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文:“土记者”的经历

诗佳网

时间过得真快,屈指数来,我当“土记者”已有43个春秋,至今仍乐此不疲,它让我的人生更丰富、更充实、更精彩!

1982年,大学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家乡僻远中学教书。那里交通不便,工作之余,就是读报。每天迎着第一缕阳光,闻着报纸墨香,是一大乐事。报纸成了良师益友,也成了“伴侣”。因为喜爱,尝试给各家报刊投稿,文学作品、还有新闻稿。节假日骑车到乡村、走城镇、下工厂去采访,抓“活鱼”,抢新闻。40多年间,先后有1000多篇新闻稿件被地市级以上报刊电台采用,其中有一件还获得了全省好新闻一等奖。数篇散文、诗歌以及报告文学作品被省级刊物刊登。因此,在民间,我落得个“土记者”的雅号。

1991年,我被调入市委宣传部门工作。随着工作的不断变化以及岗位的调整,我越发对“土记者”雅号情浓意切,无论走到哪儿,我都随时注意捕捉新闻,以“土记者”的身份撰写新闻,报道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991年7月中旬,家乡发生了特大洪水,桥湾乡大新圩破圩后,市里组织6000多人,连夜抢筑一条6000多米的防洪新堤。我不顾白天的劳累,也顾不上饥肠辘辘,手拄拐杖,深一脚浅一脚步行2个多小时赶到现场,将这一壮举及时采写成新闻稿,又连夜赶到城内邮局发电报稿,等稿件发完,我已在邮局凳子上呼呼睡着了。这篇《奇迹在这里发生》的新闻稿,第二天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紧接着《安徽日报》等10多家媒体相继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壮举,极大鼓舞了家乡干群抗洪救灾的信心和决心。著名演员李雪健以及著名新闻摄影记者贺延光看了“土记者”的报道后,深受感染,连夜从北京赶到我的家乡体验生活、采写报道。

1993年天长农民发现了古汉墓群,我获悉消息后,第一时间骑车赶到现场,并同文物考古工作者一起吃住在现场,及时掌握了第一手情况,连晚赶写了一组《天长发现特大汉墓群》系列报道,先后被海内外十几家报刊电台采用,这一发现,后被评为当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土记者”采访艰苦,写稿更辛苦,有时为了抢时效,白天黑夜连轴转,为使作品更完美,常常反复推敲斟酌半天,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记得为了解秦栏镇“相牛大王”黎大山,我连赶几个集,帮助他牵牛上市赶集,观察他如何查牙口、摸牛膘,怎样抽鞭审牛定价,从而写出栩栩如生的“相牛大王”来。

40多年来,我先后深入基层,采写了一大批拥有深厚群众基础、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比如说“全国优秀民兵营长李鸿武”,舍己救人的好工人辛寿鸥,“中国好人”李宏祥等。

做“土记者”多年,也曾遭受冷嘲热讽,有泪水,有汗水,甚至血水,有几次在采写的路上遭人围攻,在夜晚采访时,曾跌入河沟中,尝遍了酸、甜、苦、辣。但回味起来,一点不后悔,“土记者”的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还成就了我的人生。我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聘为通讯员,还加入了省作家协会,成为不少网站的驻站作家,特约撰稿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