彩绘女俑的头巾1955年南京砂石山石子风出土,高34.6公分,南京博物馆藏。你看,帽子象不象现代的护士帽?
唐侍女的提包18、敦煌壁画中的17窟唐侍女的提包看这唐朝提包,这形状这花纹,跟现在的是不是没啥差?
水晶杯19、战国的水晶杯战国的水晶杯,高15.4厘米,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
毛笔20、明朝的毛笔敢情先人早就这样弄了,现在用的水笔之类算是他的子孙后代了。冰釜
21、古代“冰箱”--冰釜书僮觉得,这个创造很**。冰箱是近一个世纪来才发明的一种家用电器。实际上,在古代早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科技产物电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裏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
卡尺22、王莽时期的卡尺游标卡尺就是用来较为精密的测量工具,从图中看,书僮以为古代那个更人性化。
漆勺23、秦代鸭子形状的漆勺书僮原本以为,这玩意儿应该很不简单有大用,可是后来发现,它真的只是一个勺子而已!有时候古人烦琐起来,有多麻烦就多麻烦!
福寿沟24、北宋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书僮提醒注意,这个系统牛就牛在它至今宝刀不老!福寿沟位于江西赣州,修建于北宋时期,工程由数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主要线路的走向形似篆体“福”“寿”二字,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虽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完好畅通,并继续作为赣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据称2010年6月份,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也就是说,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
月坝25、古寿州自动排水系统——月坝书僮提醒注意,这个系统牛就牛在它是自动的!这是安徽寿县的月坝,明朝万历时的知州杨涧修建现代化的排水系统,涵洞的防水和排水功能,主要是依靠图中侧“凸”型木塞实现的,涵洞通过不同方向水压对木塞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向,实现木塞的自动移动,起到了奇特的防水效果,使防、排水“自动化”。
哪里的粤语白话最正宗?
粤语是两广地区的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母语,也叫粤语白话。白话,即大家口头交流使用的语言是也。为什么不叫广东白话呢?因为,古时称粤或越,是两广地区广东、广西或者粤东、粤西的合称,与现在说的粤东(广东东部)、粤西(广东西部),不是一个意思
白话是民间的鲜活的语言,生动传神,不过,也有用词相对贫乏的问题。比如,食得咸鱼抵得渴,是形象的比喻,可以用来表示,你既然做了,就要勇于承担后果哦。至于有时,词汇的相对贫乏,也是事实。比如,说好极了,非常棒,美味到无以复加,往往就说好好!好好食,好好味,好上加好,或者再加上一个好弹牙的感觉,就齐活了。根据学者研究,初步认为,粤语白话的起源,大体在现在广东西部的肇庆封开地区以及附近的广西梧州地区。此区域,即是秦汉时期的广信。当时的苍梧郡广信县,地处离水与郁水的交汇处,取汉武帝诏曰"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封开的粤语白话的浊塞音声母保留得最齐全。普遍认为,粤语白话,是古代汉语与古代越语(当地百越土著的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在古汉语当中,存在不少的浊塞音。浊塞音,在现代汉语中多已废弃(在部分方言中,还有残留)。在粤语白话的各个片区,特别是在封开方言中,浊塞音的保留最为完整。体现浊塞音的最明显的例子是入音,在隋唐时期还大量使用。比如,白话说“入”,发音短短的,然后紧急收住。所以,用粤语白话读唐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更加具有当初的韵味。在隋唐时期的《切韵》中,就有大量的入声字。封开粤语白话,不但保留了《切韵》中的全部入声字,甚至比《切韵》中还多。有些在隋唐时期已经由浊转清的字,在封开土语中还是浊的。这说明,在封开粤语白话中,保留了部分隋唐以前的更加古老的语音。依据是,“浊音清化”,是汉语声母演变的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浊塞音声母越发达的语言,其年代便越久远。所以,可以说,在封开粤语白话中,保留的原始粤语白话的因素最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封开粤语白话最为正宗(语音的变化最小)。至于说,现在,哪里的粤语白话最正宗呢?当然是广州话了。因为,现在通行的粤语白话发音,以广州音为标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