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人转会黄蜂后,“林疯狂”重新开始被人们谈论起,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发型。
在夏洛特,远离了大城市的聚光灯,林书豪开始找到一种舒适的节奏:林疯狂时期的是是非非已经被时间冲淡,湖人和火箭时期的彷徨也逐渐消散。如林书豪自己所言,在这里他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空气”,以及找回了对篮球的热爱
“我想有一段时间我失去了打球的乐趣。有段时间,打球并不快乐,”林书豪事后说。“经历了纽约的一切后,我又跌入了另一个非常低的低谷。这对我来说很艰难,尤其是在洛杉矶的那个赛季。”
这绝不是客套的说辞。当一个人开始琢磨自己的发型时,说明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而不是周遭的一切。莫霍克头、侧分、马尾辫……在夏洛特的短暂一年,林书豪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发型。至于为什么,他说:“只是想玩得开心。”
两年437万,第二年球员选项,林书豪和黄蜂签下了一份双赢的合同——黄蜂以不高的代价,为林书豪提供了重塑价值的舞台,而这正是当时的他最为需要的。主教练史蒂夫-克利福德治下的黄蜂强调快速进攻和挡拆,这种充满活力的环境再适合林书豪不过。在肯巴-沃克身后,他能为球队提供必要的组织和得分。
场均出战26.3分钟,贡献11.7分3.2篮板3助攻,最佳第六人排名第七,这是林书豪交出的答卷。在2012年夏天离开尼克斯后,他的场均得分连续三个赛季下滑,终于在这一年迎来回暖。而在他的帮助下,黄蜂时隔一年打进季后赛(这也是他们最近一次的季后赛经历)。
克利福德说,林书豪比赛中有些方面似乎被低估了。“他是一位比人们意识到的要好得多的防守者,他每晚都努力竞争,是一位非常认真的球员。”
进攻一直是林书豪的强项,这一年他还投入了额外的努力:自2015年夏天以来,他在一位投篮教练的帮助下改进他的跳投(下一赛季在篮网,他投出了生涯最佳的三分表现)。
但有球迷认为,林书豪没有获得他应有的罚球:2016年4月5日,48岁的家庭主妇桂秀珍将自己耗时18个小时制作的六分半视频上传,取名为《林书豪:恶意犯规太明显,怎能不吹罚》,希望他能得到公正的判罚。
视频中,桂秀珍剪辑出林书豪被击打面部、撂倒甚至流血却未吹罚恶意犯规的片段,犯规者中不乏科比-布莱恩特和卡梅罗-安东尼这样的巨星。出乎他的意料,视频迅速获得超百万次观看,在论坛和社交媒体引发广泛讨论。ESPN记者汤姆-哈伯斯特罗指出,过去三个赛季林书豪总共造成813次犯规,在所有后卫中排名第一,全联盟第三,却无一被判定为恶意犯规。
NBA裁判执法的公正性是球迷间经久不衰的议题,而林书豪的亚裔身份,更为这一争议增添了一层别样的色彩。借助这段视频,桂秀珍与两名网友联合向NBA发出信件,对林书豪六年来在联盟中遭受的不公判罚表达不满。
联盟很快进行了回应:过去三个赛季,林书豪突破1537次排名联盟第21,而在总突破次数超过1500次的23名球员中,林书豪的造犯规次数排名第七。
至于恶意犯规的争议,联盟的回应是:鉴于恶意犯规的判罚频率较低(大约每500次犯规判罚中才会出现1次),林书豪被侵犯814次却无一次被判定为恶意犯规,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意义。
一位亚裔体育记者曾写道:林疯狂时期之后,林书豪的名字被列入“种族歧视中常被引用的亚裔人物名单”,这些称呼不断提醒他们——在许多人眼中,亚裔仍是异类。
“我不想被别人叫作‘林书豪’,”这位记者引用某位电视主持人的话,“我不喜欢这样。我有自己的名字,你明白吗?”
林书豪对此有过切身体会。在他还是一名籍籍无名的高中球员时,最怕赛前听到看台上传来“姚明、姚明”的嘲弄。而他所遭遇的问题远不止于此:从球探报告中对亚裔缺乏运动能力的刻板评价,到新闻标题中隐晦的侮辱用词,再到他人毫不掩饰的言语攻击。无论是在尼克斯还是黄蜂,他都有在球员通道被安保人员拦下的经历。
所以,当看到桂秀珍制作的视频时,林书豪表达了他的感激:“我很兴奋球迷们尝试做点什么,尝试推动联盟重新审视一些事情。”也许改变不会一夕发生,但有人愿意为他发声,这件事本身就具有意义。
经历了黄蜂的复苏赛季,林书豪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他与篮网签下一份三年3600万合同,与新任主教练肯尼-阿特金森在纽约重聚。两人的友谊可追溯至“林疯狂”时期——当时阿特金森还是尼克斯的一名助理教练,林书豪常常用铅笔在小纸片上写下战术设想递给他,两人一起研究比赛录像、打磨挡拆配合。他们都是努力在NBA站稳脚跟的追梦人。
岁月流转,篮球让他们再次相遇。篮网在经历多年追逐巨星和挥霍资源之后,终于在新任总经理肖恩-马克斯的带领下踏上了扎实的重建之路。隔着东河,纽约焕然一新。
尽管受到伤病困扰、出场断断续续,林书豪仍在篮网打出了生涯第二春:每36分钟贡献21.3分5.5篮板7.5助攻,得分创下当时生涯新高。他在黄蜂苦练的远投技术终于开花结果,三分产量和效率都显著提升。
赛场之外,林书豪继续在发型上大胆尝试。这成为了他与队友之间的纽带:卡里斯-勒韦尔在他犹豫不决时给出建议;朗戴-霍利斯-杰弗森和他相约一起留长发、编脏辫;第二年加入的丹吉洛-拉塞尔和德马雷-卡罗尔,则告诉他编发的过程和日常保养秘诀。
