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调查长江口建空城,一二八淞沪抗战对后来淞沪会战双方决策有什么影响

诗佳网

新华社记者调查长江口建空城,一二八淞沪抗战对后来淞沪会战双方决策有什么影响?

1937年8月11日,“虹桥事件”爆发两天后,军事委员会下达命令用沉船和水雷封锁长江江阴水面,防止淞沪地区的日本海军溯江而上攻击南京,同时作出了扫荡日本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的决定,蒋介石给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的电话记录是:“把上海的日军给我赶下黄埔江”,除允其调动第36、第87和第88三个德械师外,还把国民政府当时装备最先进的德式100毫米加农炮和150毫米榴弹炮的两个重炮团派了上去,番号分别是炮兵第8团和炮兵第10团。

从上述兵力调动和军事准备来看,中国军队确是实施先发制人式的主动攻击,它与五年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有直接的关系,那一战,中国军方很是压抑,也吸取了相当教训。

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驻上海的海军陆战队自虹口租界出动1000余人和20多辆装甲车,突然袭击淞沪警备部队第19路军,这支粤系部队不理会南京政府要求撤退的命令,毫不犹豫地开火还击,同时利用兵力优势展开反突击,日本海军陆战队不曾料到中国军队敢于抵抗,被打的一时有点懵圈,狼狈退回日租界并要求停战,蔡廷锴看穿日军的缓兵之计,拟用10倍兵力,一举扫平2000余人的日军,遭到南京强力阻止。

新华社记者调查长江口建空城,一二八淞沪抗战对后来淞沪会战双方决策有什么影响

果然,日本陆军第9师团和混成第24旅团自本土来援,得到增援的日军随即恢复进攻,2月14日“情人节”当天,复职军委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命令张治中率第5军驰援上海,与第19路军联手反击取得“庙行大捷”,日本方面恼羞成怒,再派第11和第14两个师团抵沪,以10万兵力对付中国军队的不足5万人马,迫使中国军队撤往上海以西,最终在西方国家的“调停”下签署《淞沪停战协定》,日本人并没有作好全面战争的准备,只是为了转移侵略东北的国际视线,所以也就坡下驴,不过条件对中方是苛刻的,归纳起来有四条:

1、中日停战;2、中国正规军全部退出上海市区;3、日军撤至事变前的驻地;4、设立国际监管委员会监督上述三条的执行。由此开始在上海市内,中国政府只可以派驻警察和保安队。

通过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国方面最重要的战略预判是:日本在淞沪地区发动侵略战争,不是可能与否的问题,而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它成为了上海大打的一次军事预演,根据战事的进程与结果,国民政府作出了系列决策,其实已经对未来的淞沪会战未雨繆绸:

一、自1933年起着手在宁沪杭三角地带测量地型,设计和修建永备国防工事,首先是防止日军在杭州湾和吴淞口的南北同时登陆,从乍浦到苏州的“乍嘉线”和从海盐到嘉兴的“海嘉线”。

二、为防止日军突破上海直逼南京,从上海到南京之间的太湖北岸,构筑两条工事防线,第一道是从苏州到福山的“吴福线”,第二道是从无锡到江阴的“锡澄线”,两项工程在1936年基本完工。

三、借鉴淞沪抗战调兵速度较慢的教训,特别修建苏州至嘉兴的铁路支线。

四、组织陆军大学的教官和学员实地考察未来战场和战术兵棋推演,培训高级指挥官。

五、组建淞沪战场秘密指挥机构,1936年2月在苏州成立“中央军校高级教官室”,后改称“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以中央军校教育长、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为首脑,其任务是一旦战争来临,迅速转变为前敌指挥所。

六、拟定对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扫荡计划,一旦判明日军有发动淞沪战争的企图,立即先下手为强消灭之,再以主力迎战增援而来的日本陆军,避免出现1932年让日军可以里应外合的局面。

日本人也没闲着,“一二八”淞沪停战后,日军在上海以虹口军营为核心基地,以东面的杨树浦和西面的沪西外围据点为支撑,将日本租界内的机关、学校和住宅等全部改造为军事堡垒,主要道路修建军事掩体,秘密储存大批武器弹药,到1937年已经拥有百余处军事永备设施,并在黄埔江和吴淞口外经常性停泊着近30艘军舰,搭载100余架飞机,战术目标也很明显,战端一开,要坚持到援军自本土赶来。

