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趟广西钦州,实话实说,钦州比网上评价的还要好。
路上风不大,天清,车窗外的海是灰蓝色。
人没挤,节奏慢,脚下地面干净,连路边摊的炉子都擦得亮。
先说进城。
高铁有钦州东、钦州站两个站,东站大,班次多,离市区近,打车二十分钟能到湾边路和三娘湾方向的分叉口。
老钦州站小,去灵山县和钦北区老城区更顺,晚上回程车少,别坐错。
自驾最省心,南宁出发两小时,北海过来一个半小时,防城港过来一个小时多点,南北线都好走,进城不收费站扎堆,油钱能省一截。
公交能到大景点,但车隔长,等车晒人,夜里班次短,容易错过。
骑行沿海边线风大,逆风像推墙,电动车租一台更实在。
住哪儿很关键。
三娘湾有海景房,玻璃大,视野开,但一楼潮气重,阳台铁件会生锈,冲浪季风声大,轻眠党慎重。
白天看海爽,夜里浪拍岸像鼓点,习惯了当催眠曲,不习惯就耳塞。
钦州湾广场周边性价比最高,离小吃街近,晚上散步方便,停车位多,早起还能看晨练大爷抡太极。
钦州港这边更安静,适合宅酒店看海,离热闹远,叫车稍慢,适合不赶景点的人。
旺季周末价差大,工作日住更便宜,房东也更耐心,啥都好说。
海边怎么逛,先把路理清。
三娘湾主干道一条线,海龟保护区在中段,沙滩一点一点分散着,沙质细,近岸缓坡,小朋友下水安全。
退潮时走到礁石区能捡螺,记得看潮汐表,涨潮跑慢点,鞋穿胶鞋,不硌脚。
三娘湾的海龟是这里的门面。
传说唐时有海龟搁浅,被渔娘救,年年回湾,地方人把海龟叫“老寿”,觉得见到是好兆头。
现在有保护站,志愿者会讲解海龟习性,壳纹像地图,鼻孔会喷水,见到别摸,别喂,拍照蹲远点。
想看海龟,清晨和黄昏机会大些,太阳高时它们更宅。
钦州湾的海是内湾,浪不狠,天气好能看到对岸炼化厂的轮廓,夜里灯像一排星。
有人爱大海,有人嫌工业味,其实这湾就是这么实在,吃饭靠海,生活靠厂,日子两头靠。
要看红树林,去茅尾海。
这里是“海上森林”,涨潮林子像浮在水面,退潮露出气根,像棋子立着。
红树林最早叫“海木”,宋朝文人写过“潮落江空见万枝”,说的就是这景。
走栈道会看到弹涂鱼蹦蹦跳,小螃蟹横着走,太阳猛,带帽子,风吹汗干得快,防晒别省。
拍照别踩滩涂,脚陷得快,鞋能丢。
喜欢安静,去八寨沟。
山里水清,石头圆,夏天泡脚,脚指头发麻,凉得正好。
这里以前是瑶族人活动的地方,“寨”就是山寨的寨,溪边有古道,青苔厚,走路慢,容易滑,老太太说,石头上走路,脑子要稳,鞋底要粗。
雨后瀑布水量大,边上有警示牌,不是摆设,别靠太近,拍照人要安全。
要看老街,去姑塘老街。
明清时期这里是盐运码头,青砖灰瓦,有旧门匾,写着“义兴号”“复泰盐栈”,字旧,门也斑驳。
老街不是网红脸,摊位清淡,卖糖环、米花、木梳、咸鱼,老板说话不急,掂一掂秤,上下也就二两。
墙上有“廉泉”旧故事,讲的是古官员在钦州任上清廉,饮泉自持,后人把井称作廉泉,提醒人要守底线。
走到尽头有小祠堂,祠前石狮磨得发亮,听老人说,狮嘴里那颗石球,古时匠人用“套雕”手法做的,球在嘴里转,却拿不出来,匠人手艺真绝。
要看历史,再去那琴江桥一带。
琴江桥横在钦江上,桥边有碑,写清代修桥的事,洪水年年冲,木桥一次次补,后来改石桥,桥拱稳,车马过桥,响声脆,像弹琴,江叫琴江,桥也跟着沾了雅号。
桥下下午四点开始热闹,老人下棋,小孩放风筝,桥面吹风,晚霞走得慢,脚步也跟着慢。
临海城市怎么少得了海鲜。
钦州人吃海,有自己的路数。
白灼花甲,焯水刚断生,沾蒜蓉酱油,鲜味往上蹿。
烤生蚝,炉子一摆,蒜蓉下去,刷一勺黄油,壳里冒泡,真香不怕风吹。
清蒸海鲈,两面划刀,姜丝铺底,十分钟,淋油冒烟,肉一拨就开。
还有不那么显眼的小东西,藤壶、海瓜子、沙白、泥猛,这些名字一听就知道是海边人的菜,蒸一蒸,炒一炒,味道干净。
市场买更划算。
三娘湾往里有海鲜市场,早上八九点是黄金点,船一靠边,篮子里全是刚上岸的,手快有,手慢空篮,看中先付钱,不然被别人端走。
挑虾看活力,弹一下能跳;挑蟹看肚脐硬不硬,硬就饱;挑贝看壳闭不闭,闭得紧才鲜。
加工店一条街都有,按斤算加工费,明码标价,蒸、炒、烤、白灼都能选,带调料的收点钱,没什么坑,旺季排队,别催,厨子那边火都红了。
钦州还有牛巴,别错过。
牛巴就是牛肉干,但不是嚼不动那种,是先卤再风干,吃起来筋道,有香料味,但不盖肉味。
