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诗佳网

近年来,东平县梯门镇秉持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之理念,遵循 “政府引导、干部带头、资源整合、大户带动、群众参与” 的发展思路,以特色农业全域发展为依托,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发展空间,积极探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梯门实践模式。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筑链强基,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梯门镇将产业振兴视作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入挖掘特色优势,全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规模扩张夯实产业根基,推动特色农业全域发展。科学规划 “一核驱动、一轴贯通、多区协同” 的特色农业发展布局。大力推广 “春瓜秋菜” 高效轮作模式,使设施农业种植面积突破 3.6 万亩,42 个设施农业种植基地串联成片,成为产业发展的坚实支撑。成功带动 2000 余名群众参与包棚种棚,4000 余名群众在特色农业产业链上实现就业创业,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效益,构建立体产业体系。积极构建完备的产业生态体系。在横向维度,打通蔬菜育苗、食品加工、农资经销等关键环节;在纵向层面,融合休闲观光、现代农业示范、研学实践体验等多元业态。高标准建设集种苗培育、果蔬种植、经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并带动包装加工、农资供应、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服务的全链条增值。

人才振兴,引凤归巢,培育多层次专业化人才队伍。人才是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梯门镇致力于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人才支撑体系。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引凤归巢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人才创业活力。优化政策与服务环境,大力吸引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返乡创业。重点回引宗海滨、王波等青年和商业人才,鼓励其创办家庭农场、发展智慧大棚。通过提供精准包保、贴息贷款、免费技术服务等支持措施,确保人才留得住、干得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农户更新发展理念,打造产业升级的 “人才方阵”。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精培本土 “棚专家”,夯实技术根基。针对全链条技术需求,与伟丽、海泽拉、瑞克斯旺等龙头企业合作,开展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精准培训。发挥王兴宝、吕长芳等技术能手的 “传帮带” 作用,组建技术服务队,通过 “棚间课堂” 手把手传授轮作、套种等实用技术。年内培训人数达 3000 人次以上,培育 200 名本土 “土专家”“田秀才”,实现重点村技术带头人全覆盖。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育强多元经营主体,织密产业服务网络。围绕产前产后环节,培育专业化服务主体。在流通环节,扶持张玛丽、李金虎等 “蔬菜经纪人”,提升电商直播、市场对接能力,打造 “金牌经纪人” 队伍;在服务环节,支持经营主体转型为集技术、农资、收购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组织,构建 “一站式” 服务体系,培育 30 余家高信誉度经营主体。

生态振兴,绿色循环,打造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梯门镇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于设施农业发展全过程,通过绿色技术革新、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园区示范等举措,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筑牢生态屏障。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东沟流设施农业片区借助水肥精准滴灌、生物天敌防治、防虫网物理阻隔等综合手段,实现作物健康生长与土壤生态保护的双赢。结合 “春瓜秋菜” 轮作模式,有效缓解连作障碍,显著提高土地可持续利用效率,从源头上阻断农业面源污染。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尾菜瓜秧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与东平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科学测定辣椒、圆茄、瓜秧等废弃物热值,按类别以 20 元 / 吨的价格定向收购,统一清运至发电厂焚烧转化为清洁电能。政府补贴组建专业运输队,实现尾菜 “日产日清”,单棚处理成本仅 20 元,有效解决病虫害传播与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建设生态园区示范引领,重塑产业绿色形态。精心打造果蔬康生态产业园、泉灵农场、原山农庄等现代化生态园区标杆。园区规划注重生态本底保护,广泛应用太阳能杀虫灯等低碳设施,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文化振兴,耕读传新,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在现代化乡村建设进程中,梯门镇注重保留乡村肌理、彰显乡土风味,充分展现 “乡村符号”。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紧扣群众需求,加快设施提升步伐。持续完善片区内产业、乡村配套设施,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业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高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1 处,实现片区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美丽庭院评选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神救山、王宪墓、灵泉寺等梯门特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下乡、惠民演出、特色宣讲活动 150 余场,惠及群众上万人次。积极推进 “一村一品” 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创建 “童心港湾”“古树古稀” 志愿服务项目,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颜值。高起点定位、精细化管理,全力推进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 “六化” 提升工程。修建提升道路 9 万余平方米、绿化约 1.5 万平方米,村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环境优美宜居,带动创建省市县乡村各类美丽庭院 2100 余个。

组织振兴,党建引领,跨村联建共筑发展共同体。梯门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优势。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建强园区党委,筑牢服务核心。成立梯门镇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党委,下设 7 个党支部,聚焦土地流转、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关键环节,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精准化、全方位服务,夯实产业发展的组织基础。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深化跨村联建,激发抱团发展活力。打破村域界限,推行事务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抱团发展模式,共同做优产业。以瓦庄片区为示范,各村通过跨村联建,村均增收近 50 万元。创新建立 “党支部 + 合作社 + 社会资本 + 群众” 联农带农机制,实现暖棚亩均年收入超 5 万元、冷棚超 2 万元,进棚务工群众日薪 100 元、年收入 2.5 万元。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聚焦产业链 “育” 人,锻造先锋队伍。在产业链上实施 “双培双带” 先锋工程,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带头致富,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积极推行 “组织联建、产业联营、人才联育” 模式,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产业发展体系深度融合,将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