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发生4.3级地震,南充在四川的地位是什么?
南充旅游简介南充是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从公元前202年汉朝设安汉县伊始,南充已建城2202年,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长江最大支流嘉陵江的中游。自春秋战国以来,皆为都、州、府、路、道署的治所。南充人陈寿,以其所著的《三国志》,使故土成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罗瑞卿大将,民主革命家张澜,亦出生、成长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南充曾是川北行署(省级行政区)所在地,现是川东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经济、文化中心,四川八大中心城市之一,享有"川北心脏"之称。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北纬30°35′——31°51′、东径105°27′——106°58′之间。南北跨度165公里,东西跨度143公里。东邻达川市,南连广安市,西与遂宁市、绵阳市接壤,北与广元市、巴中市毗邻。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辖顺庆、高坪、嘉陵三区和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五县,代管省辖阆中市。南充市人民政府驻顺庆区。2003年,全市辖有180个镇、302个乡。市区建城区面积42.3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居住人口5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万人,暂住人口8万人,农业人口3.9万人)。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时,总人口为698.76万人,2002年末总人口为714.45万人(按户籍统计),其中非农业人口120万人左右。全市人口在区域分布上差异较大,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貌条件关系密切。城镇、交通干线、沿江河两岸、平坝地区人口密度较大,高丘、低山地区人口相对较稀。人口密度最大的是顺庆区,每平方公里为1085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阆中市,每平方公里为452人。总人口态势是人口分布由北向南密度逐步增大。南充市共有4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8%,少数民族4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0.12%。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依族、撤拉族、毛南族、仡族、锡伯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俄罗斯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其中回族居多,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6.05%。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顺庆区、阆中市。阆中博树回族自治乡是南充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
1952年川北行署1977年的南充五星花园1988年的南充北湖公园1981年的嘉陵江大桥
1951年川北第一医院
1974年南充中渡口嘉陵江轮渡1975年嘉陵江上的船队1975年嘉陵江上的纤夫时光的分隔线
70载匆匆过去旧貌换新颜南充五星花园丝绸女神南充城市全景
南充“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
四川省辖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长江最大支流嘉陵江的中游。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四川内陆的交通、通讯枢纽,川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国家三峡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辖顺庆、高坪、嘉陵3区,西充县、南部县、蓬安县、营山县、仪陇县5县,代管阆中市。全市有478个乡镇,5,745个村,12,494km2,聚居着41个民族,709万人口。在四川省9个大城市中,地处川东北的城市只有南充。具有2200 多年历史的南充,现城区面积39km2,城区市民53万人。南充建成大城市后将有6大功能区——中心商务区:从市中心区到西河,北至达成铁路,南至大西街,向东跨越嘉陵江到高坪区的松林大道;行政文化教育区:范围包括白土坝、燕儿窝等,是南充的行政、文化、体育中心;高科技产业区:位于达成铁路以北,包括周家坝、潆华路沿线;工业区:成南高速公路以南,包括高坪区都京坝等;物流园区:在现小龙和龙门一带;旅游度假区:黄莲湾、西山一线。目前,南充冲刺大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未来3年内,南充将投资60亿元,启动88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50-3月起先后为川北行政公署、南充专区治地1980年改为南充地区。1993-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区设地级南充市。旅游南充市拥有全国和省、县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个,旅游景点40余处,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市、蓬安县新石器人类遗址、仪陇县朱德故里纪念馆等众多景点。朱德旧居位于仪陇县马鞍镇,距县城30km余。旧居坐南向北,面积200m2余,为清嘉庆末年修建的三合院农舍,正面有堂屋、厨房,均为原始土筑墙壁。东厢为蚕房、煮酒房和客房,均为穿斗士结构。室内陈列有朱德少年读书时用过的条桌、桐油灯盏、装书的背篮、算盘、砚台等历史遗物。宋代白塔,又名“无量宝塔”,位于高坪区城西鹤鸣山上。据《新修南充县志》记载:“白塔晨钟,在鹤鸣山,其塔为宋太祖时建。”“为南充城八景之一”。纵观湖面,如蛟龙奔腾,龙首北望,龙身横卧,东西南三方摆尾,逶迤飘洒。平视,波光潋滟,碧水澄澈,苍山倒影,漾起一片霞天神韵;举目四顾,莽莽苍苍,翠绿闭山,层林尽染,春天出一曲苍茫豪迈。这静动兼备,水天一色的景致,构成了“千里茶盘湖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的醉人画面。雷康·张澜塑像·北湖公园·南充市 (图片原尺寸:2560x1920 2.1MB jpg)人物南充自古多豪杰。[汉代]将领纪信,蜀将张飞、王平、宋代将张宪都是历史上的名将,天文学家落下闳、[三国]硕儒谯周、《三国志》作者陈寿,使故土成为世界[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唐代尹氏兄弟状元(尹枢、尹极),宋代陈氏兄弟状元、宰相(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兄弟,右丞相游似,明代的“嘉靖八才子”之一的任瀚、陈以勤、陈之陛父子宰相。在近现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国家副主席张澜,佛教学者王恩洋,中国丝绸工业奠基人盛克勤,土壤学家刘伊农,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民族学家,官员任白戈,藏学家任乃强,史学家孙怡荪,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书画家杨良,花生专家崔富华等,诈骗犯靳树增。温馨提示:更多人物请见其出生地的区县页面,或点击『人物』栏目。特产 冬菜。资源油汽开采、石油机械、原油加工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全市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天然气6,440万m3。在全省率先实现通讯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缆化;在全省第二个建成C3本地网,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0万门。全市有包括农业、农机、林业、水利、环保、蚕桑、丝绸在内的科研机构19个,科技人员7万多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有西南石油学院、四川师范学院、川北医学院、南充教育学院等6所部省市属大学,有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点3个、硕士点24个;有中等专业学校22所,省级重点中学5所,基本普及初等教育,文化、体育设施日趋完备。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全市建成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16 个,医疗技术人员21,278人。95%的村建有卫生站。市内有三级丙等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南充中心医院等1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门诊科目齐全的医疗单位。一些医疗技术达到全省、全国水平。全市有卫星地面站559座,有乡广播站404个,有线电视用户13万户。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80%以上。全市已形成多层次、多行业的地方工业体系。丝绸、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医药、皮革、服装、石油、电力等工业部门已形成规模。199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75亿元。
南充城市全景
南充川东北金融中心
江东大道
王府井百货
五星花园商圈
高坪白塔开汉楼川北道署
顺庆府衙
川北行署
仪陇朱德故居纪念馆
川北剪纸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剧照《嘉水绸韵》剧照
70年造就了一个令世人惊艳的南充南充城市夜景南充城市夜景
南充城市夜景
5月12日凌晨四川泸定连发4次地震?
