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作者,作者为何安排张文远登场?
文远,是三国名将张辽的字。《水浒传》中点化了好几个《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人物,其中,张辽惨被写成插足者,勾搭阎婆惜,害得宋江拔刀杀惜,流落江湖,最终不得不落草为寇。
然而,细读文本,把前后故事联系起来,这个张文远又是宋江本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书中写道,宋江经王婆做媒,收了阎婆惜做外宅,养着她们母女。起初,宋江与阎婆惜打得火热,十分爱惜这个来自东京的歌伎。“没半月之间,打扮得阎婆惜满头珠翠,遍体绫罗”。
宋江不仅打扮婆惜,起初还夜夜与她歇卧。后来,就渐渐来得慢了,书中交代,原来宋江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宋江不看重女色,而那阎婆惜正是十八九岁妙龄,如何耐得住寂寞?
这一天,宋江“不合”把同僚张文远请到家中喝酒,这两人在酒席上就眉来眼去,勾搭上了。张文远,是宋江的同房押司,“那厮唤做小张三”。大概,张文远在家中排行第三,阎婆惜母女都叫他“三郎”。
八月十五这天,刘唐到郓城县下书。宋江送走刘唐后,就被阎婆连拉带拽弄到了家中。阎婆想靠牢宋三郎这颗大树养老,从中极力维持宋三郎与阎婆惜的关系,拉宋江到家后,十分兴奋地招呼楼上的女儿:“你的心爱的三郎在这里”。
阎婆惜以为是张三郎来了,飞跑下楼。到了堂前一看,来的却是宋三郎,阎婆惜踅身就走。阎婆再叫道:“我儿,你的三郎在这里,怎地倒走了去。”
阎婆惜喜欢的是张三郎,不是宋三郎。然而,这两个三郎却是一个人。
清风寨宋江“现原形”宋江杀了阎婆惜,阎婆惜死在了三郎手上。从此,宋三郎开始了亡命江湖之旅,先投奔柴大官人,再到徒弟孔明孔亮家,又前往清风寨投奔花荣。
去清风寨途中,宋江被清风山的强人抓去,差点丢了性命。多亏宋押司仗义疏财,“及时雨”之名远播江湖,这才捡回来条性命,被燕顺、王英、郑天寿留在了清风山。腊八节这天,矮脚虎王英抓了一个上坟烧纸的妇人,要以她做压寨夫人。
宋江出于好心,打听得这个妇人原来是花荣的上司,清风寨知寨刘高的老婆。宋江便劝说王英放了这个妇人,也算是给花荣留个面子,也为日后去见花荣留条后路。宋江这个好心却没换来好报,元宵节这天,宋江下山看鳌山灯,被刘高的老婆认了出来,刘知寨便将宋江当做清风山强人捉回了清风寨。
刘高升堂,亲自审问宋江,宋江抵死不承认自己是清风山打劫的强人,也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宋江告道:“小人自是郓城县客人张三,与花知寨是故友。来此间多日了,从不曾在清风山打劫。”
刘高无奈,只得将宋江“铁锁锁了,明日合个囚车,把郓城虎张三解上州里去”。看看,宋江岂不就是郓城张三吗?
即便是张文远是“小张三”,那也是张三郎。宋江在清风寨是“张三”,此时就变成了“张三郎”。也就是说,张文远、宋江是同一个人。
施耐庵这样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水浒好汉为何都喜欢冒充姓张的却说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为高俅的徇私报复,逃离汴梁,与母亲去投奔延安府。途中,母子两人在史家庄借宿。刚进史家庄,史太公问起他的来历,王进答道:“小人姓张,原是京师人。今来消折了本钱,无可营用,要去延安府投奔亲眷”。
鲁达在渭州城打死了郑屠,一路狂奔来到了雁门县。此时,渭州城的海捕文书已经到达,鲁达却在十字街挤进人群中,看捉拿自己的榜文。鲁达不知榜文上写的是什么,只顾听识字的人念。忽然,背后有人叫道:“张大哥,你如何在这里?”
来人正是鲁达在渭州城救下的金翠莲的父亲金二,金二情急之中,把鲁达叫做“张大哥”。
林冲雪夜上梁山,在朱贵酒店题写反诗。朱贵试探林冲,揪住他道:“你不是豹子头林冲?”林冲立即掩饰道:“我自姓张”。
黑旋风李逵下山探母,在沂岭杀了四只老虎。李逵杀虎后,被沂岭的猎户迎到了大户曹太公庄上。曹太公十分敬重杀虎英雄,便问李逵姓甚名谁。李逵虽然粗鲁,却知道不能暴露自己的来历,便对曹太公说:“我姓张,无名,只唤做张大胆。”
这么多好汉试图掩饰身份,为何不约而同地自称姓张呢?这与张文远有关系吗?
