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兵战车,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闹矛盾

诗佳网

伞兵战车,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闹矛盾?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深有感触的,我的体制内工作经历中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个经历,我如何跳出这个机制圈子的。

记得很久以前,我到一个新单位,领导告诉我,一定要把单位当做自己的家来看待,我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但当时社会上一些潜规则也开始冒头了,维护单位的利益也会触动领导圈子的个人利益。所以,我尽管非常努力的维护支持领导的工作,不但没有给领导个人带来好处,还落了个是这个领导的亲信的名义。后来因权力和利益的斗争,我的直接领导被逼提前退休了。我被新领导列为了时刻防范的对象。

伞兵战车,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闹矛盾

他给我安排了即得罪人,风险较大的安全管理岗位,这种工作出事了担责,单位的成绩没份,由于我是前领导的亲信,所以后来的领导并不管我的工作,因为他不怕我出事,如果出事,他就会顺势起我这个钉子。虽然是坏事,但我把它变成了好事,既然领导不管我了,那我的自由度就大了,就有时间读书学习了,所以我在这段时间自学考试了两个大专文凭。但凭我多年经历和经验,单位上管安全的那点事,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保自己的平安一点问题没有。

体制上那些人,基本上是非常势利的,得势时就有人巴结你,失势时就会踩你。他们看我闲着没事,让我帮助他们完成他们的本职工作。我也从来不拒绝,从心里觉得,多干点活,多增加点技能,没坏处,逼得我把当时特别稀缺的电脑操作都练的特别熟练。我这个年龄竟然会熟练的五笔输入法,这可是专业打字员的水平,单位书记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干脆把单位仅有的一台电脑交给我专职保管了。

后来,上级看到单位上报资料特别正规,而且全部是打印出来的,电脑排版非常精美,上级也知道是我做的,我在单位上下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的激烈进行,我们单位也面临着改革,单位后来连开工资都非常困难了,上级改制,成立了集团公司,我以四十一岁的高龄被选提到集团公司技术部门。

我走了后原单位进低谷,我的那些同事们,又在我的领导之下了,他们重新又尊敬我也服从我的领导了。

我不知道我经历会不会给这位题主一点人生启示,但愿题主走出低谷,开辟自己的新天地。

中国产伞兵战车与俄罗斯及美国的伞兵战车那个好?

怎么说呢?珠海航展上我军亮相了第二代的伞兵战车,从炮塔的配置来看明显吸取了俄罗斯BMP4的经验,采用了100mm主炮+30mm并列机炮,另外应该还配置1台遥控机枪武器站用于对付靠近的步兵等等,应该说中俄两国最新伞兵战车殊途同归,性能应该差不多,甚至可能我国的新一代伞兵战车更强一点。

俄罗斯在车臣战争中,发现自己的装备的BMP-2、BMP-3伞兵战车的在火力上严重不足,不能给步兵作战提供有效的支援,因此在后续BMP-4升级中换上了全新炮塔,升级了火力。其配置1门2A70型100毫米线膛主炮,1门2A72型30毫米同轴机炮,还有1挺PKT车载7.62毫米机枪。火力上100mm主要配置9M117M型炮射导弹+高爆弹为主,炮射导弹最远射程达到4000千米,破甲能力达到550mm,使其具备对付坦克的能力,高爆弹则主要负责火力支援,30mm同轴机枪负责对付轻装甲+直升机,机枪对付突击过来的近程步兵,这样形成了有效的远、中、近程火力,弥补了车臣战争中伞兵战车火力不足的缺陷。

我国在发展伞兵战车方面,第一代ZBD-03空降兵战车,这目前还是我国空降兵的主力,由于发展较早,而且那时候我军空投主力还是运8,伊尔76数量明显不足,受到平台限制,ZBD-03的性能上相当捉急,战斗全重不到9吨,个头和防护上都有些明显不足,火力上配置红箭73C反坦克导弹、30mm机炮、还有1挺机枪,形成远、中、近火力层次,红箭73C的反坦克性能本来就落后,支援火力也明显不足,至于机动能力上达到了70公里/小时的速度,这方面与世界同级伞兵战车差不多。但整体来说ZBD-03伞兵战车是比较落后的,火力和防护上都明显不足,难以适应未来战场要求。

