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毛门”缘何发酵
都市早茶
柳新
人有时候是经验主义的动物。譬如,对一种全然陌生特别是技术性很强的行业,由于信息不对称,他常常会倾向于通过经验来判断这一行业的好与坏、是与非。
拿我自己来说,对于医院,我以往并无恶感。但小儿出生后体弱多病,我也多次携妻带子往返医院。几轮求医,常常是无奈多于欣喜,愤懑多于释然,对医院的印象也就慢慢有所改观。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小儿四五个月时,有一次两三天都没大便。好不容易大便了一次,再来次大便居然是三四天之后——以前,小儿可是每天都要大便两三次。紧张孩子的老婆发愁了:宝宝是便秘了吗?该不会又生什么病了吧?
第一次送院,随便找了个内科医生,他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说小儿可能是消化不良,给他开了些助消化的药。吃了几天药,小儿排便没什么改善,只得再次送院。
这次挂的医生,是排了两小时队才排到的一位消化科副主任。为了查清病因,检查大便自然是少不了的。在排除了肠胃炎的可能后,这名女医生言之凿凿地告诉我们:你们家小孩肛门偏小,如果吃我的药没什么效果的话,你们就去找外科,建议采取扩肛手术治疗。
对于我们来说,这一消息无异于晴空霹雳:小儿出生就有脐炎、鼻泪导管不通等多种疾病,后一种病更是通过手术才治好。如果又要手术,不仅小儿受苦,对家长来说更是伤害——又有哪名新生儿的父母不是希望孩子的病能全生到自己身上呢?
回到家中,把这一消息通报给家中的老人,他们也是愁眉不展。小儿的奶奶皱着眉想了又想,突然说:宝宝不会是在攒肚吧?
攒肚?对于这个全新的名词,我上网查了查,才知道多数母乳喂养的婴儿都会经过这一阶段:随着婴儿逐渐长大,他们对母乳的消化能力逐渐提高,大便次数也会逐渐变少。我家的小儿不会就是在攒肚吧?
抱着不想让孩子受到手术伤害的信念,我们开始了痛苦而又充满着希望的等待:小儿四五天不排便,就给他用肥皂条通便;每天给小儿定时把便;还不时给他做腹部按摩。这样坚持了半个多月,我们终于等到了我们希望的结果:小儿开始每隔一两天就排便了。直到半年多后的今天,他的排便一直都很正常。
所以,当读到“深圳医院说要动手术十万元的病,广州医院八毛钱就能治好”的新闻时,从理智上而言,我有些不相信;从经验上来讲,我却倾向于相信——我家小儿攒肚不就是连看两名医生都没看出来,其中的一位消化科专家还说要手术吗?
假若我的体验能够推而广之,这次“八毛门”事件能够迅速成为社会热点,应该是不少人同我一样,即使去到医院也没能寻求到合理的医疗方案,从而在“八毛门”事件上找到情绪的宣泄口。“八毛门”之所以发酵,折射出的是部分市民对少数医生医术不精、医德不强的不满,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对过度医疗、过度检查的反感——新医改方案推出已近两年半,从“八毛门”事件来看,医改无疑还有漫长而艰难的路要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