1937年8月12日凌晨,张治中率指挥所前移至上海郊区的南翔,就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调集300多辆卡车运载王敬久的第87师推进到杨浦一线;命令孙元良第88师乘火车进驻真如一线,两个炮团在大场附近占领阵地。孙元良师到达上海真如火车站后,发现地型不利于攻守,乃派出一旅冒险前出闸北,在宝山路、江湾、八字桥一线秘密集结。

1937年8月13日下午3时,第88师的易瑾(湖南人,黄埔七期)营搜索前进到1932年中日实际停火线的八字桥附近,与对向开来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伊藤茂大队遭遇,双方随即开火,“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

说到历史上逆天的军事行为?

“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主席的一纸电令,让“刘邓大军”创造了我军一个史无前例的逆天军事行为,而这一行动的成功, 拉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7年,国共经过一年多的激烈较量,战争局势已有慢慢转向有利于我军的变化,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面对国军始终打着把战火烧在解放区内,浪费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解放区经济的如意算盘,主席高瞻远瞩,决心反戈一击,他筹划将部分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到国统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对手的阴谋诡计。

经过深思熟虑,主席决定,首先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到国军占领的中原地区,已建立新的战争态势。

为此,他要求“刘邓”尽早结束内线作战,渡过黄河,外线出击,挺进中原,以调动陕北和山东的敌人回援,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此时,刘伯承邓小平正在进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紧张的豫北反攻作战,接到主席的指示后,稍作休整,强度黄河,兵发鲁西南,打开了挺进大别山的通道。

但随后国军从各地调兵,分多路向鲁西南增援,准备对“刘邓”部队形成合击之势。

局势紧张的形势下,主席立即电告“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但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已极度疲劳,且伤亡较大,急需休整补充,如果立即转入无后方作战,直出大别山,困难极大。

主席十分尊重前线指挥员的意见,但同时也讲明“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

“刘邓”接到主席复电后,同时感到了主席和组织对他们寄予无限重托,虽然现在立即行动的确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但挺进大别山关系全局和陕北安危,所以他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尽早行动。

经过仔细考虑,“刘邓”复电主席“休整半月后行动,以适应全局之需”。短短几天时间,实施无后方作战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关系全局的重要战略决策就这样确定下来。

半个月后,刘伯承邓小平率12万大军在华东野战军的策应掩护下,趁各路敌军合围未成之际,兵分三路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挺进大别山的逆天壮举。

在中外战争史上,战略进攻往往都依托着后方或根据地,稳扎稳打,缓缓推进,主席却求“刘邓大军”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孤军深入敌纵深后方,本身就有着极大的风险。

但“刘邓大军”没有辜负主席的重托,他们历尽艰辛,在付出了很大代价之后,终于在大别山地区打开了局面。

美国的军事记者贝尔登曾感叹“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想、胆识和气魄,特别是创造性的想象力,高明出色,领导人在这一军事事件上,堪称大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惊人逆天之举,打乱了国军的战略部署,牵制了国军的有生力量,缓解了解放区的军事压力,建立了新的战争态势,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镇江市区的潜力有多大?

镇江市19年常住人口320万,人口净流入50万,城市潜力不是户籍人口多就大?要看城市宜居、宜业、宜商等。

(见表1):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排名:17年~18年镇江都是十强。

(见表2):17年江苏各市县人均GDP位次:6镇江市区、5扬中、15丹阳、27句容,镇江市区排江苏设区市市区之首,衡量城市经济的重要指标是人均GDP。(有新统计表欢迎补充)

(见表3):19年上半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11镇江,镇江港可泊开普船(不能通过苏伊土运河的大船)是世界内河第四大港,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很重要。镇江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还有在建的连镇高铁和规划的镇宣高铁等,城市有交通优势。

(见表4):19年中国科技部发布中国科技创新城市排名:21镇江,参考(见表5):18年福布斯发布中国创新力最强30城市:18镇江。

镇江”每万人大学生数”和”在校大学生数占比“在江苏排名第2位,镇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江苏最高,这几年经济转型使镇江化工产业产值占沿江八市化工产业产值3%。城市潜力大小要看城市产业强否。

(见图6)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第2.新加坡人口500多万,第3.旧金山人口87万,第4.阿姆斯特丹人口110万,第7.波士顿人口65万,第8慕尼黑人口130万,第9都伯林人口120万。这排位说明城市潜力不是人口多就潜力大。城市越大带来的交通、环境等发展的问题越多,解决这些问题的成本就越高,所以要发展都市圈。

乌衣巷这首诗全文内容和他的意思是什么?