2018年珠海航展,我国第二代伞兵战车亮相,从图片上,外形明显借鉴了04步兵战车,两者布局非常想象,而且新炮塔就直接是04步战车炮塔搬了过来,可以说这款伞兵战车肯定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火力、防护、机动能力上都得到了加强,火力上参考了俄罗斯BMP-4,而且直接就是04步战车的炮塔搬了过来,包括100毫米滑膛炮、30毫米并列机关炮,前者既能发射高爆杀伤弹,又能发射炮射反坦克导弹,后者能够发射脱壳穿甲弹,可以灵活对付战场各种目标,作战能力显著增强。防护上二代步战车也明显加强,虽然并没有加强的参数,但从6对负重轮就可见一般,显然我国运20服役后,步战车在重量和尺寸的限制上得到了解放,不在像之前那么束手束脚了。

从以上我们可以知道,中俄新一代的伞兵战车在性能上非常接近,火力上的配置几乎就是一模一样,防护上应该中国的略强,应为我们的伞兵战车是6对轮,俄罗斯的BMP4只有5对,机动性上应该差不多。不过俄罗斯是经过实战后做出的改进,我们只是参考别人进行了火力上的加强,在一些细节上可能不如俄罗斯人做得好。

了解更多军事知识,请关注“狼烟火燎”!

橡树棍导弹的性能如何?

科技水平在同时代还不错,这种导弹主要还是炮射性能没过关,导致整体性能比较渣,相比于几乎同时代崛起的“陶氏”导弹,橡树棍实在是有点说不出来的冤。

MGM-51“橡树棍”(Shillelagh)是一种20世纪50年代美军开发的炮射导弹,主要为轻型坦克“谢里登”使用,也是美军最早列装的炮射导弹。

1958年,美军为开发新型的轻型坦克,搞了个“anti-armour weapon systems for the modern battlefield”计划,试图搞出一种新的依靠HEAT战斗的武器系统。

二战以后HEAT弹药逐渐成为反装甲的主流,这种武器穿深高、受发射条件限制小,大有让坦克装甲变纸糊的味道,因此许多大国都搞起了“导弹坦克”的概念,其中尤以苏、法、美最突出。

美军的“现代反装甲武器系统计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场的,在研发高机动轻型坦克的同时,开发出中短程导弹形式的反坦克武器。这项研究由福特公司和斯佩里公司共同完成。

1959年斯佩里和福特开发出XM13反坦克导弹,并在当年6月获得了系统开发合同,这款导弹当时就得到了“橡树棍”的名称。

“Shillelagh”这个名字从那时起就经常被人念错,被人念成了“屎里垃圾”,或者是“傻儿鸡”,而它的正确读法是“屎雷里”。

有人说,可能从一开始“橡树棍”就已经不对头了,它总有莫名其妙的毛病,哪怕是个名称。

XM113在1960年11月成功发射,然后开始被装到大炮上进行研发试射。这项工作很有挑战性,相比于苏联人同期给140工程坦克安装“龙”式导弹的做法,美国人的炮射导弹技术更具开创意义。

1963年XM113得到了军方编号,它获得了试验性生产和装备的机会,被重新命名为XMGM-51A“橡树棍”导弹。量产工作在1964年开始,还生产了用于训练的XMTM-51A弹。

至1966年5月,“橡树棍”前面代表实验型的“X”字样终于被去掉,MGM-51A得以成为美军正式的标准装备,被装备到“M551 Light Tank ”,也就是“谢里登”坦克上,这年也是该坦克获得量产的时候。

美军随后生产了1662辆“谢里登”,1970年11月2日所有的该型坦克全部停产。

“谢里登”的主炮是一门口径达到152mm的M81式火炮,身管不到3米,模样又粗又短,它具备双稳和液压弹簧反后座装置,专门配备了为发射“橡树棍”而设计的发射导轨。

除了发射“橡树棍”外,M81还可以打M409反坦克炮弹,这也是一种HEAT破甲弹,破甲深度达到500mm,只是它不能制导,射程也只有1500米左右。(根据驻西德的装甲师对M60A2的吐槽,它的实际射程才900米)

“橡树棍”导弹的射程远远超过M409,MGM-51A可以打到3000米之远,穿深同样也是500mm。3333333333但它也有个弱点,炮射导弹最小的射击距离是200米,东西太近它还不好打。

MGM-51A,重27kg,全弹长1140mm,最大飞行速度达200m/s,射程为200m~3000m,最大垂直破甲厚度500mm

一般一辆“谢里登”会携带8枚“橡树棍”和20枚M409 HEAT,前者主要用来远距离射击目标和反坦克,后者属于经济实惠的多功能用途。

“橡树棍”被大炮打出去后,通过固体燃料二次点火并推动其打到200m/s的速度,抛售需要通过十字准心持续对准目标,导弹的跟踪器会监测飞行轨迹的偏离情况,并根据红外线指令对导弹纠偏。

