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立决!71件广电作品被撤销中国新闻奖参评、获奖资格 对造假零容忍

诗佳网

斩立决!71件广电作品被撤销中国新闻奖参评、获奖资格 对造假零容忍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30日从“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作品突出问题”新闻评议会获悉,2016年至2017年,中国记协根据对举报线索的核查情况,撤销92件“造假”问题作品的参评资格、获奖资格,其中71件是广播和电视作品。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作品突出问题”新闻评议会由中国记协联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举办。会议旨在倡导新闻界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减少“造假”参评情况发生,维护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中国记协国内部负责人在会上介绍说,近年来,中国记协在评出过硬作品、优秀人才,评出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上作出了努力。采取审核参评作品材料,实行获奖作品和获奖者退出机制,加强对参评推荐报送流程监督,规范报送材料的申报标准,加大对违规参评惩处力度等多种措施,强化对评奖的全程审核和全域监督,力求公开公平公正评选。

“但近两年来,广播电视类参评作品出现作品内容造假,重新制作参评作品音视频,申报作品播出信息与实际不一致、参评作品指向不明确,报送作品为修改后的重播版本,无法提供作品播出原始依据等问题。”这位负责人说,违规参评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中国新闻奖评选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新闻舆论工作公信力。

针对这些情况,来自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及各中国新闻奖报送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展开了评议和交流。与会专家认为,新闻采编人员应当加强自律。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陈绚、吴兢等建议,要从加强职业道德和操守的角度防范违规事件。

中国记协主席张研农表示,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和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两奖”评选的权威性和公平公正性,需要全国新闻界、新闻工作者的共同维护。要高度重视新闻评奖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杜绝新闻作品出现真实性的问题,切实提高评奖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中国新闻奖对弄虚作假“斩立决”捍卫公信力

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面对这样一个极为严肃的新闻大奖,有的新闻单位居然弄虚作假,并最终获奖,令人愕然。细想释然,正因为中国新闻奖权威、高端、上档次,一些单位才暗自觊觎,甚至通过不光彩、不正当的方式染指。任何评奖,公正是生命力,中国新闻奖自然不例外,对弄虚作假的作品就应该“斩立决”。

其实,中国新闻奖评选一直捍卫严格规则,不断完善评选程序,以维护奖项公正性和权威性。比如早在2008年就出台新规,凡发现参评、获奖作品和相关申报材料有篡改、伪造等严重违规问题,一经核实,就取消该作品的参评资格;已获奖的要取消所获奖项,追回证书、奖杯和奖金,3年内禁止该作者、编辑和推荐单位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并将查处结果通报全国新闻界。这次对这两件问题作品的处置,正是按此规定。不留情,不妥协,也不大事化小,正体现了中国新闻奖的严肃性、公正性、权威性。

只要符合要求,各新闻单位都有权参评,但是不能造假。如果新闻单位造假,如何守住新闻工作的公信力?如果记者编辑造假,如何采写、编辑真实新闻?在评价中敢造假,在日常工作中就敢造假。近年来,新闻界出现一批害群之马,与记者缺乏自律有关,恐怕也与记者所在的单位缺乏监管有关。当新闻单位与记者编辑合谋造假,还能指望它们把住关、守住底线?

在全国新闻工作者眼中,中国新闻奖是荣耀,每家新闻单位、每名从业者都有责任维护它的权威。真想获奖,记者就应该走出办公室、走出高楼大厦,深化“走转改”,多到基层一线,采写接地气、有温度的好新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干,中国新闻奖自然会垂青。(秦川)

(新华社、人民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