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片头曲,甄嬛传词曲作者?
1,《菩萨蛮》《菩萨蛮》是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插曲,由姚贝娜(已故)演唱,歌词选自唐代词人温庭筠的代表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内地音乐人刘欢亦有翻唱。
2,《凤凰于飞》
《凤凰于飞》是由刘欢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曲,是电视剧《甄嬛传》的片尾曲,收录于2012年4月30日发行的专辑《甄嬛传 电视原声带》中。
3,采莲
采莲是由姚贝娜演唱的《甄嬛传》电视剧插曲,由南华帝子填词,刘欢谱曲。
4,《金缕衣》
《金缕衣》是壮丽作词,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的一首歌曲,76集大型清宫剧《后宫·甄嬛传》插曲。
5,《惊鸿舞》
《惊鸿舞》是由刘欢作曲,曹植 (魏)作词,姚贝娜演唱的一首歌曲。是《后宫·甄嬛传》的插曲。
6,《红颜劫》
《红颜劫》是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片头曲,由姚贝娜演唱,刘欢作曲,崔恕填词。这首歌曲收录在2012年发行的《甄嬛传原声大碟》以及姚贝娜2013年发行的专辑《姚贝娜影视音乐精选辑》中。
琅琊榜和甄嬛传哪部片更好看?
要说近几年最受瞩目的国产古装电视剧,肯定非11年底的《甄嬛传》和14年初的《琅琊榜》莫属,一开始宣传琅琊榜的时候就有人称之为男版甄嬛传,甄和琅也确实分别走了女性向和男性向的两端,于是在既有共性又有异性的情况下,两部剧开始被各自的粉丝拿来各种比,而且几乎都是褒此贬彼,各走极端,我的大学生涯的始末刚好被甄和琅占据,所以很想说一说我对这两部剧的想法:
之所以跑到甄的页面来写这个,是因为我从心底更倾向于《甄嬛传》,也确实感觉《甄嬛传》在很多方面是胜过《琅琊榜》的(当然两部都是神坛上的作品),所以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非喜勿喷非喜勿喷):
1 台词:甄嬛传的台词自成一派,风格明显,不但语言凝练、用词雅致,而且始终是贴着人物性格来写的,很多人都说甄嬛传里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就是对其最高的评价,而且甄的台词大多数有弦外之音、暗藏伏笔,台词有很强的可挖掘性,这也是甄嬛传重播率高、而且重播时收视率也高的原因之一;而琅琊榜的台词相比起来就稍显单薄、无甚深度,虽然也极具古风古韵、朗朗上口,并且对复杂的剧情有很强的解释能力,但终究有些台词稍显调侃,比如梅长苏问蒙挚怎么找的宅子,蒙说:“我跳起来找的”,还说“这样你就可以和靖王私会”,就添加了不符合人物气质的搞笑元素。
2 礼仪:两部剧都在礼仪方面非常讲究到位,没有瑕疵,所以这里就要稍微看得深一些,探讨一下礼仪对剧的核心观念的作用:古代礼仪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维护专制封建,时刻强调等级思想。甄嬛传的核心思想就是表现封建统治对人身心的迫害,同时甄嬛地位的步步提升也是故事发展的一个线索,而不同的地位所对应的与周围人的交互礼仪也不同,这里的礼仪显然起到了追随并巩固故事走向的作用,做到真正走到了故事情节中。我个人很喜欢甄嬛家人对甄嬛的几个礼仪,包括甄嬛入选后全家在甄府门口给甄嬛下跪、甄嬛的母亲作为诰命夫人去宫里看甄嬛时体面的大礼、以及甄父甄母被贬后回京给熹贵妃伏地磕头的大礼都很好地契合了剧的整体思想。而琅琊榜的礼仪则在一定程度上更突出影视作品的观赏性(礼节的动作确实好看),也让人感觉人物关系处理得当,作品本身严谨规矩,当然也仅此而已。