在有一些说法里,“橡树棍”的最小攻击距离并不止200米,“谢里登”坦克被认为需要在730米外才能良好的操控它们,否则“橡树棍”会因为红外系统的原因无法正常引导制导。

而且其红外导引系统还有视场狭窄的毛病,它偶尔会出现导弹飞出控制范围,导弹红外接收机停止工作,导致导弹无法制导的情况发生。

因为红外导引系统过于令人头痛,美军在1975年重新升级了“橡树棍”和谢里登坦克,改用激光驾束的方式操纵导弹,取消了不可靠的红外系统。但这批导弹直到1980年才小规模生产,因为“谢里登”已经失宠了。

美军也尝试着将M81坦克炮和“橡树棍”导弹送到M60上面去使用,制造出了极为特殊的M60A2坦克。但换了个平台的两用火炮依然表现一般,它过于复杂,操作难度非常高,保养也不易,实操中的精度也没有宣传的那么好,令人诟病的最小射程范围制导问题也同样突出。

“谢里登”倒是上过不少战场,比如越战、海湾战争,也赢得了一些名声,据说在越南口碑还不错,人们都喜欢这种援救及时,灵活机动的小坦克,它那152mm的坦克炮也很能镇邪。但问题是,没一个坦克兵喜欢“谢里登”,他们都觉得被这破玩意儿坑苦了。

后来有些人回过神来,原来不是“谢里登”的车不好,根子在那门152mm炮上,尤其是那个“橡树棍”,战果没见着多少,屁篓子是出个不停,而且还贵的要死。

你想想看,连M60这种当年的“扛把子”平台都能带沟里去,M81的配套火力得有多渣?

M409 HEAT的名声也没多好,这种炮弹的可燃药筒有高残留问题,糊着糊着就把炮管子给堵了,严重的时候坦克手不得不临阵掏炮管,否则装填都成问题。美军为拯救它,专门给做了个压缩吹气抽烟装置,让它们把渣滓吹出去,但问题是解决了,时代也过去了。

美军期间也尝试着给“谢里登”换别的炮,但这种车本来就小,M81火炮也有点专用开发装备的意思,所以“谢里登”无论换啥都不对劲,只能作罢。

当历史揭过新的一页后,这些50年代技术的东西就更不存在继续使用的价值了,人们给悍马车装个“标枪”反坦克导弹也能比橡树棍干得更好。

为什么国外的步兵战车都发展楔形炮塔?

确实存在这种原因,国内一些步兵战车采用了原型的炮塔,苏式风格很浓。

比如86式战车,典型的原型炮塔,像个倒扣的煎锅。但熟悉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来自苏联BMP战车的经典炮塔结构,在步兵战车发展史上占据了相当的地位。

后来我国的步兵战车炮塔也基本遵循了俄式的路线,大量的使用了俄罗斯的技术,比如有些人拿来做例子以证明不是“圆形炮塔”的04式步兵战车,它的炮塔是我国从俄罗斯KBP设计局购买许可证后生产的BMP-3步兵战车炮塔。

我国对炮塔的细节进行了更改,与原版BMP-3的炮塔当然有些不同,但仅仅只是前方外挂的区别而已,这款炮塔内里其实依然是个圆锅子壳子,只是光电系统和功能性组件换成了国货。

俄式战车炮塔在我国战车中应用的相当多,除了04外,还有97、09步战、VN系列等许多战车都使用了俄式许可证炮塔。我国连配套的2A70 100mm炮和2A72 30mm机关炮也一并引进了(也有说我军引进的是乌克兰版2A72 ‘ZTM-1’)。

根据这些100mm和30mm炮,我国开发出了自己的ZPT99通用炮塔,与俄式BMP炮塔比起来,一个是高脖子,一个是大棱角,前者是单人,后者是双人。

比如03式空降战车用的就是ZPT99,单人炮塔。

92轮战也是99通用炮塔的用户;步兵战车作为轻甲单位,并不承担主要的装甲对抗,因此相比之防弹性能,炮塔的功能性反倒更重要,购入一款千锤百炼炮塔的结构许可证,是快速提高步战性能的捷径,自己再徐徐消化、研发,搞出自己的东西,不失为一条多快好省之路。

我军历史上除了俄式炮塔外,也曾经引进过其它国家的炮塔,比如英国“武士”战车的炮塔就曾经被嫁接到85装甲车上,北方工业和维克斯公司共同完成了这款NVH-1步兵战车的设计。

