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国际舆论场掀起波澜。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手段呼吁多国慎重对待中国即将在北京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一时间“外交博弈”成为热词。联合国数据指出,2024年全球因国际政治竞争激化导致的外交摩擦事件同比增长17%,亚太方向尤为突出。一次纪念活动,为何能撬动地缘格局?背后的利益博弈、历史叙事与现实安全问题,正推动中日、欧美多方进入新一轮外交较量。
历史记忆的较量与现实安全的碰撞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阅兵式预计展示包括高超声速武器、防空反导装备、战略导弹等多款中国解放军新型装备。多家国际防务智库预测,此次展示将刷新中国对外军事形象,成为全球聚焦的技术窗口。
日本共同社8月24日报道,日本政府已通过驻外使馆系统向欧洲及亚洲多国发出建议,希望各国对是否参与该纪念活动持审慎态度。日方的担忧清晰直接:中国正通过高规格仪式强化自身主导的历史叙事,并试图提升国际认可度。
日本强调,中国纪念活动存在“过度强化特定历史解读”以及“隐含反日倾向”的问题,单方面的历史表述可能误导地区历史认知。由此,日本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平衡中国主导的二战记忆叙述,遏制其影响力进一步扩散。
中国方面则持续通过外交邀请多国首脑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此次纪念活动不仅是历史记忆的重申,同时也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集中展示。阅兵式成为对外“秀肌肉”的舞台。中国高层多次强调,纪念活动“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展现和平发展的坚定决心”。
历史、现实与俄罗斯因素的交错
欧洲国家面对这场阅兵及纪念活动,态度远比表面复杂。尽管中国与日本的历史认知分歧是公开话题,但欧洲国家的顾虑却有其独特维度。多国外交消息人士透露,欧洲各国在内部讨论中,最关心的并非中日历史争议,而是俄罗斯因素。
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确认将先赴天津参加8月31日至9月1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然后前往北京参与纪念活动。欧洲多国担忧,如果普京出席,或俄罗斯军队参与阅兵,将使活动带有更强烈的地缘政治信号。自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洲对俄方一举一动高度敏感,担忧参与北京活动会在大国关系中陷入被动。
德国《明镜》周刊8月最新民调显示,近六成德国受访者反对本国高官出席北京阅兵。法国、英国等国外交部门也在权衡是否降低代表级别,或仅以驻华使馆出席。日本的外交游说,客观上加剧了欧洲内部的不安情绪,部分国家代表私下表示“确实会参考日本的建议”,但最终决定仍以自身战略利益为重。
印度的“平衡术”与多极化外交新局
对比欧美的犹豫,印度的路径迥然不同。8月下旬,印度总理莫迪先赴日本访问,再前往中国天津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印度政府明确表态,莫迪将不前往北京参与阅兵,仅参加上合峰会。这一外交安排,被多家国际媒体解读为“平衡中日关系的策略动作”。
印度外交部内部文件显示,印度对是否出席北京纪念活动持高度自主判断,未受日本游说影响。印度高层认为,当前印中关系虽有摩擦,但维持相对独立的外交空间比简单站队更有利于国家利益。多位印度国际问题专家指出,莫迪对外的“多边参与、有限介入”策略,正是当前国际多极化下大国灵活应对的典型。
与此同时,印度与俄罗斯保持传统战略合作关系,但在涉华问题上明显有所保留。莫迪将行程安排在日本与中国之间,展示出印度不愿卷入中日、俄欧等大国矛盾的立场。中国邀请印度高层出席阅兵,未获积极回应,也反映出中印关系的现实复杂性。
安全利益与历史话语权的多维博弈
回到整个事件本身,表面上是一次纪念活动的出席风波,实则是历史话语权、现实安全利益与地缘战略的多重博弈。日本希望通过外交努力阻止中国在国际上强化二战记忆的话语主导。中国则借助纪念活动和阅兵式展现自身军事实力、外交号召力和历史正义感。
欧洲的谨慎与观望态度,反映了欧盟内部在中俄关系、对美依赖与自身战略自主之间的错综抉择。美国在本次纪念活动中的立场也备受关注。美国国务院8月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会“根据国家利益和外交优先考虑”决定是否派员出席,未给出明确答案。业内普遍认为,美国不太可能高规格出席,但也不会公开抵制。
在全球安全形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亚太地区的军事动态与历史叙事,正成为各方博弈的敏感焦点。中国展示高超声速武器、防空反导系统等“重器”,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提升,更是对外传递“安全与和平”双重信号。日本试图以历史认知为抓手,团结地区盟友,防止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不断攀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5年上半年报告显示,全球各大国围绕历史记忆的外交争夺日趋激烈,历史事件纪念已成为国际社会新型“软实力”较量的重要阵地。中国在历史叙事领域的积极主动,正在改变亚洲乃至全球的外交格局。
一场纪念,牵动全球神经
一次阅兵式,折射出多重现实矛盾与复杂利益博弈。日本通过外交游说,试图影响中国历史叙事的国际传播路径;中国则以高规格纪念活动,推动国防现代化和历史正义叙述;欧洲在现实与道义之间艰难平衡;印度游刃有余,巧妙规避大国冲突风险。
8月的北京,既是历史的凝固点,也是现实的试金石。所有的外交动作、所有的历史叙述,最终都将在国际博弈的舞台上被重新解读。对于全球安全格局、地区秩序与历史记忆,这场外交博弈的最终走向,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