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于收音机的渴望,现在的人们是很难理解的。如今听收音机的人少之又少,大多在驾驶汽车的时候听一听。网络信息技术让听收音机成为轻松可以解决的事情,手机端、电视盒子、电脑端,蜻蜓FM、喜马拉雅等一众APP,不仅可以轻松听收音机,还众多资源,让人应接不暇。上大学时,同学们都喜欢拿着收音机,在操场上听国外节目,练习听力,提高外语水平,如今校园里也不见了这样的风景。一时间,收音机成为少数爱好者的玩物,不再是大众的消费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十多岁的我,非常喜欢通过收音机收听各类节目,听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小喇叭、评书、广播剧,让我如痴如醉,沉浸在节目中,心也随着电波飞上了天空,天马行空地相像外面的世界,筹划着未来。尤其是听单田芳、袁阔成说的评书,每天一集,让人很期待,暑期里,要下午7:30才播完,我守着收音机不肯出门放牛,母亲说你也太喜欢听评书了,牛都不出去放了,我很不好意思地说,就是只喜欢听嘛。上大学后,自己买了德生收音机,专门用来收听国外新闻节目,练习听力,一听就是半天,似懂非懂,外语水平没有提高,倒是通过这样高质量收音机,我收听其他节目时音质更好,很是满足。
家里第一台收音机,来得很不容易,是母亲卖肥猪、卖蚕茧慢慢积攒下来的60多元钱,在隔壁镇上百货商店买的。买之前,我与姐姐、母亲一直畅想着,有了收音机的美好场景,在家里就可以收听各类广播节目,多好!不仅有音乐,还有相声、评书、新闻,多好啊!并且说买回收音机的那天,一定要在我们放学归来的路上,远远地就能听见我们家收音机的声音。母亲倒是没有能够满足在我们放学回家路上就听见收音机的愿望,挺失望的,回家一问,才知道电池没电了,要四节一号电池。这个小遗憾算不了什么,我们家终归有了收音机。最大的遗憾是,后来,这么贵重的收音机,被我哥拆得七零八落,不晓得是要研究什么东西。我在想,是不是想把调谐的线再延长些,每次调到底的时候,还有节目没有调出来,是不是探究这个东西呀,不得而知。
收音机成为我们家的精神粮食,通过收音机,我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也找到了自己最喜欢听的节目,一家人,各有爱好,反正时间段不同,都能够满足收听愿望。然而,慢慢地,收音机被我哥一个人独占了,晚上他总是喜欢把收音机拿到自己的房间,母亲说他是一整晚整晚地听,有时睡着了,收音机也停台了,只有噪音一直响着。他养成了熬夜的习惯,听收音机,成为他的爱好,我总是不喜欢熬夜,也不喜欢听那么久,早早地,我就上床休息了。
过了些年,收音机不香了,电视成为我们一家人渴望得到的消费品。在有黑白电视的时候,我们家没有,后来有了彩色电视,我们家照样没有,买不起是一方面,关键是父亲不愿出钱买,收音机不愿给我们买,母亲攒钱买了,电视也是几乎家家都有了后,母亲没有能力攒那么一大笔钱来买。多年以后,我们才买了一台长虹彩色电视机,花掉父亲1000多元。从此,收音机退出我家舞台,到角落吃灰去了。我整天鼓捣电视,自己制作电视天线,用长长的竹竿绑在高高的树上,能够把很远地方转播的电视节目收到,很有成就感,也是那时我最大的爱好。
现在,听收音机,听广播仍是我一大爱好,喜欢在走路的时候听。一边走路,一边听手机APP。最喜欢的是喜马拉雅听书,听历史、哲学、玄幻、评书,让我进入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奇妙的天地,收获颇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