还有92式步兵战车的顶部ZPT90 25mm 链炮,被人称为“中国版大毒蛇”,据说技术来源于自己的87式25mm高射炮,以及混来的奥托梅拉KBA 25mm炮和美帝原版“大毒蛇”的参考技术,这两种炮使用的是同样的25×137mm弹药,呃,说起来PG87似乎与瑞士厄立孔也脱不开干系……好吧我不挖了,与本帖无关,我头痛。

其实大可不必羡慕国外那些步兵战车炮塔,这东西无很吃外挂装饰,比如高德红外为反恐推出的QN506火力支援车,它使用了59的底盘,借助ZPT-99通用炮塔制造出了一个功能极为完备的自动炮塔,看上去是不是屌炸天?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尴尬的神操作?

张辽为什么更换“姓氏”?

张辽的祖先本来姓“聂”,但就是因为祖先的一番尴尬“神操作”,使得自己家族“不敢”再姓“聂”了,遂改姓“张”,以便于隐藏于普通老百姓中,默默无闻地苟活下去。

张辽:一马当先,破阵而入,何其勇也。

一、引言:张辽的祖先是“聂壹”。

大家都知道,张辽乃三国时期的曹魏名将。

公元215年,合肥之战中,张辽破阵而入,差一点活捉孙权,令江东军民胆寒,遂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典故:“张辽止啼”。

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张辽祖先并不姓“张”,而是姓“聂”。

《三国志》有明确的记载: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本“聂壹”之后,为了“避怨”而改变姓氏。

二、聂壹,乃西汉“马邑之谋”的发动者。

聂壹,西汉武帝刘彻时期人。

他是雁门马邑人,是当地的富商。

由于长期生活在西北边陲,与匈奴做生意。

所以,他对匈奴的习性较为熟悉,也十分愤怒于匈奴无休无止的侵扰。

他与当时的太行令王恢是朋友,便通过王恢向汉武帝说出了自己的计谋:

由于自己常年与匈奴做生意,获得了单于的信任。而且,现在我汉朝与匈奴和亲,单于也正信任我们,不会对我们有什么防范之心。所以,此时正可以以利诱之,使其深入马邑抢掠,然后埋伏大军,关门打狗,一举擒获单于,可收到“毕其功于一役”之效。

三、马邑的战略位置简介。

马邑,一个县城,在今天的朔州市西北方向。

它周边是山谷,遥控长城,接连大漠,是中原地区通往塞外草原的咽喉要道。

因此,中原与匈奴,贸易是经由此地,用兵也是经由此地。

匈奴劫掠中原,马邑是进攻的主攻目标。

中原防御匈奴,马邑是防守的前沿阵地。

马邑古城旧址:城垣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马邑之谋”的具体实施。

由于汉武帝以前,西汉一直采取和亲的政策,试图与匈奴交好,换取和平发展的空间。

但匈奴每次和亲之后,只能“消停”几年,随后便又背叛盟约,侵扰边境,劫掠民众。

因此,汉武帝不顾反对派的意见,力排众议,赞成了这一计谋,遂开始调兵遣将,布置“口袋阵”。

(一)“口袋阵”的具体布置。

汉武帝命令韩安国、公孙贺、李息三人率领30万大军,事先埋伏在马邑县城周边的山谷中,准备以逸待劳,伏击匈奴。

同时,为了把“口袋阵”扎紧,还命令王恢带领3万骑兵,屯兵代郡,待匈奴进入口袋阵中,伏兵四起,双方鏖战之时,王恢便趁机出兵,截断单于的退路,并顺手夺取或烧毁匈奴大军的粮草辎重。

(二)“引蛇出洞”的具体实施。

聂壹当仁不让,亲自出马,开始了他的一系列表演,要引诱单于上钩。

他先去拜见了单于,献上一份厚礼,并表示自己在马邑县城,受到了县令的欺压,咽不下这口气,想要报复。

自己在马邑有钱有势,手下家丁就有几百人,他准备把马邑县令给杀了,将马邑献给单于。

但是由于害怕汉军前来夺城,请求单于派大军前来马邑接应。

到时候,马邑的财物、妇女、牛马等等,都归单于所有。

单于一听,大喜过望,立即点兵10万,亲自带队,前来马邑。

这边,聂壹先行回到马邑,与县令一商量,将一个死囚砍杀,把他的人头当做县令的人头,挂在城门上,坐等单于前来“咬钩”。

聂壹亲自去下“诱饵”,引诱单于前来“咬钩”

四、“马邑之谋”的三个结果。

(一)单于识破计谋,迅速撤退,遂引发百年的“汉匈争战”。

单于率领大军,一路前行。

在距离马邑尚有100多里地的时候,单于“嗅出”周围的味道不对:

原来在这一带,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有牧人哼着小曲儿。

可是现在呢?