3 节奏:甄嬛传的节奏把握是该剧非常大的一个亮点,而这偏偏是琅琊榜的一个弱项。76集的甄嬛传整体分为甄嬛前期和甄嬛后期,并且有一个全剧的高潮(滴血验亲),前期有前期的总高潮(华妃之死),后期有后期的总高潮(果亲王之死),几乎都处在每一部分中间偏后的部分,符合黄金比例,再加上妆容服装的节奏性变化,使观众随便看到一幕就知道大概是哪个时期,另外,甄嬛的发展路径一步一个台阶,主要敌人分为华妃、皇后、皇上三个互无相关性的等级代表,每个等级又有各自的羽翼,思路清晰,能让观众对剧情有一定掌控力,从而主动地跟下去。就我个人来看,琅琊榜的节奏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不明确,其实琅琊榜也是梅长苏首先面对誉王和太子两个角色,然后分别与其羽翼斗争逐一排除,不如甄的一点是,琅的对手缺乏明显的等级性,实际上把夏江和谢玉的境遇调换一下剧情仍旧可以封闭起来,没有明显的剧情递进是很多观众看到谢玉倒台松了一口气而后感觉追剧动力匮乏的主要原因。
4 服装:两部剧的服装都是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适当美化,且都做到服装造型严格贴近人物性格和地位,材质和美感都非常到位。由于琅琊榜始终架空,所以服装只要符合大时代的特征再由设计师适当提升一下就显得很好,而同样的手法放在甄嬛传中就不是很尽如人意,比如甄的服装有电脑印花且出现了清末才有的大拉翅旗头就让很多人不适应,不过由于是女人戏,适当华美一些更显皇家贵气也更吸引眼球。
5 色调:甄嬛传色调偏暖色,更通亮传统,而琅琊榜偏冷色,显得清冽新颖。
6 配乐:我个人十分喜欢甄的配乐,里面很多歌词直接选择了古诗词,曲子则为中国传统乐器演奏,显得古韵十足,非常烘托整部剧的古典气质,且乐曲与剧情的配合度很高,如眉庄死后甄嬛的哭戏之所以感人,与清幽伤感的背景音乐也是有关系的。琅琊榜的配乐多为交响乐,听起来更大气也更现代(当然也很好听,尤其是片头曲和11集靖王向静妃坦白夺娣是的bgm),但总的来说算不上作品的亮点。
7 文化底蕴:这一点甄嬛传可以说完胜琅琊榜。甄嬛传中对典籍和古代历史的丰富展现简直让人感动,这是近几年古装剧鲜有的品质,对此表示高度赞扬。甄嬛作为女主人公是个阅读量很大的才女,而且其他角色的文化底蕴也毫不逊色。我非常喜欢的几个点有:一,甄嬛与果郡王在船上的对话,这里实际上是一段为了递进男女感情的文戏,是一种不能没有又容易冗长的剧情,但甄嬛关于西施范蠡的一番解读及提及了莲花的佛性,无论是作者本人的感悟还是借鉴,放在电视剧里不仅大大提升了女主人公的思想深度,也让果郡王对甄嬛的感情深入找到了一个好的理由。
二,甄嬛与皇上共写“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个小剧情设置得很精彩,圣心不可揣测是宫里的规矩,但女主人公非要揣测圣心还要让观众看到、让皇上认同,这一情节的表现不失为经典;除此之外在很多地方人物引经据典抒发胸意都让剧本身显得很厚重,另,果亲王死去甄嬛翻看果亲王家书时有人截下了图,上面的文字都是仿照古文的写法写的,绝对不像一般电视剧用软笔书法写一堆大白话给个镜头糊弄观众,而琅琊榜里却连朝堂辩论的剧情都只是以MV的形式意思过去了,本来这一段如果有双方实打实的干货,不仅提升整部剧的文化底气,也能巧妙地表现当时的人文环境,对于一部架空剧益处极大,结果却让等着看思想博弈的人狠狠地失望了。当然,还是要点名批评一下甄嬛传将“朔风如解意”错写成了“逆风如解意”。
