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记者卢海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正在进行。9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了宣传周的启动仪式。本届宣传周以“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9月15日至9月21日在全国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金融教育宣传活动。
面对金融消费领域的各类陷阱,投资者该如何避“坑”?《财经态度》采访了源达信息证券研究所所长吴起涤。
吴起涤表示,当前金融消费领域,投资者需警惕以下几类“坑”:一是以“高收益保本”为饵,如宣称年化收益远超银行、稳赚不赔等进行非法金融活动;二是借“金融科技”做外衣进行包装,如以元宇宙、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新概念混淆视听;三是假冒权威机构背书或进行社群“洗脑”,如冒充与银行合作,或通过情感营销、制造狂热氛围诱导投资。
本次宣传周活动期间,金融管理部门将同步组织开展“风险提示送上门”行动,制作通俗易懂的金融风险提示内容、发布金融领域违法违规警示案例,借助社区“网格化”管理等各种方式,将金融知识和防非反诈常识送至家家户户,充分发挥金融教育预防性保护作用,帮助群众明辨风险、远离侵害、维护合法权益。
针对老年人、在校学生等重点群体如何优化金融服务?吴起涤表示,对老年人,需保留银行线下人工服务,大额交易双重确认并提示风险,联合社区等开展防骗讲座。针对学生,应将金融基础、理性消费纳入教育体系,清理校园非法金融广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财富观,避开“免息”“零首付”陷阱。
对于AI换脸诈骗、虚拟货币陷阱等新型非法金融活动,吴起涤表示,普通投资者需多重验证对方身份;认清虚拟货币非法且不受保护。监管部门可采取预警涉诈App、大数据拦截异常转账、官方曝光骗局等措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