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所,天年指多少岁

诗佳网

洪范所,天年指多少岁?

天年指120岁。

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西德著名学者H. Franke在1971年提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事实上,120岁的天年期限与一般的长寿调查资料相符。

洪范所,天年指多少岁

洪范是什么?

要知道《洪范》在哪儿,先需翻一翻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以上所列五经中的那一部《尚书》,实质上是一部文集,汇集了大约二十八篇精粹文章。这些文章属于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从尧、舜开始,到夏、商、周三代的远古王朝的历史资料。其中有些篇章的真伪受到质疑,但是大体而言,仍可展示古人(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基本观念与实际作为。

其中,有一篇文章,篇名叫做《洪范》。

当然,也有人认为该文系春秋或战国后期儒者所作,但其内容是商周的无疑。

2、洪范说了什么

从《洪范》的篇目来看,“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洪范”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统治大法”。其历史背景是说,在周灭商之后的第二年,作为商朝遗老的箕子向新建王朝的周武王,陈述了“天地之大法”。行文采取的是对话形式,也就是说,文章记录了周武王与箕子谈论统治经验的总结性对话。

洪范的内容,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一)五行,(二)敬用五事,(三)农用八政,(四)协用五纪,(五)建用皇极,(六)用三德,(七)念用庶征,(八)向用五福,(九)威用六极。这些方法被后人总结为“洪范九畴”。

3、怎样评价洪范

《尚书·洪范》阐发了一种天授大法、天授君权的神权行政思想,这对形成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哲学理论,以及以王权和神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理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行政准则、行政方式和决策方式等方面,《洪范》也作出一系列阐述,因而受到周王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并加以奉行。所以,对后人影响很大,对后世的统治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邀撰稿人悬疑大师/文(原创)

五福寿的寓意什么?

五福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

“五福临门”最早出自《尚书·洪范》。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后来由于避讳等原因,“五福”也有了变化,如东汉桓谭在《新论·辨惑第十三》中就把“考终命”更改为“子孙众多”,后来的“五福”也就变成了“长寿、富贵、安乐、好德、子孙众多”了。

古时候的秋决制度是怎么回事?

所谓的秋决制度是指处决刑犯的时间集中在秋冬季节。这种时间规定主要取决于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另有宗教信仰、帝王喜好的因素。与秋决制度匹配的还有秋审制度,这是明清时期对死刑审判案件的一种补充。当年的戊戌六君子都是未等审判直接处死,而百日维新中,康梁之外最核心的人物徐致靖,在李鸿章、荣禄的营救下,通过秋审制度保住一命。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礼记·月令》

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决定了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天时为依据。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秋冬季节行刑的规则,秋冬意味着万物凋零,进入一个生死轮回的交替周期,即符合时令,又能够缩短犯人轮回转世的时间。

这种思想在汉朝时进一步发展,董仲舒以阴阳五行为理论依据,成为“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春秋》中穷天人之变的精神,和儒家《洪范》的五行思想,都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的,董仲舒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体系——“天人感应”。

董仲舒认为,五行构成了宇宙,五行的相生相胜又完全对应了宇宙万物的关系,所以自然界的变化就是五行主导的,五行对应着时节的变化,同样对应着自然规律。

如木代表萌芽出生,对应春天;火代表生长,土代表养生,都对应夏天;金代表收获,对应秋天,水代表隐藏,对应冬天。这就是天时与五行对应的规律。

而天时与人事也是对应的,或者说五行也对应了人事。所以木为春生,适合农事,作为君主要劝课农桑;火为夏长,适合选贤任能,作为君主,要广开仕途之路和赏赐有功之人;土为养成,适合繁衍,君主要循宫室之制谨夫妇之别,延续继承人的血脉;金为秋收,适合收拢有罪之人,伐无道以安天下;水为冬藏,适合祭祀。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春秋繁露·治乱五行》

董仲舒的思想就是让人们遵守自然规律,在某种程度上讲,君主就代表着规律,所以遵守规律的重要基础就是绝对支持君主。只要按照这种规律行事,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反之,灾异的产生就是因为破坏了建立在五行之上的宇宙关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治乱五行》一章中,专门论述了灾异产生的原因是破坏了合理的五行关系。

董仲舒的思想最终要归结到君权神授上,所以提出的所有逻辑,都是为帝王服务的,这也就赢得了儒家唯我独尊的地位。君主既然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那么就会按照其逻辑规律施政。

