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的驻村干部看来,东贾口村就是自己的家乡,他们就是要为乡亲们谋事干事。他们常驻村里,经常骑着自行车,深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调查走访,摸清村情民意,针对群众的需求精准帮扶。
以前,在东贾口村的村民住宅区中,有一处面积大约五百多平方米的大垃圾坑。部分村民常年把生活垃圾倒在这里,垃圾坑里充斥着污水,杂草丛生、蚊蝇滋生,污水已经蔓延到了村民的吃水井附近,不仅严重影响周围住户的日常生活还有可能危及村民的饮水健康。虽然村委会曾经多次组织清理,但是乱倒垃圾的问题一直没有根本解决,在附近居住的村民苦不堪言。
了解到村民的诉求后,驻村工作组进行了实地调研,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驻村工作组组长苏祥说:“这个大垃圾坑污染太严重了。我们到这来帮扶,就是要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把群众的冷暖和疾苦放在心上。我们决心下大力量彻底治理这个垃圾坑。向高院党组做了汇报,院党组非常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确定拨款二十万元的资金用于垃圾坑的改造。今年春天我们和村‘两委’协商确定了整改方案。”
今年五月份,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东贾口村大垃圾坑整改项目开始动工。驻村工作组干部王会战说,为了根治大垃圾坑的污染问题,他们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详细的改造规划。“首先,要把大垃圾堆清出去。其次要把这个坑平整一下。因为它是一条胡同顺延下来的,由于垃圾堆把胡同挡住了就剩一个小弯路。清理之后把这个地方用一条大道通下去,村民们过路就很方便了。还有就是在路边上设一个小垃圾池,每天派专人来清理。两边架设了两到三米高的挡板,这样大家只能顺着挡板往小垃圾池里倒。”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整修改造,原来的大垃圾坑旧貌换新颜。周边的环境干净整洁,空气污染的情形改变了,村民们倒垃圾也变得有秩序了。由于重新修整密封了水井盖,村民们也喝上了放心水。周围几十户居民的生活终于回归了正常。
住在附近的村民杜凯说:“原来脏水从上坡一直往下灌,根本出不去,几乎不敢开窗户。从帮扶组来了之后,三十多年的垃圾坑完全清理好了,老百姓特别满意。”
输血不如造血。要彻底帮助村民摆脱贫困,仅仅依靠国家的补助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教给他们致富的方法和技能。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驻村工作组把产业扶贫当成重要的工作任务,积极帮助东贾口村制定产业发展计划,走产业致富之路。
东贾口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村民们忙忙碌碌一年下来收入却不多。为了帮村民们增收致富,去年驻村工作组帮助村里申请了“一村一策”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设施农业基地。驻村干部王会战说:“(我们)通过与村民的交流再加上实地走访,发现东贾口村具有种植大棚的历史,但是因为村民零散种植形不成规模,而且技术上也有欠缺。我们就定了一个大的方向要建大棚,种植蔬菜瓜果经济作物,村民们知道了之后都很高兴。我们请了专业的团队来设计大棚的方案同时也请专业的施工队伍来建设大棚。”
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东贾口村村民成立了盈丰利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二百四十多亩土地建起了设施农业基地。基地一期建设的两个暖棚和三十六个冷棚从今年春天开始投入使用,主要种植羊角脆、黄瓜、西红柿、豆角等各种瓜果蔬菜。
驻村干部们在设施农业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尽心尽力,对村里的事比自家的事还要上心。前不久,基地遭到暴风雨破坏,驻村干部们在第一时间就赶到了现场帮忙抢修。盈丰利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智介绍:“这儿的风刮得特别大,刮坏了不少,他们就指挥着修。他们在村里住,几乎每天都要到我们这儿看看,这有嘛情况他们提前就通知我们。”
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东贾口村的设施农业基地发展良好,预计每亩冷棚收入都能达到一万元以上,年收益超过一百七十万元。发展设施农业壮大了东贾口的村集体经济,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村民既可以从中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还能在这里打工挣钱。刘智说:“增加收入了,要是种地每亩(几百块钱),现在能达到一千几百块钱了。这还解决了不少的闲置劳动力,现在村里在这上班挣钱的得有三十多人。”
村民张加志说自从驻村工作组帮村里建了大棚,自己就在这里工作。“大棚里干点儿活,一个月两千几百块钱,比自己种强多了。收入高了,生活不就提高了吗?没有帮扶的没有国家支持,根本达不到。帮扶的这些村干部干得就是不错。”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的驻村干部们用真情开展帮扶工作,他们给乡亲办的一桩桩、一件件好事和实事给东贾口村带来了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进一步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驻村工作组组长苏祥说:“在村里工作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我们对东贾口村、对这里的村民感情越来越深。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真心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帮他们理清发展思路、早日致富,日子越变越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