六朝古都金陵几多磨难,隋文帝灭陈后为防政权割裂,竟将金陵夷为平地,乌衣巷也化为废墟。唐朝诗人刘禹锡途经此地,见到的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衰败场景,感伤繁华不再,人事无常,发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经金陵。此时作者经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又来到了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金陵,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发自肺腑的感慨让乌衣巷得以永新的生命,也让金陵怀古远远超越诗词体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声势浩大的文化奇观。

乌衣巷的得名有多种说法,学界比较认可的有两种:其一,东吴时期的禁军曾驻扎此地,由于军士都身着乌衣,因此得名乌衣营,后改为乌衣巷;其二,乌衣巷曾为东晋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聚居地,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

后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更广。千古人物,首推魏晋人物王导和谢安,一位是东晋开国元勋,一位是救社稷于将倾的功臣,他们的府邸都在乌衣巷。

乌衣巷当时是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住宅区,门庭若市,冠盖云集,更是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以及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家书法” “谢家诗”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虽是怀古诗,刘禹锡的《乌衣巷》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画面,也由画面切换带来独特体验,让人不禁感叹。朱雀桥本横跨秦淮河,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处。这样一条重要的道路,理应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而今确实换了一番面貌,变得冷冷清清,甚至是长满了野花野草。诗句立即转入下一个场景,夕阳西下,乌衣巷口在凄凉落败的古桥下显得更为惨淡。

下句笔锋一转,直接说明旧时居住在王谢这些豪门大家的燕子,如今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落户安家。刘禹锡用动物和植物的兴衰发展,侧面表现了王谢家族的衰败,昔日的车水马龙转变为今日的荒凉败落,将历史和现实对比、重叠,沧海变成桑田,一切的繁华甚至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都会被时间所掩埋。所以对刘禹锡来说,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算不得什么,换成是二十三年的荣华富贵也是一样,这时候不禁感受到刘禹锡内心深处的坦然,既然贬谪和荣耀都不可长存于世,那么这有什么区别呢?

东晋王朝繁荣的王谢家族与陈后主的亡国之音,都是被时间掩埋的对象,而它本身存在的意义逐渐被淡化甚至是遗忘,渐渐变成了后人记忆中的历史,或是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这就是被历史化。

王谢家族的衰落有更多的历史认同感,盛衰本来就是历史规律,现实在于荣华富贵本来就不长久刘禹锡看着眼前残败的乌衣巷,结合自己的历经贬谪的经历,认同了历史就是历史,个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掌控之下,所有的现实都会被它所覆盖,而在其中的人也并没有那么重要,荣华富贵都会湮灭。

《乌衣巷》以动植物的变化发展描写出王谢家族的衰败,曾经的繁荣随着王朝更替,这一段历史也随之走远。看到朱雀桥和乌衣巷的情景,这些存在在记忆中的碎片将思绪引至那个繁华的时代,记忆和眼前的现实造成了一种距离感,这种带着距离感的处理手法,让人们穿透历史的尘埃,却触摸不到实质。

由距离而产生的诗意不单在于唤起对昔日繁华的想象,世家大族的盛衰被引入了一种伤感的情调,所引发的伤感让人们更加容易思考。

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

北上广深,这四个地区各自有各自的魅力。

北京——首先是我国的首都,也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世界著名的古都,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城市。

上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著名的“东方巴黎”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广州——别称羊城,花城。广东省省会。也是珠三角经济区的中心城,“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从秦朝开始便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兴盛地。

深圳——新中国第一个设立的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表率,也是新兴移民城市,中国三大全国金融中心之一。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深圳速度”,享誉“时尚之城”“创客之城”“志愿者之城”等美誉。

对比下来其实北上广深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跟它们独特的文化魅力,只要仔细去品味,会是不一样的感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