当林书豪顶着一头脏辫站上NBA赛场时,争议却出现了:前队友肯扬-马丁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批评他,称林书豪留脏辫是“想变成黑人”。
马丁在视频中直言不讳:“我需要提醒他姓林吗?拜托,别再这样了。就这些人,头上顶着这堆破玩意儿,根本不可能进我们任何一支球队。必须有人告诉他:‘老兄,我们懂了。你想当黑人。行吧,我们知道。但你姓林啊。’”
比“能否留脏辫”更严重的,是背后关于“文化挪用”的指控,这在美国社会是非常严肃的议题。林书豪此前从未意识到,发型选择可能牵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敏感神经。起初这只是一件他和亲友觉得有趣的尝试,外界或许认为他在博眼球,但对他而言,这是在突破舒适区、寻找更真实的自我。
然而作为亚裔,林书豪对文化挪用的伤害并不陌生。“当我的文化被误解时,我深有感触;当好莱坞边缘化亚裔角色、篡改我们的故事却不用亚裔演员时,我感到愤怒;当人们不愿花时间了解我文化背后的历史时,我体会到那种委屈;当亚裔被简化为李小龙或‘炒饭’的刻板印象时,那种痛苦难以言表。”
这让林书豪开始重新审视这次风波。他向篮网的非裔员工萨凡纳-哈特倾诉了自己的顾虑,后者告诉他,如果本意不是贬低其他文化,或许这能成为了解该文化的契机。哈特还为林书豪介绍了当地一位出名的发型师南希-莫罗,后者也鼓励林书豪尝试脏辫。
林书豪也逐渐明白,这件事不能简单地以“人人都可留脏辫”或“某个举动就能消除隔阂”作结。没有标准答案,但他相信,对话比对立更重要。
于是,他将这些经历与思考写成文章,发布在《球员看台》网站上。而对于马丁的言论,他在社媒上如此回应:“你确实可以不喜欢我的发型,也完全有权利持有自己的观点,我真的很感激你把想法说出来。说到底,我很欣赏自己留脏辫而你有中文纹身——我认为这是相互尊重的表现。我觉得作为少数族裔,我们越欣赏彼此的文化,就越能影响主流社会。”
林书豪还特意在直播中呼吁停止对马丁的种族攻击。“我认为将我们对立起来——比如‘我赢了肯扬-马丁’——这种思维方式是错误的,”他说,“重点不是谁输谁赢,而是我们如何走向团结……达成共识,才是关键。”
风波过后,渴望在赛场上重新证明自己的林书豪,却遭遇了沉重一击:复出后的首场常规赛,他便因膝盖韧带撕裂再度倒下,赛季宣告报销。如今回望,这次伤病成了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曾经赖以成名的犀利突破再也未能回来,他的竞技状态也大不如前。
林书豪的漂泊之旅并未停止:2018年夏天,篮网在合同年将他交易至老鹰,而后者又在次年交易截止日前将他裁掉。猛龙认领了他,一度希望他能够担任凯尔-洛瑞的替补控卫。但随着弗雷德-范弗利特伤愈归来,林书豪在季后赛中逐渐失去位置,只能在垃圾时间获得零星出场机会。
因此,当他随猛龙夺得总冠军、成为历史上首位获得NBA总冠军的亚裔时,质疑和嘲讽的声音再度袭来——在他身穿印有中文“猛龙”字样的复古球衣,在夺冠花车上与周杰伦视频、开心庆祝的时刻,一批球迷给他贴上了“躺赢”的标签。
可有哪支球队没有这样的角色呢?一支球队大名单里的15人要瓜分240分钟的上场时间,总有人要做出必要的牺牲,但绝不意味着他们的贡献毫无价值。林书豪也是如此:“我打了23场常规赛,训练里从来没松懈过。就算是在场下看比赛,我也不断给出意见,尽力提供帮助,为了时刻准备上场而努力训练……这些都是有价值的。”
对林书豪的质疑,其实也折射出美国社会对亚裔的另一种刻板印象:在团队中出工不出力,坐享其成。甚至连他自己都曾怀疑:“作为一个一生都在竞争的运动员,我不习惯无法出场。所以我一度想:‘这感觉太艰难了。我真的配得上这个冠军吗’”
“但当我回看自己走来这一路,我会说:我当然配得上。”
有些事情,永远大于篮球。尽管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亚裔之一,被称为“亚裔的布拉德-皮特”,林书豪依然无法摆脱种种有色眼镜,他仍要不断证明自己不是“局外人”。这也是整个亚裔社群在美国所面临的现实:虽然人口众多,却长期处于媒体与政治话语的边缘;而他们取得的成就与某些“善意偏见”,反而让社会难以意识到这个群体仍在遭受系统性歧视。
林书豪一度想撕掉自己身上“亚裔”的标签,但他后来逐渐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某种使命。他从不回避谈论种族议题——2016年,当著名喜剧演员克里斯·洛克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开亚裔的玩笑时,他第一时间站出来反驳;2019年,他穿着庆祝亚太裔传统月的服装参加了猛龙的每一场季后赛,包括印着“非凡的亚洲人”“身为亚洲人就是一种荣誉”标语的T恤;近年来,他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在美国求学的亚洲年轻球员。
林书豪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知道我们有能力成为光明——因为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平凡的人选择照亮他人。”
即便“林疯狂”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林书豪所留下的那束光,仍会继续引领每一个受他激励、勇敢追逐篮球梦的亚洲人。
(NBA)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