水浒传张文远释义张文远,其实就是张辽,施耐庵以“张文远”隐藏着张辽,这其中是什么样的寓意呢?咱们还得从姓张的说起。
张,音同“璋”,就是朱元璋的“璋”。“璋”在《水浒传》中是隐藏着的“龟”,也就是“圭”,“璋”是半圭。张,又是张宿,张宿的星主是张月鹿,其中之“月”就是大明王朝的符码。永乐皇帝还曾经“指鹿为麟”,以长颈鹿为国之祥瑞。
张宿取意朱雀,是朱雀的羽翼。朱雀居南方,火王之地,正是大明王朝的国运火德王运。朱元璋以三山填平燕雀湖建皇城,“张”在《水浒传》中隐喻的就是以朱元璋为头的大明王朝。
此处,以林冲为例,说是他为何冒充姓张的。林教头出场时,书中描写他是“豹头环眼,燕颌虎须”。这岂不就是燕人张翼德吗?张宿是朱雀张开的翅膀,林冲便是“张飞”。然而,施耐庵并没有把林冲写成张飞,而是以燕人张翼德、燕颌虎须之“燕”,暗示林冲是燕王,也就是大明王朝另一个朱雀之首。
张文远是张三郎,也说的是朱元璋。《明实录·太祖实录》中说:“(太祖)母太后陈氏,生四子,上其季也”。季,就是老三,张三其实是“璋三”。
《水浒传》中隐藏了朱家三个皇帝,朱元璋是家中真正的三郎,朱允炆是第三顺位继承人做皇帝的三郎,朱棣则是第三代皇帝,还是个三郎。这些三郎都与“璋”、“张”有关,都是“张三郎”。张,也是《水浒传》中大明王朝的一个重要符码。
施耐庵写张文远的原因,就是为了隐藏“辽”字。辽与北宋一样,被金国所灭,施耐庵预言,“璋”也将与辽国、北宋一样,亡于“金”。
梁山两打曾头市的故事中,就隐藏着辽国的灭亡。段景住盗取金国王子照夜玉狮子的地方是辽国境内的枪杆岭,金国王子都牧马辽国疆域了,辽国岂不就是被金国灭亡了吗?《水浒传》有好几个好汉“貌若番人”,说的也是辽国为金国所灭,暗藏了大明灭亡的预言。
随着阎婆惜的消失,郓城张文远也就完成了使命。但是,施耐庵所要隐藏的真相却远远没有结束。因此,就以宋江是“郓城虎张三”继续隐写大明王朝的历史。在后文故事中,宋江不仅暗喻了朱元璋,还客串过朱允炆、朱棣,果然是货真价实的“郓城虎张三”。
这就是《水浒传》中,作者安排张文远登场的用意所在。
四大名著的作者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一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西游记 吴承恩
孙悟空: 叛逆 追求自由 抱打不平 疾恶如仇
《三国演义》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诸葛亮:勤奋,博学,机敏,忠贞,稳重,深邃。
《红楼梦》 作者:(清)曹雪芹
林黛玉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多愁善感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罗贯中 ),
吴用的性格特点是: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武松一身虎胆,武艺高超,疾恶如仇,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
水浒传的作者版本及繁本简本的先后顺序都存在诸多争议?
据去相关资料显示在清代和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革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也是施耐庵。而且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查看全部11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还是罗贯中?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内容围绕在梁山泊称霸的强盗。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一说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另一说出自明末的《忠义水浒传》现在一般认为前一种说法比较可信。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加工定型。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中国明代长篇小说。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关于它的作者,明人记载不一。郎瑛《七修类稿》中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李贽《忠义水浒传叙》中提到作者时,说是“施、罗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记罗贯中作。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说是“武林施某所编”,“世传施号耐庵”。综上所说,明人大致有三种说法:施耐庵作、罗贯中作和施、罗合作。现在学术界大都认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吴梅《顾曲麈谈》记施耐庵即元末剧作家施惠,不甚可靠。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所载的《施耐庵墓志》和《施耐庵传》等。但这些材料相互矛盾处不少,且有明显不可信处,因此对于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意见颇不一致,多数研究者持怀疑态度,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大致有三种观点: 1,全书皆由罗贯中所著。 2,由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写。 3,整部小说完全由施耐庵一个人写。这种观点是大家最为熟知的。 第一种说法早於明朝已经有人提出。一些支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施耐庵是捏造出来的人,真实中并不存在。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之间亦有以下两种意见: 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前七十回为施耐庵作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 明代高儒《百川书志》中则说《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也就是说主要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进行了整理,编辑。这种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属于累积型群众创作,无疑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曾参考、借鉴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笔记和某些完整的小说、戏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创造性的劳动是不容抹杀的。
《水浒传》作者存在争议。到底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水浒》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所起。 二、全书是施耐庵一人所著。 三、此书是由施耐庵和罗贯中共同写的。
《水浒传》到底是施耐庵写的?还是施耐庵与罗贯中一起写的?
《水浒传》是施耐庵所作。 《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具有争议,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作者是施耐庵。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 《水浒传》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宋江、吴加亮(吴用)、晁盖等36人起义造反的故事,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扩展资料《水浒传》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 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巅峰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 同时,小说还对田虎、王庆、方腊等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作了一定的侧面描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
本文转载自百度账号为dem1617的朋友,在此表示感谢。
最著名的作品是哪部?
答:1、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2、那个朝代,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精通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
3、最著名的作品有《水浒传》《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秋江送别》 。
4、生平事迹:施耐庵原籍苏州(1296——1370)生于兴化,舟人之子,十三岁入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三十五岁中进士。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七十一岁或七十二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七十四岁。与罗贯中合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本苏州人,据《施氏家簿谱》等有关资料记载,施耐庵,名彦端,系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后裔,父操舟为业,他13岁入浒墅关私塾就读,19岁中秀才,娶季氏为妻,29岁中举人,35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因受不了达鲁花赤(官名)骄横专断,一年后愤而辞官归里,以授徒、著书自遣。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即兴化)好住家。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
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浒》,施耐庵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留世资料: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明初洪武年间,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耐庵公”。
还有很多关于施耐庵的故事。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水浒传作者为什么会有罗贯中?
答:因为罗贯中与施耐庵是师徒关系。
施耐庵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苏兴化人,明清小说四大家之一。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素材。为避免麻烦,施耐庵征求兴化好友顾逖的意见,在白驹修了房屋,从此隐居,专心于《江湖豪客传》的创作。《江湖豪客传》成书后,定为《水浒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