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对当下人们离不开手机的一段调侃。
公交车、马路、餐桌、会议室……不论什么场所,总有不少人双眼紧盯电子屏幕,通过看视频、刷微博、聊微信、看新闻、逛淘宝、玩游戏等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他们就被称为“低头族”。随着网络信息科技日益发达,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与其功能的逐渐完善,“低头族”已不仅仅局限于年轻人,不同年龄段的人逐渐加入这个行列,被手机等现代工具牢牢地“绑架”了。
睡觉玩手机 吃饭打游戏
“低头族”向孩子蔓延
“最近刚去医院给孩子复查视力,没想到刚换镜片才四个月,她的眼镜度数竟然又上升了100度。”究其原因,市民潘女士觉得这都是智能手机惹的祸。
三年多前,潘女士给当时五年级的女儿配备了一台非智能手机,主要用于周末家教班放学时联系。直到去年,女儿提出要更换一台智能手机的想法。但潘女士考虑到孩子已经读初中了,怕她沉迷手机而耽误学习,就一直未答应。今年第一学期结束后,女儿成绩有很大进步,潘女士便买了一台全新的智能手机送给女儿。
可之后发生的事情,却让潘女士越来越担心。“只要一有时间,她手里就握着手机,有时玩得入迷,喊她都听不见。前几天深夜,女儿房间里隐隐约约亮着灯,过去一看,竟发现她躲在被窝里玩手机。”为此事,潘女士常常念叨,她担心这样下去,不光孩子的健康,连学习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同样作为母亲,市民许怡蕾面临的问题,让她更加困扰。她的孩子才五岁半,平时日常生活中,许怡蕾对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一事十分注意。自从怀上二胎后,孩子就由公公婆婆帮忙带。平时只有晚饭时间才和孩子在一起。
近日,她发现孩子吃饭时常常会哭闹,但只要家人拿出手机一哄,不一会儿就她就乖乖吃饭。让许女士更惊讶地是,如今打开手机后,能快速找到游戏软件,玩起游戏来还像模像样。为了改掉孩子这个坏习惯,许女士特意买来了色彩丰富、声音美妙的图书和儿童乐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追电视剧 狂玩微信
老年人“沦陷”在网络世界里
《麻雀》《暗战危城》……这些惊险刺激的谍战剧,是61岁市民黄虹娟的心头好。
“谍战剧惊险又刺激,我特别爱看。自从家里装了数字电视,每天都点播着看,剧目更新的速度都赶不上我看的速度。”黄虹娟说,数字电视只装在客厅。每到冬天,她都裹着被子在客厅里看电视。今年年初,女儿特意给她买了个平板,专门给她用来追剧。“刚使用时,都是女儿帮我下载电视剧。现在我不光会下载,还会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许多好看的剧目。”黄虹娟说,女儿生活在外地,她和老伴都退休了,平时也没什么事,觉得看电视剧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快,时间一长就中了追剧的“毒”。
与黄虹娟的女儿一样,郑颉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工作后攒的第一份钱就是帮父亲买了一个智能手机。“我父亲的工作常需要出差,他不清楚目的地具体在哪里时,常常要我提前帮他查好地图。自从买了智能机,使用导航是我教他使用的第一个软件。”郑颉说,智能手机原本对父亲来说只是一部“可以通话的导航”,但自从使用微信后,父亲就彻底“沦陷”了。
郑颉说,当初帮父亲申请微信号,只是为了赶网络潮流。可自从三十多年未见的初中同学建起一个微信聊天群后,父亲就成了微信的“狂热分子”,只要一听到相同的手机提示音,他就会下意识立马掏出手机。每天吃完饭就坐在沙发上,浏览当天错过的聊天内容。“每到一个新地方、碰上新鲜事,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机拍照发到朋友圈。”郑颉说,现在父亲的朋友圈多则一天能发十几条。
