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这条弹幕时,我正好在奥体看徐卓一热身。
他跨过第一个栏,节奏稳得像节拍器,我心里咯噔一下:完?
还早呢。
孙海平还在场边。
七十多岁的人,腰板笔直,手里拿着秒表,嘴里嘟囔“慢了0.02”。
这画面跟二十年前没差,只是当年他吼的是刘翔,现在吼的是一群00后。
老头儿倔得很,别人劝他退休,他回一句:“退了,栏谁扶?
刘翔倒是真退了,退得轰轰烈烈。
奥运会退赛那天,鸟巢安静得能听见心跳。
可他没躲,转头去山区给孩子们修跑道。
基金会账本上,一笔笔写着“某县小学100米栏架”。
他说:“我摔过,知道疼,不想让他们没机会摔。
”这话听着糙,比任何官方通稿都动人。
再说孙海平的“新四虎”。
陈雁浩,亚洲冠军拿到手软,世锦赛却总差半步。
他自己总结:“不是腿慢,是心快。
”翻译过来:越想赢越迈不开步。
成绩却野得很,巴黎奥运名单上稳稳当当。
谢文骏和陈圆将,一个靠节奏吃饭,一个靠爆发力吓人。
后者去年全锦赛跑出13秒30,朋友圈刷屏“刘翔附体”。
孙海平泼冷水:“差0.3秒呢,别飘。
老头儿现在玩高科技了。
训练馆装了动作捕捉,栏架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
他盯着屏幕皱眉:“第三栏起跨角度大了1.5度。
”运动员吓得赶紧加练。
可转头又跟营养师讨论牛肉该煎几分熟,说“肌肉恢复需要肌酸,但煎太老蛋白质变性”。
这谁顶得住?
最魔幻的是,刘翔偶尔回基地探班。
穿件宽松卫衣,往看台一坐,小队员们瞬间安静。
孙海平拿他当教材:“看,当年他这里拉伤过,现在跑给你们看。
”刘翔就笑,眼角皱纹里全是旧伤。
他起身示范跨两个栏,动作轻得像没踩地。
孩子们鼓掌,老头儿撇嘴:“退步了,当年能快0.1。”
未来?
孙海平说了不算,数据说了也不算。
得看陈圆将们能不能把“13秒30”变成“12秒90”。
但起码现在,每天清晨五点半,基地灯准时亮,栏架的影子一排排拉长。
有人跑,有人摔,有人爬起来继续。
这就够了。
有人问:“下一个刘翔在哪?
孙海平把秒表往兜里一揣:“在跑道上,自己找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