老城区有老店,用土灶熏,老板手一挥,烟香扑脸,买半斤路上磨牙刚好。
螺蛳粉也有,但味道更清,汤头更轻,辣度看人,米粉有弹性,配酸笋算内敛版,怕味的也能吃。
早茶有粉利和卷粉。
粉利像年糕片,蒸熟切条,炒着吃有锅气,抹沙糖吃也行,甜口很家常。
卷粉像肠粉,皮更薄,馅料走朴实路线,瘦肉、韭黄、鸡蛋,酱油清爽,吃三卷不撑。
喝糖水别错过龟苓膏。
名字吓人,其实就是清凉降火的甜品,苦里带甘,点点蜂蜜,上面铺一层小红豆,口感有层次。
用餐有几个小窍门。
海鲜店问明标价,开锅前再确认一次做法,口味偏淡偏重都说明白。
排队时别把加工单给陌生人代拿,以免拿错锅,锅一开就分不清。
雨天别吃太生,海水浑,肠胃娇气的吃熟一点。
逛海边,一件风衣顶用,风大就披上,太阳猛就挡着,沙子进鞋,用塑料袋套脚再穿鞋,走完一脱就干净。
手机防水袋是真有用,拍浪不用怕,掉水里也不慌。
垃圾袋随身带,吃完收一收,海边风大,垃圾飘一下就找不回。
潮汐时间看手机就有,搜“钦州潮汐表”,当天的涨退一目了然,退潮出礁,涨潮收脚,别逞强。
摄影想拍海天线,清晨和傍晚光最好,人少,海面平,日落时橙色洒在礁石上,石头像被刷了油,一闪一闪。
想拍海龟,长焦镜头更友好,别怼脸,志愿者会提醒,配合就好。
玩的时候别忘了钦州的老故事。
钦州在汉代设县,唐代设州,宋代移治到今地,宋人文集偶有“钦廉”,指钦州和廉州一带,是海贸节点。
明清时候这里走盐、走瓷、走海味,舟从海来,货从江上去,码头边的青石板磨得像镜子,就是几百年货轮和牛车磨出来的。
北宋有官叫李常,任钦州时修堤筑岸,后人立祠纪念,祠里有匾“民固本”,意思是百姓是根本,今天路过,门口老榕树根盘得像龙爪,树下有人打牌,风一吹,落叶打在桌上,啪嗒一声,像提醒,过日子就是这样一张一张过。
海边的妈祖庙也不少。
渔民出海拜妈祖,求平安,庙不大,香火不浮夸,墙上有航海图,老船长指着说,黑石门这段流急,当年没导航,全靠星星和经验。
一墙一图,都是靠海吃饭的路数。
如果带孩子,安排得松一点。
上午海边挖沙,午后回酒店睡觉,傍晚再去红树林,夜里去广场看灯,别把行程拉满,孩子开心,大人省心。
三天两夜就挺好。
第一天到钦州东,放行李,吃卷粉,下午去钦州湾广场和琴江桥,收个慢节奏。
第二天三娘湾看海龟,海鲜市场挑货,午休,黄昏下礁石拍照,夜里路边摊撸串,喝点啤酒,别贪杯。
第三天茅尾海看红树林,回城吃牛巴和糖水,路上买点海味打包,带回去当手信,干货轻,味道稳。
预算好安排。
工作日机酒便宜,门票折扣多,自驾油费可控,海鲜按季节,春末夏初价格好,节假日翻倍,算不过来就选套餐店,贵点但省心。
打车用平台就行,夜里十点后车少,提前约,返程别卡点,留出半小时缓冲,南方雨说来就来,路上慢一点,心里稳一点。
买纪念品别急。
琢珠、螺壳摆件好看,易碎,包好再放箱子。
牛巴、虾干、海鸭蛋实用,冰袋保冷,回去还能围着锅吃一顿小海鲜,旅行的好味道续上。
说两句避坑。
景区合买套票核对清楚包含啥,少听“朋友价”。
海边骑马拍照看好价,先谈再上马,兜一圈就下来,别绕远。
快艇项目看救生衣有没有扣好,风浪大当天最好不玩,命比风更重要。
天气热,补水多一点,太阳猛,防晒多一点,蚊子勤,驱蚊贴多一点。
钦州人说话慢,热情不闹腾,有啥问就问,方向指路,都会笑着说“慢慢走”。
老大爷聊海,句句都是门道,比如“水清鱼稀,水浊鱼密”,意思是海水太清的时候鱼不喜欢靠岸,想钓鱼反而难。
再比如“赶海不赶潮,白忙活一遭”,这句话写进备忘录都不过分。
有人问,钦州值不值得来。
答案简单,值。
不是那种用大词堆砌出来的值,是衣食住行都踏实的值。
海有味,鱼有鲜,人有分寸,景点有老故事,价格有底线。
网上有些评价冷冰冰,只说海不够蓝,风不够柔,照片不够炸裂。
线下走一遭,事情就明白了。
这片湾不是马尔代夫的蓝,是靠海人的日常蓝。
饭桌不是网红滤镜,是刚起锅的蒸汽脸。
路边的榕树不修饰,根系扑在路沿,像一只老狗趴着晒太阳。
来之前,心里想着凑热闹。
走之后,心里想着再来一次。
不为打卡,就为再看一眼海龟冒个头,再听一回潮水敲岸的声音,再去老街喝一碗温热的糖水。
日子嘛,慢一点更香。
钦州就是那个慢下来的地方。
不冲不抢,刚刚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