8 情节:琅琊榜的剧情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环环相扣,比起甄嬛传单一的宫斗上位要显得成熟得多,几乎不输给一般的美剧。赤焰军翻案是整个剧最大的线索,作者可以让所有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都与之契合,使故事高度收敛,又同靖王的步步高升相耦合,严丝合缝,即巧又妙。再举个例子:誉王那么聪明又是皇后养子,为什么太子让一个庸懦无能的人抢了去,一开始看的时候以为是作者为了平衡权能,让剧情走向不发生失重,后来发现滑族后人的身份才是誉王没能成为太子并且永远不可能荣登大宝的原因,也最终促使誉王逼宫,合情合理;私炮坊事件也是整部剧的一个亮点,即强力打压了太子,又为誉王的失败埋下伏笔,一箭双雕,唯一不足的是,梅长苏料事如神,那他到底猜没猜到誉王会扩大私炮房事件从而涂炭生灵?实际上两种答案都是剧的一个不足,如果没猜到,等于背离和梅长苏足智多谋的人物设定,如果猜到了,那更严重,相当于梅长苏不顾百姓生命而任其发展只为扳倒太子和誉王,这就完全摧毁了整个剧的正义思想。
9 人物:终于到了最重要的一点,两部剧的高下立判由这一点展现。
甄嬛传和琅琊榜都是脱胎于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最重要的是就是人物,从古至今,人物塑造是决定文学作品价值的根本,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看出甄嬛传确实高于琅琊榜,这也是我倾向于甄嬛传的主要原因。
甄嬛传中塑造了很多非常成功的角色,我个人认为安陵容和浣碧的塑造非常亮,因为这两个角色在整部剧中随着情节的发展一直在发生不可预知的嬗变,并且这两个角色的现实意义更突出,都是出身不好但又不甘现状、在权力和地位的纷争中难以把握立场从而使身心受到严重腐蚀的形象;曹贵人作为一个双面人物,一方面是爱女心切的母亲,另一方面又是作恶多端的谋士,是一个十分饱满真实的形象。她与主人公甄嬛之间的关系也最复杂,甄嬛在全剧中只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结盟过,这个人就是曹贵人,这不仅显示了曹贵人人性的复杂和立体,也反过来对甄嬛的形象有一定解释——那么就来说一说高情商代表甄嬛和高智商代表梅长苏的差别:甄嬛的情商之高可以说有理有据,举个例子,眉庄获罪,甄嬛与安陵容同时遇冷,而两个人的做法却截然相反,安陵容整日抱怨自伤、毫无自救之力,而甄嬛不仅积极应对,而且借势用一盆花除了当时的内务府总管(华妃党)。
可以说是剧情严格贴着人物性格走;梅长苏的高智商则显得生硬刻板,他一开上帝视角就能把时间、空间、人心之变完全看透,从而应对自如,但实际上是剧情绑架了人物性格。其实人设将梅长苏定位为诸葛孔明一般的神人本身就是在冒险,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私炮坊一案的时候,矛盾冲突不但不符合人物塑造,反而驳斥了既定的人物形象;甄嬛聪明,是因为她的对手聪明在先,而她战胜对手在后,所以推导出她很聪明,但琅琊榜为了凸显梅长苏的聪明一度矮化了周围所有人,以梅长苏聪明在先,而他战胜对手在后,是用结论印证结论,人物塑造上就显得十分不合理,至于很多观众说梅长苏准备了十年自然面面俱到,第一,变化永远高于计划,这是戏剧产生矛盾冲突的内因,琅琊榜摒除这种内因,其矛盾冲突就毫无意义,第二,十年内建立一个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江湖组织还要安排自己的每一步计划本身就是理想化的,反而见招拆招反应灵敏可以更显一个人的智慧所在。
