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民政部召开了一场备受广大老年朋友关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作为主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服务等重要民生事务的部门,民政部此次公布的一系列养老领域最新进展与数据,深刻回应了社会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期盼。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预示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迈出坚实步伐,为老年人勾勒出更具获得感的晚年生活图景。

第一、专业养老床位大幅增加,从“一床难求”到“从容选择”
长久以来,寻求专业机构养老,尤其是价格相对亲民的公办或普惠型养老机构,对许多普通退休老人而言并非易事,“一床难求”是普遍困境。这一局面正迎来显著改观。
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总数已突破40万个,提供的养老床位数量接近800万张。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增长。
这意味着什么呢?
它代表着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在考虑机构养老时,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和更大的主动权。
无需再为寻找一张合适的床位而焦头烂额、四处奔波。尤其对于那些依赖退休金生活、对费用敏感的老人,更多普惠型床位的开放,使得入住具备基础医疗保障、生活照料服务的专业机构,从“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机构内解决常见健康问题的便利性,也免去了频繁奔波医院的辛劳,让养老生活更加省心、安心。供给的增加,是缓解养老焦虑最直接的“定心丸”。

第二、居家适老化改造全面推进,“小改造”守护“大安全”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
居家养老,始终是绝大多数中国老年人的首选。它承载着熟悉的环境、自在的习惯和难以割舍的情感。然而,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如湿滑的地面、不便的卫浴、狭窄的门槛,常常成为居家养老的隐忧,尤其对于高龄、失能或独居老人。
民政部发布会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十四五”期间,全国已成功完成超过200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工作。
这项工程聚焦细微之处,却解决关键难题:在卫生间安装安全牢固的扶手,为起身、沐浴提供可靠支撑;对地面进行专业的防滑处理,有效降低跌倒风险;改造门槛、拓宽通道,方便轮椅顺畅通行;还可能包括加装紧急呼叫装置、改善室内照明等贴心设计。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改造”,对老年人居家安全和生活质量却是“大保障”。
它们极大地提升了居家环境的友好度和安全性,让老人即使独自在家也能多一分踏实,子女在外也多一分放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于经济困难、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等老年人,这项惠民政策还配套了补贴申请渠道,由民政部门负责审批,力求让政策阳光普照到最需要的群体。家,从此变得更安全、更温暖。

第三、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加速覆盖,“吃饭”不再“凑合”
“吃饭”问题,是老年人,特别是独居、高龄或行动不便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是子女最深的牵挂。自己做饭,精力不济;顿顿下馆子,既不经济也不一定合口味。
民政部发布会公布的第三项重要进展,直指这一民生关切——全国已建成运营的老年助餐服务机构设施,包括社区食堂、助餐点等,数量已超过8.6万个。
这项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便利性与适配性。这些助餐点通常深入社区,就近解决老人“最后一公里”的就餐难题。
更重要的是,它们绝非普通餐饮的简单复制。老年助餐服务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食材选择更讲究软烂易消化;烹饪方式注重少油、少盐、少糖、避免辛辣刺激;食谱设计力求营养均衡、口味清淡适口。许多助餐点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足不出户也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
对于胃口小、做饭动力不足的老人来说,社区助餐提供了比“自己随便对付一口”或“剩菜剩饭热几顿”更健康、更体面的选择。它解决的不仅是饱腹问题,更是生活品质问题。热腾腾的饭菜、熟悉的邻里氛围,让吃饭这件日常小事,也充满了社区的温情。

民政部此次新闻发布会传递的信息清晰而有力
我国正在从增加普惠型养老床位供给、筑牢居家养老安全防线、完善社区助餐服务体系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编织一张越来越密实的养老服务保障网。40万个服务机构设施、800万张床位、200万户居家改造、8.6万个助餐点,这些数字背后,是政策落地的铿锵足音,更是亿万老年人晚年生活获得感的切实提升。
这些进展绝非终点,而是构建更完善、更贴心养老服务体系的新起点。随着国家持续加大投入、优化政策,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会有更多惠及不同老年群体、覆盖更广需求的养老利好政策出台。

每一位辛劳半生的老人,都值得拥有一个安全、便利、有尊严、有温度的晚年。民政部带来的这些好消息,正是朝着这一美好愿景迈出的坚实一步,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期盼,一步步照进现实。晚年生活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