说起父亲玩微信这事儿,郑颉觉得喜忧参半。让她高兴的是,父亲接触手机网络也算是跟上了时代的大步伐。但网络上各种信息纷繁复杂,父亲需要防范的问题还有许多。“每天我都能收到父亲发来的信息,有心灵鸡汤、生活资讯、各类转载信息等,其中不少是不明链接。”郑颉最担心的是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会给父亲这样的网络新手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低头族”带来的隐患
“低头族”群体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隐患,其中危害最明显的要数交通安全隐患。
不少行人边走路边低头玩手机,很容易冲出正在通车的马路,引发交通事故,一些机动车驾驶员在等红灯或者堵车时,也会掏出手机低头玩一会,于是很容易在交通正常后忘记通行引发追尾,或是突然动作造成行人或者其他车辆避让不及。
《广州女孩玩手机过马路时惨遭大巴车卷入车底当场身亡》《重庆武隆一小朋友上学过马路时耍手机险丧命》《深圳一女子因专注玩手机被一辆公交车撞倒》……翻看以往的新闻会发现,各类因玩手机而导致交通事故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都给“低头族”们敲响了警钟。
此外,“低头族”们还要面对自身的健康隐患。据了解,低头族很容易患上腱鞘炎、颈椎慢性劳损等“手机病”。现在的手机以及平板电脑多是触屏,长时间高强度使用手指,会出现手指疼痛、发麻甚至肿胀的情况,引发腱鞘炎。而不当的头颈姿势会使颈椎因长期扭曲而失去应有的生理曲度,增生的骨刺会刺激或压迫邻近的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和颈椎过度疲劳,从而引起颈椎慢性劳损,出现脖子疼、手麻、走路不稳、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不仅如此,长时间观看显示屏还容易造成视疲劳,严重的还会引发角膜、结膜干燥,导致干眼症,甚至引发白内障。
如何拯救“低头族”
如今,“低头族”的队伍分布各个年龄层,到底该如何让他们戒掉“手机瘾”?
孩子要昂头成长,家长先得做好榜样
“低头族”向低龄化蔓延,记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家长过早让孩子接触手机等设备。许多年轻的家长因为缺少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每当孩子无聊哭闹的时候,就使用手机、平板等来哄孩子开心。还有家长自己常常沉浸与各类智能设备,孩子难免会效仿。二是孩子更容易被色彩鲜艳的影像和新奇有趣的声音吸引,电子产品的操作性、互动性强,他们的注意力短时间内难以转移,越玩越上瘾。
因此,家长首先要做好榜样,不要在小孩面前玩手机,多陪伴小孩,与他们进行互动游戏等。对于年龄大点的孩子,家长一方面可以与他们约定玩手机时间,另一方可以转移孩子注意力,鼓励他们参与户外活动。
年轻人应正视科技,“治疗”还得靠自己
年轻人长期低头玩手机,潜在的安全和健康隐患都不容忽视。
要清楚地知道,科技改变生活,但不应该束缚生活,倘若人更多成为了科技手段的附属品,科技进步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戒掉“手机瘾”,并不是要大家屏蔽手机绝缘网络,而是要从“心”开始,认真思考清楚手机和一切网络手段、设备于己的意义。
我们应该抬起头,把时间更多地分配给现实生活,合理安排,选择合适的解压方式,走出方寸屏幕。
中老年人戒掉“手机瘾”,子女陪伴是良药
孩子安家在外地,退休生活很空闲;方便与子女联系,开始接触微信、微博;对智能技术充满好奇……记者发现,中老年人“沦陷”为“低头族”大都离不开这几个原因。
许多中老年人过分依赖智能手机,大多是因为孩子有了独自的生活,他们平时在家无聊,找不到事做,因此希望通过使用微信、微博等软件,加深与子女的联系。但往往他们发出的关心,很少能及时得到孩子的关注和回应。
因此,建议子女,不要只使用社交软件或拨打电话和父母沟通,平时应该多抽时间陪伴父母,常回家看看,有条件可以带父母外出旅游,让他们直接感受到儿孙绕膝、子女关心的温暖。而中老年人,在平时生活中,也不要过分沉溺于手机的虚拟社交圈,而应更多地走出去,大胆敞开心扉,通过棋盘活动或体育运动结识更多的朋友,建立更多的生活社交圈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