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来聊聊隐身无人机攻击-11。这玩意儿是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搞出来的硬家伙,当然也少不了中航工业体系里其他兄弟单位一起攻关。
攻击11的定位特别清晰:就是未来高端战场上的隐形“踹门利器”。开战初期先钻透敌方最严密的防空网,把雷达站、指挥中心这些高价值目标端掉,给后面的有人战机扫清路。而且它还能当歼-20这种先进战机的“忠诚僚机”,跟战机组队形成“隐身狼群”协同作战,战斗力直接拉满。
要聊攻击-11,它的隐身性能绝对是重头戏,这方面人家真是做到了极致,一点细节都没放过。
首先看外形,它用的无尾飞翼设计,就是冲着隐身来的——把垂尾、平尾这些特别招雷达的部件全取消了,从根儿上减少反射。
但光有好外形不够,细节上更是下了狠活:进气道挪到机背上,还做成S形,不管是地面雷达还是空中预警机,都别想直接照到发动机叶片(那可是雷达反射的大麻烦);尾喷口也没含糊,又扁又带锯齿,既能打散雷达波,还能吸冷空气降尾流温度,连红外制导导弹都难盯上它。
更关键的是,据说攻击-11真用上了超材料技术,这相当于给无人机穿了件智能“隐身衣”。靠那些精准设计的人工微结构,它能主动“指挥”电磁波怎么走,让雷达波直接“绕道”,而不是反射回去。
这么一来,不仅隐身的频段更宽,效果也更牛。有分析说攻击-11的雷达反射截面(RCS)为0.001平方米,这在现役无人机飞行器里绝对是顶尖的,说“极致隐身”一点不夸张。
有光启的粉丝问,攻击-11到底用没用到光启的超材料。光启没给明确说法,就只说“官方没正式发布前,这类问题没法回答”。 但这话听着,不就跟“此地无银三百两”似的吗?明眼人一看,反而更琢磨出点味道了。
而且细节也抠到极致了,连襟翼、副翼这些控制面的边缘,都做了削边处理,就怕漏过任何一个可能反射雷达波的地方。所以它不只是防雷达,连红外这些其他频谱也能隐,是真·全向隐身。
总之,攻击-11的成功不仅仅是一型装备的突破。它更代表着我们航空工业在发展理念上的一种转变:从追求单一平台的性能极致,转向构建体系化、智能化的作战能力。它不是一个孤零零的杀手,而是未来空战体系中的一个智能节点。它和歼-20的协同,探索的就是“有人机/无人机协同”的新范式,这正在悄然改变空战的游戏规则。
另外,攻击-11的出现,也体现了一种务实高效的装备发展思路。我们选择先把“隐身突防”这个核心任务做精做透,快速形成战斗力,再逐步迭代,这让我们在高端隐身无人机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从更广的视角看,攻击-11以及它背后庞大的中国无人机家族,标志着一种新质战斗力的快速提升,它背后体现的隐身化、无人化、智能化,无疑就是未来高端战争的发展方向。
个人观点,仅供参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