四川泸定位于鲜水河断裂带,是川滇块体与巴颜喀拉块体交界,大致程西北东南走向。
断裂带是指地壳中两个板块相对于彼此有明显移动的地区。在断裂带处,地壳受到弯曲和挤压,从而导致应力积聚。当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板块就会突然移动,产生地震。因此,断裂带是构造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
四川为什么地质灾害很严重?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大美四川为什么地质灾害那么多呢?
哼哼,一定是嫉妒我四川的美!
四川省是中国地质灾害最多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区规模大、成灾速度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等特点。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谓“一应俱全”。
控制因素四川省多为山区,发育有武都-马边(龙门山地震带)、康定-甘孜及安宁河谷地震带,地震带面积约为全省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同时,四川省处于长江上游,在某些极端气候条件下,暖湿气流的强弱变化对其地质灾害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总而言之,地震活动和干湿极端气候控制着四川省地质灾害的形成。
双重攻击四川省近年来气候较为干旱,如果地震再加上前期干旱则更易引发泥石流等灾害。原因在于地震与干旱会产生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震裂土体,其密度普遍较小,在降雨作用下土体强度迅速降低,从而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应对措施面对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人身和财产损失,该采取什么措施可以避免呢?
① 加强地质灾害评估预测与防治研究;
② 加强气象预测、预报与监测,提早预测降雨的深入程度;
③ 完善雨水情况信息实时共享机制,促进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效率的提升;
④ 在已经开展的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地进行地质灾害科普教育。
随着地质灾害预测及防治体系的逐步完善,相信在未来,在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我们四川人民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四川,雄起!
你的先辈是从哪里迁入四川的?
四川隆昌普润镇人,宋姓。小时候听祖辈他们说话不是说现在这种四川话,而是说湖广话,音调比较特别,也不像粤语,我小时候还会说一点,现在不会了,能听懂。称呼上,爷爷叫阿公,奶奶叫阿zhe,爸爸叫阿ya,妈妈叫阿娘,哥哥叫哥佬官,弟弟叫胎wa er(连音),姐姐叫阿jia,儿子叫来lai(四声)子等等。问阿公具体从哪一辈哪个朝代由哪儿迁来,已说不清了。
大体了解,应该是广东靠福建一带迁入川的,应该算是客家人。家中流传下来一本家谱,但前面很多内容看得一知半解,不是很明白。我把家谱前面的内容传上来大家看看,有没有友友能给予明白的解读。
青川人属于哪一个民族?
青川人属于回族, 广元市回族人口分布最集中,有2个回族乡(即蒿溪、大院),8个民族村。
全县有回族人口近8000人。青川回族的婚俗在广元极具代表性。境内姓氏以李、赵、王、马居多,共有姓氏330个之多。青川原为汉、氐、羌、回族杂居区,其衣着多留古制和氐、羌痕迹。清朝时,回族,戴无顶、无檐、无饰、自制白布帽,女多穿红色裤。汉族传统服饰、无服式色彩之异,只因贫穷而有别。男管满头长发,女缠足,贫富皆然。富贵戴帽,包黑色丝织皱帕;贫者,盘发辫于头或包黑、白布帕,或以幅布而包;老年戴风帽或羊毛毡窝帽。身穿兰、青、粉色,高领或无领的右衽长衫,秋、冬棉夹同式,夏穿对六襟或右衽汗褂,外套对门襟或右衽带领背心,马襟式或似马褂而窄小的滚身子,腰多系带。下穿各色大裆、大脚有腰边的剪刀型裤。脚裹包脚布,穿长、短统布制袜,高底、深瓮方头鞋,夏天多穿草鞋,腿缠布条叫“裹腿、绑腿”。民国时,间有人穿中山服、西装、大衣、皮鞋、戴博士帽的,新式旧样并行。解放后,对门襟短服、中山服、列宁服、军便服、青年服、学生服,各色各样的衬衫,纱织汗衫、线织衣、胶鞋、皮鞋、凉鞋、布鞋广为穿用。改革开放至今,人们着装多样,更突出新潮化、个性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