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体新闻生产的平台化、国际化与智能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为新闻标题创作带来了新形势和新问题。传播平台的变革使文字新闻标题更需要守正创新。面向国际传播的英文标题创作在近年兴起,也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标题创作方案。人工智能既给部分标题创作带来便利,也意味着新闻工作者要重新探寻自身角色定位。
2024年是中国媒体融合第二个十年的开端,也是媒体融合“2.0”时代的开始;进入2025年以来,融媒体传播平台变革、创作语言国际化、内容生产智能化等新趋势愈发突显。作为新闻内容的“眼睛”,新闻标题的形式与内容鲜明地反映着时代特征。本文以新闻标题为切入点,探讨媒体融合2.0时代给融媒体新闻创作思路带来的影响。
调整文字新闻标题的创作导向
近年来,融媒体新闻传播的热点正在由早期的图文内容向短视频内容板块移动。
1.平衡新闻价值与流量
从新闻标题创作的视角来看,平台变革固然是“危”,但也不失为标题创作的转型之“机”。平台变革的主要影响在于改变了文字新闻所处的市场格局,对文字新闻公共服务和吸引受众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标题的创作中,一方面要坚守新闻价值和正能量,克服唯流量的“标题党”倾向;另一方面也要创新形式,巩固和扩大受众群体,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同频共振。
2.兼顾标题规范与创新
具体到创作层面,媒体单位必须坚持守正,勇于创新,也就是在规范的前提下追求生动。“标题党”总体上是一种标题写作不规范现象,比如,早期的“震惊体”“悬疑式”标题等。不规范写作曾有一时之效,但在长期重复下已经造成读者的倦怠与流失。当然,在精炼、准确等要求的基础上,仍然可以活用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形式。例如《“众盟航联号”的“逆行”33小时》(甬派客户端2024年10月12日)就化用了“逆行者”的网络流行语,描绘了货轮在撤侨行动中的贡献,同时又留有想象空间、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3.优化标题制作的管理
融媒体机构的管理改革也有利于标题的创新。在管理思维上,需要意识到平台变革的必然性,调整对文字新闻业务的战略定位,在机构层面制定新闻标题的创作方向。在管理模式上,可以适当优化浏览量等数据指标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提高对标题等内容原创性、规范性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全面地评价新闻工作者的创意劳动。此外,在各个平台标题制作中,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加强采编之间的沟通,更高效地挖掘新闻素材中的亮点。
打造英语新闻标题的中国方案
随着各地国际传播中心的不断揭牌成立,区域性融媒体开始广泛地从事英语/双语新闻的制作,且大多采用了流行的短视频形式。例如,《宁波晚报》专门为其国际版设立了微信视频号“HiTangyuan”,集中推送英语短视频新闻。在这类创作实践中,部分机构的英文标题也形成了自身的经验与特色。
1.活跃标题的排版设计
语言文字的差异造就了英文标题在融媒体版式设计中的特殊性。特别是在以手机竖屏浏览为主的短视频界面中,如果直接借用中文短视频标题的排版方案,很容易出现英文字号太小、不便阅读的问题。以“HiTangyuan”为例,除了早期少数视频采用了其中文版惯用的三行式居中标题,多数视频使用了四行以上的多行标题,有些甚至多达七行;部分标题采用倾斜排版,不仅可以放大字号,还起到了活跃界面的作用。
2.找准跨文化沟通视角
就写作策略而言,国内融媒体的英文标题也不能简单照搬英美主流媒体的方案。英美主流媒体多采用客观、简洁的实标题,以便更好地概括新闻信息。相比之下,国内英语融媒体的标题写作的跨文化沟通目的往往高于提供新闻信息,所需的形式也更为活泼。例如,深圳报业“EyeShenzhen”视频号多个视频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标题,其中虚标题直接引用外国人士对其在华体验的肯定话语,无形中拉近了与外国受众的距离,也增强了标题的感染力。
3.坚持精品化制作模式
国内英语融媒体的标题制作适宜走精品化的路线。英语融媒体多采用相对独立的小团队进行内容生产,采编融合度较高。体现在标题创作中,不仅标题的写作形式更加灵活,其美观性也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都市快报》旗下“Hangzhoufeel”视频号的标题写作富于变化,而且其布局、配色与视频封面图片高度呼应,形成酷似杂志封面的视觉效果,与快节奏、标准化的汉语短视频新闻有着显著差异。
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的标题创作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浪潮正在冲击着融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其与新闻标题创作的关系尤其值得深思。在新闻的结构中,标题堪称最难被人工智能掌控的部分之一。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与提炼,考验着对新闻事实和多媒体文本意义的精准把握。而且标题本身有多种可能的结构和风格,可采用的修辞手法也极为丰富。在标题创作中,新闻工作者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
1.保持自身创作力优势
就修辞能力而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仍然比人工智能精准灵活。在实践中,人工智能往往更擅长简单的实标题创作,而在创作更富于修辞的虚标题时则未必符合预期、需要人为引导优化。相比之下,业务娴熟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更灵活高效地调用修辞手法,并准确把握其在特定文本和社会语境中的适用性,从而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标题。因此,写作基本功仍是新闻人需要保持的核心竞争力。
2.主动转向管理者角色
在部分领域和类型的新闻标题创作中,新闻工作者有必要从标题的创作者向管理者转型。在财经、气象等领域的一些新闻标题制作中,人工智能已经显现出独到的优势。在这类应用场景中,新闻工作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将自身从枯燥重复的快讯编写中解放出来,转而成为人工智能工具的管理者。管理者的职责既包括制定和适时调整标题的形式,也包括检验和监督人工智能生成标题的真实性、准确性。
3.善用人机协同化创作
由上述两点不难看出,目前新闻工作者与人工智能在标题制作中各有所长。在多数新闻生产场景中,二者并非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可以优势互补,使标题制作更优质高效。比如,可以通过多个人工智能平台根据新闻内容草拟新闻标题,再由新闻工作者进行比较、筛选和优化,从而制定更符合需求的标题方案。
【本文为第六轮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JD6-196课题研究成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