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后,随着战争规模和强度的广延,战时新闻宣传的范围和业务量也在不断地扩大,此形势下,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不实的报道、无意的泄密以及敌方蓄意散播的谣言,会对瞬息万变的战局产生不利影响。为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盟军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新闻的检查和控制。英国在二战初期就成立了文讯检查局,由海军中将塞西尔·厄斯本任报刊检查处处长。在二战前通过的《紧急状态权利法》中,用专门条款对新闻检查制度作了法律上的规定,从而使政府对战时新闻检查有了近乎无限的权力。
前苏联在二战前就建成了比较发达和完备、处于高度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新闻宣传体系。无论是新闻工作者的选拔、新闻报道方针、内容都由党和政府控制,发往国外的新闻由塔斯社包办,新闻检查与战时新闻宣传已经完全融为一体。美国于1941年12月19日根据《第一战争权利法》成立了文讯检查局。罗斯福任命当时美联社执行新闻主编拜伦·普赖斯为局长,并单独签署命令责成普赖斯建立一种类似一战时期的自发新闻检查制度。据此,美国于1942年1月15日出台了《美国报界战时行为准则》和《美国广播界战时行为准则》,进一步加强了对战时新闻检查活动的规范和控制。
珍珠港被袭击的第三天,美国斯科特勒时报的头版标题。战时典型的新闻出版检查制度遍及当时的美国社会,人们害怕真相暴露会消弱美国人的战斗意志。
战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总结二战经验时,有一个精辟的论断:“在宣传上投入一美元,等于在军事上投入五美元。”20世纪70年代曾任美国总统尼克松高参的基辛格博士,对此也有独到见解。他说:“一个自由电台的能力,等于二十个师。”这些言辞显示了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用毫不夸张的口气高度概括了战争中舆论宣传战的意义和作用。
战时新闻舆论战取胜的关键是先声夺人、先发制人,抢夺话语权。最先发起新闻战的英国,用飞机把大批传单空投到德军阵地上。他们设计的德文传单,名曰《公告》,用说理的办法去感化德军士兵。这一举措使战场形势剧变,直至德国投降。德国第18集团军最后一期简报说明了他们失败的原因。简报写道:“敌人通过传单形成的战线,使我们溃不成军……敌人战胜我们并不是在战场上的肉搏,刺刀对刺刀,不是!拙劣地印刷在低劣纸张上的坏消息,使我们的胳膊乏力。”先发制人可起到威慑、瓦解、扰乱敌军心理防线的作用,而后发制人的作用是在行动中致使敌军溃败的节点。
麦克风前的丘吉尔。他是二战中最重视运用宣传媒体来凝聚军心士气的盟军领袖。
盟国在二战期间所组织实施的一系列宣传战,像一把锐利的尖刀,快箭穿缟般地撕裂了轴心国军民的精神防线,无奇不有的宣传手段,最富传奇色彩的宣传方式,一语道破了舆论宣传在战时所起的作用。舆论战的成功运用,大大加速了法西斯阵营的崩溃和灭亡。
本书笔者摘选了舆论战中的精彩剧情之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读者了解舆论战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特殊的战场、特殊的战斗,舆论与战争紧密结合在一起,随着战局的发展,借助舆论传媒的威力,战争变得更加神秘莫测、光怪陆离。舆论战也随着战事的发展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二战期间的舆论战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鲜活、生动的案例,它在人类宣传战的历史上谱写了绮丽壮观的篇章,也为后人学习借鉴留下了传世佳作,其中一些手段和技巧甚至沿用至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