所谓的秋决制度就是在“天人感应”思想下,由统治者默认的,符合五行推演规律的制度。往往有人将斩立决和秋决制度对立起来,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斩立决也是于汉代形成的处罚手段,但并非是立即处决的字面意思,它与绞立决差不多,都是在判刑当年的秋分过后再执行。与这个手段相对应的是“斩监候”,斩监候的意思就是待来年重新核对案件,进行终审定罪后,再进行秋决,所以有一年的缓冲时间。二者的差别就是案件是否能定论,证据确凿则当年处斩,称为斩立决;证据不足,则斩监候,待取证审理完成后,或宣布无罪,或定罪秋决。

所以秋决并不是制度,而是针对所有处决案件的时间规定,只有斩立决、斩监候才是律法中的量刑制度,二者的处决时间大都在秋天霜降之后、冬至以前,这就叫做秋决。而对于谋反大逆的罪名,则要“决不待时”,所以谋逆没有判为斩立决的,都会判处更高级别的刑罚,而且立即生效,无需等待秋天。

唐宋时期还尊崇道教的十直斋日,这属于道教的戒律。道教规定的斋戒是为了净化心灵、教化世人,以仪式的形式请求天神护佑,这样会有求必应,心神感应。这种思想之所以被唐宋重视,是因为唐宋的开国、兴国之君都信奉道教,其中唐朝太宗、宋朝太祖尤甚。

“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其所犯虽不待时,若于断屠月及禁杀日而决者,各杖六十。待日而违者,加二等”。——《宋刑统·断狱律》

所以唐宋除了规定秋决,还要求每月的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不得处决犯人,这就是大宋律法里说的“禁杀日”。除此之外还包括:

八节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三元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四始斋日:正月初一、四月初一、七月初一、十月初一;

三会斋日:正月初七、七月初七、十月初五。

佛教也有斋戒日,统治者信仰佛教的也会颁布相应的法律,在不可杀生的斋戒日里,往往是不处决犯人的。

而在行刑的时间上,常有午时三刻之说,这主要是古人认为这是太阳位置最正的时候,即位于天空正中央。与地上的人对应后,照出的人影最短,所以称为阳气最旺的时间。因为古人认处决是“阴事”,所以要以阳气镇之。

在司法程序上,秋决成为一个惯例,与此配套的判决复核制度也到明清形成体系。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要求各省的督抚将所辖省份内的处斩、斩监候案件,会通布政使、按察史进行复审,提出四种处理意见: 一为情实,即罪情属实,奏请执行死刑;二为缓决,即案情虽然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放、充军等;三为可矜,即案情属实,但有情可原,可减为流放;四为可疑,即案情尚未完全明了的,需驳回原省再审;五为留养承祀,即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被处罚者为独生子,其家里还有老父亲、老母亲要照顾,则可奏请皇帝申请留养。

由此可见,清朝表现出慎杀态度,不管案件有无争议,都要进行秋审,然后再决定是否来年执行秋决。这与汉朝以后的斩立决、斩监候不同,做到了所有囚犯一视同仁,均以缓刑的方式对待。一般来说,四月之后的判死案件,都要进入秋审环节,所以说戊戌六君子的处理是绕过了司法程序。

当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后,第一个要杀的就是徐致靖。慈禧认为他是“祸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都是他保举的,举人不明在先,祸乱在后。而且在维新骨干里,徐致靖官拜从二品礼部侍郎,官职最高,上的折子最多,因此成为慈禧眼中的“罪魁祸首”。但因其父亲与李鸿章关系不一般,李鸿章就委托荣禄向慈禧求情,为徐致靖争取到司法程序的机会,被判处斩监候,后来八国联军入京,打算释放所有囚犯,徐致靖不敢擅自出狱,在向刑部尚书贵恒代奏请命后,慈禧在西安发来了赦旨,这才活着走出监狱。

综上,秋决的形成在古代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不管是“天人感应”,还是宗教斋戒日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律法也要从维稳考虑,尤其是处决一事关乎人命,社会影响较大。故而决定了统治者的慎杀态度,秋决如此,秋审也是如此。

五行在文学中的体现?

《汉书•艺文志》里特意为五行类著作留有一席之地,记载了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五行类著作,而且还特设《五行志》,以《尚书•洪范》有关五行的论述为纲,依照五行与五事顺序,记载了西汉之前与五行相关的许多灾异事变,为人们认识和了解西汉之前的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何为“五行”?五行并非简单的概念,不同人对五行的解读:

1、指五种行为原则——“仁义礼智信”,如荀子所持。

2、指五种物性——“金木水火土”,如《尚书·洪范》及太极图说所持。

3、指人类生活中的五种必须的物质,如《国语》、《左传》所持。

4、指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可以此划分世间万物,如《吕氏春秋》所持。

5、指凭借阴阳二气流动而存在的五种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黄帝内经》所持。

6、指自然的五种象征意义,包括兴发、变化、孕育、伏藏等,如萧吉所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