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媒体时代下纪实摄影的社会作用 7

诗佳网

致谢 14

PAGE1

PAGE1

PAGE

PAGE10

引言

随着摄影的发展,摄影的分支越来越多,而纪实摄影的本质一直没变。纪实摄影自诞生以来,就具备着改善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着旧媒介和新媒体不断融合,网络与各种移动终端进入每一个家庭,社会步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纪实摄影来说,既是发展的契机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全媒体时代概述

全媒体时代的定义

全媒体“omnimedia”一词最开始是由美国一家名为玛莎·斯图尔特的家政公司提出的。但直到现在,全媒体的概念还没有正式提出,只是在传播范围的时间中逐渐充足其内涵。继传统媒体时代和多媒体时代后,全媒体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多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媒介相互融合形成的产物,而全媒体就是在多媒体的基础上媒介进一步融合所形成的。从字面上来理解,“全媒体”是指所有媒体,不是任何单独的媒体,它包括了像期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APP、微信公众号等众多不同的传播形态。因此,全媒体是一种媒介融合到一定程度所形成的一种媒介形态,它从未出现过,并且会不断融合其它媒介,是一种会不断发展壮大的媒介形态。

全媒体时代的特征

融合性

全媒体是各个媒体之间互相存在、互相弥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它包括不同特点、不同传播力量、不同的影响力并且适用于不同时代的各种媒体,并不是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简单结合在一起。全媒体是每一个媒体传播技术、内容、渠道、营销模式的相互融合,通过结合不同媒体的表现形式、传播形式和技术平台,从而达到突出每个媒介的优点,规避缺点的目的。例如,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依赖于报纸,不仅成本高、传播速度慢,而且受众小。而在今天,传统纸媒与网络的融合,很好的弥补了传统纸媒的缺点并保留了报纸获取信息直接,一目了然的优点。全媒体时代是媒介大融合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所以全媒体时代具有融合性的特征。

系统性

全媒体并不是指各个媒体融合后形成的一个全新媒介,它是指媒体的一种新的传播和运作形式。全媒体不排斥它所包含的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的单一性,反而重视传统媒体、多媒体的固有形式,并把它们视为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媒介之间的有序结合让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优势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全媒体有序结合所有媒介,发挥各种媒介传播平台的影响力,强调各种媒介统一运作,实现所有信息资源的高效发布于采集,这就是全媒体的系统性。

开放性

全媒体的终极传播形式是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每个人也都是观看信息的人。信息的传播由传统媒体时代的一对多变成了现在的多对多模式。全媒体时代,人们可以自由参与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并可以直接与信息的传播者沟通。这就使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由传统的单向输出变成了现在的两者互动,使媒体和受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受众可以更多的掌握信息接受的主动权。全媒体时代将传播关系由传统的“点对面”,变成了现在的“点对点”,体现的就是全媒体时代的开放性。

全媒体时代下的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的发展

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纪实摄影对图像具体而真实的记录已经成为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尼埃普斯是最早用摄影术实现了记录光线的人,这也见证了人们对图像记录的渴望。在短短百年内,摄影也展现出了它不可替代的历史功能和魅力。摄影师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时光,现实中的时间虽然早已飞逝,但照片却能将过去的事物,真实客观的呈现在人的面前,这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摄影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探索社会,而纪实摄影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其真实性,这也使纪实摄影成为了最能体现社会属性的摄影形式。

西方纪实摄影的发展

西方摄影界认为,纪实摄影最早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尤金·阿杰、奥古斯特·桑德和沃克·伊文斯这三位摄影师。林路在《摄影思想史》中提到“西方的纪实摄影的发展也有一个自身逐渐演变的过程。尤金·阿杰是最早使用‘纪实’一词汇的。用相机记录《伦敦街头生活》(图2.1)的约翰·汤姆逊,拍摄南北战争的马修·布雷迪等人在早期己经构建了纪实摄影的概念。”林路:《摄影思想史》,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年版,90-108

林路:《摄影思想史》,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年版,90-108

图2.1约翰·汤姆逊《伦敦街头生活其一》1878年

社会纪实摄影始于刘易斯·海因和雅各布·里斯两位摄影师。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经济大萧条,当时美国农业安全局招募摄影师对美国地区的社会影像进行记录,这一举措极大的促进了纪实摄影的进步。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沃克·埃文斯的《美国影像》(图2.2)以独特的摄影拍摄风格让摄影界震撼;多萝西亚·兰格拍摄的《迁徙的母亲》(图2.3)以图像展现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居民的现状。而真正将纪实摄影推向顶峰的是马格南图片社的成立。尤金·史密斯、罗布特·卡帕等摄影师在西方纪实摄影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纪实摄影作品的风格也逐渐变得多样化,拍摄的题材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地方。

图2.2沃克·埃文斯《美国影像其一》1938年图2.3多萝西亚·兰格《迁徙的母亲》1936年

2.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结束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与西方开启了文化的交流,也就是从那时起摄影被引入中国。在《中国摄影艺术史》一书中记载到,“早期的摄影术是以西方教会传教而进行的,西方传教士编著的《脱影奇观》、《色相留真》等摄影书籍促进了早期摄影的发展”。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版,22-49

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版,22-49

从1949年到1979年,摄影主要为政治服务,记录社会发展的作品很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出现了最早的民间摄影团体:四月影会,纪实摄影进入到起始阶段。四月影会于1979年4月5日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展览以1976年的“四五运动”为主题,充满人情味的作品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李晓斌是四月影会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上访者》(图2.4),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最具代表性的纪实摄影作品,李晓斌也被认为是中国纪实摄影早期的领军人物。

图2.4李晓斌《上访者》1977年

1986年对中国纪实摄影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有一个被记录在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展览《十年一瞬间》。它记录了文化大革命后,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发展,生意盎然的十年。此次展览主张摄影还原真实的特性,推动了中国纪实摄影的进一步发展,摄影的记录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1988年由陕西摄影群体举办的《艰巨历程》摄影艺术展在北京举办,推动着纪实摄影真正在中国摄影方面获得主流地位。展览的“新闻”部分,格外强调摄影的纪实性,从而使不同时代的照片构建了一部属于中国的影像史,在中国纪实摄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纪实摄影逐渐发展壮大,并开始参与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如吕楠的《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活状况》(图2.5)系列和卢广的《关注中国污染》(图2.6)系列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