只有成群的牛羊在啃草,怎么见不到一个牧人的身影呢?

这咋感觉不对劲儿呢?

“事出反常必有妖”,单于立即命令大军停止前进。

向四周仔细观看了一番,看到远处一个山峰上有一个息烽,便派兵将其攻下来,并活捉了一个校尉,一顿恐吓加马鞭,这个校尉便“和盘托出”了“马邑之谋”的全部计划!

单于一听,周围竟然有几十万汉朝大军,虎视眈眈,顿时大惊失色,迅速调整队形,一溜烟地逃回了漠北。

单于的老命差一点让汉武帝给“算计掉了”,恨死了汉武帝,从此,他拒绝和亲,不断侵扰边境。汉武帝当然也毫不示弱,主动应战,遂开启了百年的“汉匈争战”序幕。

单于很机警,嗅出了周围环境的异样气息......

(二)王恢被逼自杀,以死谢罪。

王恢见到单于大军并未到达马邑,更未接战,便突然引兵后撤了。

他一时没有了主张。

如果按照原计划,自己率领3万大军立即去截击匈奴大军的话,弄不好要全军覆没。

纠结再三,他竟然按兵不动。

这边,在马邑埋伏的大军,接到报告说单于率军逃跑了,便迅速从山谷中出来,开始主动追击,但为时已晚,连个影子也没有看到。

这样,一场调动了几十万大军的“神操作”,竟然“颗粒无收、惨淡收场”,汉武帝很尴尬,感觉老脸没有地方搁了。

于是,汉武帝便把王恢当成了“替罪羊”,逼其自杀,以谢天下了。

汉武帝:不杀王恢,无以谢天下(潜台词:王恢,你不死,朕这老脸往哪里搁)!

王恢:陛下,臣知必有一死,但保全了三万将士,臣知足矣!

(三)聂壹,“左右不是人”,不得已,只得“改变姓氏”,隐藏民间,默默求活。

他首先是大大地得罪了单于,生意是没得做了,弄不好,连小命都没有了;

他也得罪了汉武帝,虽然是好心好意,想为国出把力,但竹篮打水一场空,弄得皇帝很没有面子,不好向天下人交待;

他也害死了自己的朋友王恢,本想让王恢立一大功,自己也跟着沾沾光,其结果呢?让朋友把命也给整丢了。

咋办 ?

隐姓埋名,索性把姓氏也改了吧!省的自己小命不保,省的后代遭人耻笑。

于是,聂壹把自己的姓氏,改为了“张”,这个姓,大众化,不显眼,便于隐藏。

从此,“聂壹”变成了“张壹”。

若干年后,他的后代,张辽,横空出世,成为了三国时期,曹魏的一代名将。

历史就是这名诡异!

聂壹:唉,玩砸了,我要“卷铺盖”走人喽!什么?我不叫“聂壹”,我叫“张壹”!

六福雅士评曰:聂壹的“神操作”,后果“很尴尬”,但精神“很可嘉”,后代“很英勇”。

“马邑之谋”虽然功败垂成,惹恼了匈奴,但也迫使汉朝结束了长期以来所奉行的以“和亲”换“和平”的被动的、屈辱的、不可持续的政策。

自此,拉开了汉匈长达百年的大规模战争。

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等汉朝名将,纷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深入漠北,驱赶匈奴,并最终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保障了北方边境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张辽的祖先聂壹,虽是“一介匹夫”,但“位卑不敢忘忧国”,他心怀国家,先献计谋,后诱单于,践行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担当。

再反观张辽,合肥之战,在东吴大军合围之前,他率领800骑兵敢死队,开门出城,披坚执锐;一马当先,破阵而入。呼啸冲锋,斩杀无数。直逼孙权大帐,吓得孙权跑到一个高高的坟头上躲避,才免遭杀身之祸。

后因东吴大军渐渐围拢过来,张辽方才突围而去,全身而退。

此战,张辽所展现的“视死如归”的勇气,“舍我其谁”的豪气,谁能说没有他的先祖“聂壹”先生的基因传承呢?

由此,聂壹在天之灵,可以欣慰,可以瞑目矣!

合肥之战,张辽率领800敢死队,冲入敌阵,东砍西杀,挫敌锐气,竟然还能全身而退,何其勇哉!何其壮哉!

关注我,六福雅士。咀嚼历史,启迪智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