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摘要】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虚假新闻现象似乎愈演愈烈。杜绝虚假新闻,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学会深入现场挖掘新闻,多看多问多听,并在各个环节都要注重提高“把关”意识 【关键词】虚假新闻 职业道德 把关 所谓虚假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违反职业道德,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捏造、歪曲、夸大事实本身,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以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纵观近年来出现的“虚假新闻”,主要集中在“人员伤亡的背后原因、商品食品质量问题、渎职受贿的数据可靠性”等受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领域,主要表现在线索不实、数据失真、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方面。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丧失了在受众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误导舆论和社会公众,轻则引发公众思想的混乱,重则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对于新闻媒体来说,由于虚假新闻是不真实的,往往会形成侵权,带来不必要的新闻官司,近年来的一些“虚假新闻”制造者也因此付出了代价 出现虚假新闻最多的是社会新闻,其后分别是时政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国际新闻、文化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最后是图片新闻。目前看来,时政新闻在假新闻传播中排在第二位,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娱乐假新闻和体育假新闻所占比例会越来越高,这与整个社会娱乐化倾向越来越重有关。相对来说,经济类假新闻较少,和国家对这类新闻要求较严格,政策控制有关。另外,从XX年起开始出现了图片假新闻,这是图片处理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一种新的假新闻趋势 有学者认为,虚假新闻是媒体向受众献媚的产物。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缘于新闻工作者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缘于激烈的媒体竞争,也缘于新闻自身容易造假。撇开个别利欲熏心的新闻工作者,为了达到一己之利等不可告人的目的外,多数虚假新闻是由于新闻工作者责任心不强或采访不扎实,媒体为争夺眼球急功近利造成的,而新闻造假难度低、行业自律的缺失更是给虚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虚假新闻的屡屡出现充分暴露了部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准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淡漠,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的淡薄,也暴露了新闻媒介内部管理体制上的疏漏 在很多媒体中有一种常见的虚假新闻现象,即新闻中部分新闻事实失实,而且具有真新闻的特质,对时间、数字、权威机构的运用以及在措辞上的客观性表达,让受众逐渐真假难辨,很少有人追根究底,经常被忽视。例如明明周末有754人前来某景点旅游参观,媒体报道却说成近千人,在新闻报道中故意夸大新闻事实造成与事实不符。还有一种现象是,把一种成果的取得根据新闻的需要,或归结于节能减排,或归结于科学管理,或归结于科技创新,至于用哪个原因不是根据新闻事实,而是依据新闻主题的表达需求,将新闻因果关系乱贴标签,这也造成新闻事实的虚假。究其原因,既有记者为了形成新闻效果的目的,也有有关部门好大喜功的原因,为了扩大社会影响 作为媒体,肩负着监督社会、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责,要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新闻从业人员首先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始终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新闻从业人员不但要有很强的新闻敏锐性,更要有实事求是的采编理念,在新闻采写时应该尊重最起码的新闻事实,不能故意夸大新闻事实或捏造新闻噱头,来增加新闻的所谓价值,造成不良后果。要坚决治理虚假报道问题,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从而提高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确保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新闻就是要把最真实的事情告诉给读者,要避免虚假新闻,记者首先应该学会深入现场,这样才能写出好稿,新闻的真实性是第一原则,尤其要重视细节的真实。一个新闻事件再重大,一篇新闻写得再好,如果出现一个细节的失实,必然让整篇新闻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一篇好的新闻不但需要记者能够深入新闻现场,多看多问多听,本着对受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发布新闻;还需要记者学会透过现象看新闻本质,多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全局观念,从纷繁的生活中,找到其本质,找出新闻的真正价值,把所采访的新闻事件放在全县、全市甚至全国的范围进行比较观察,找出其本质属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