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新闻两则

诗佳网

结构布局。

学生用给出的句式说话,发现文字背后的隐形内容,品析新闻语言特色。

分析多媒体展示的内容,深入理解本文准确、精炼的语言特色。

别开生面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理解新闻的结构,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圈点勾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允许学生出错,在多次的跌倒与碰撞中,学生的能力才会形成。

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可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学生深思,教师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二十一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

示例一: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示例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示例三:“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

示例四:“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这一则新闻发表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刚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语言艺术

准确、简明、概括性强,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均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所极具的语言特色——

把握新闻的六要素,是初学新闻的第一台阶。也是迅速了解一则新闻内容的必由阶段。

把握新闻的主题,让学生通过新闻明理、知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新闻发布会

1、学生就昨晚观看的新闻概述内容,概括本新闻的六要素。

2、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教师投放新闻的有关知识,学生了解。

庄重鲜明,激情昂扬。这篇内容重大、举世关注的消息,好似有着庄严性质的文告,无异于一份人民胜利的宣言,承担了昭告天下、瓦解敌人的目的,因而呈现很强的政策性,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不料……”一句就有嘲讽蔑视的意味,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如此强烈对比中,足见敌人狼狈,足见我军神勇。而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确切明了的前提下,自然地融入亲切自豪之情。例子还有很多,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如写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泾渭分明。

6、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明确: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7、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与气势(学生任选一则新闻来读)。

四、作业布置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人民解放军为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及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思考。问题不多但要处处抓住要害。

通过上文的学习,本文的学习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夯实对新闻结构的理解。概括不求准确全面,大意对即可。

通过一定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开放的句式便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推敲字词的妙处,训练学生的语感,发现遣词造句的妙处,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说:“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1)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新闻结构。

(2)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学科

语文

课题

1、新闻两则

课型

新授

知识

能力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过程

方法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情感

态度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简单总结,有开有合,引向深入。

1、观看最近几天的《新闻联播》,边听边分析新闻的结构。

2、根据所学的新闻知识,自己动手写一则身边的新闻,报道开学至今学校或班级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新闻两则

新闻的语言:准确、精炼

时代背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反攻。1948年春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内的反对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二、检查预习

课件投放,主要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芜湖荻港溃退锐不可当签订

三、背景简介

(课件投放)

也可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资料,然后教师再补充投放有关资料。

四、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录音,(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也可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学生听,进入情境。

学生朗读,记忆字词读音以及字形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听教师补充介绍背景资料。

教学难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1949年4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