再说说琅琊榜里的配角,全都是剧情需要有这样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而不是有了这样一个人,才有了这样的剧情。最失败的莫过于蒙挚,尽管这个角色十分讨喜,但实际上只是把人们喜欢的一些属性:强悍、可爱、忠诚、帅气、潇洒、呆萌强加在同一个人身上,创造出了一个十分二次元的形象,人物塑造难见深度。除此之外,梅长苏身边的其他人(童路、甄平、飞流)也并不饱满,角色本身被禁锢在情节中变成了另一个角色的附属品,显得扁平而单薄,导致后期童路被般若用美人计利用感觉像飞来之笔,略显突兀。反观甄嬛身边的四个随从(流珠、浣碧、瑾汐、小允子),各有各的性格,浣碧后期身份的转变也早早有所表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瑾汐则更是推动了甄嬛的变化从而推动了复仇情节的经典角色,可以说,无瑾汐就无甄嬛,这两个高度耦合的角色一个始终如一,一个缓慢变化,却又在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产生了非常好的戏剧效应。
人物刻画方面,甄嬛传还有一个高于琅琊榜的地方:甄嬛传中的人物根据故事的发展始终在改变(甄嬛、浣碧、安陵容、眉庄、皇上、宁贵人、祺贵人),整体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琅琊榜中的人可以说第一集是什么样,最后一集还是什么样。如果说某一个阶段所有的人的性格表现属于横向属性,那么每一个人物缓慢的变化就是纵向属性,甄嬛传的人物在横向和纵向方面都有细致地刻画,使整部剧变得鲜活而饱满,充满现实意味,这也是甄嬛传能给人思索和反省的原因,而琅琊榜则只是单纯的“好看”,当人们见识了梅长苏妖魔化的智慧、靖王的平步青云、复杂人物关系的徐徐展开之后,就不能再从这部电视剧中得到更多的指教了。
10 立意:这几乎是甄嬛传与琅琊榜差别的关键点。很多人抨击甄嬛传不过就是宫斗,女人之间为了男人勾心斗角毫无大气可言,而琅琊榜却是宣扬兄弟情义清明政治满满正能量的作品。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甄嬛传粗糙的误读。四大名著之首是四部里面最女气的《红楼梦》,讲得不过是某个三品官员的家长里短,如此说来立意又高在哪里?甄嬛传表面上是一些女人的宫斗,实际上更深层次的立意是“人性”,这也就是甄嬛传的人物塑造做得好的原因,斗争始于欲望,欲望始于爱恨,爱恨始于人性,一切以人性出发,通过各式各样的成长背景和生存观念来印证人性从而完成故事的创作;而琅琊榜表面一片光环,有伪善的誉王形象,贪婪的太子形象,阴鸷的谢玉形象,险恶的夏江形象,正义的靖王形象,智慧的林殊形象等等,却最终很难挖掘出深层次的立意,反而越深究越牵强,因为它的亮点全在于巧妙的剧情,所有形象都为了情节发展而做出过或多或少的牺牲,最终也就只是让人为好看的剧情爽了一把而已。
《甄嬛传》和《琅琊榜》两部作品实际上都因为作者本身的格局有限而缺乏细细推敲的价值,但相比起来,甄嬛传还是在不经意间走得更深一些。
以上就是我对两部剧的看法,完全就剧本身来说,不掺和演员、改编手法等等,可以说有些主观,但都是我的真实想法。在此还是想吐槽一下琅琊榜的某些NC粉,仿佛看了一部琅琊榜再难容天下大剧,比如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琅琊榜要走出国门,打的名号是中国版基督山伯爵,评论里竟然有人洋洋得意地说“基督山伯爵能跟琅琊榜比?”实在是让人感到很尴尬。
另外再就我个人所想说说所谓甄嬛传三观不正的问题,甄嬛传被认为宣扬以恶制恶,腐蚀社会道德,其实我更认为甄嬛传是一场反乌托邦式的女性革命;李世民弑兄杀父谋逆叛乱却开创贞观之治,甄嬛通过恶斗嫔妃、弑杀皇帝来获得权力,但在最后,甄嬛对着乾隆的两个妃子说“我的眼里容不得脏东西,你们好自为之”,而非如上一任太后为家族荣耀放纵自己的侄女皇后作恶,可见甄嬛在靠一己之力夺权后选择跟随自己的意志扶正后宫,不正是一种后宫女性的革命思想?拿《大长今》来比,大长今中,皇帝作为拥有至高裁决权的人是正义的形象,但在甄嬛传的大背景下,拥有至高裁决权的皇上也是阴毒黑暗的,大长今依靠皇上可以平冤昭雪,但甄嬛的悲剧恰恰由皇上造就,如果甄嬛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坚持传统正道,未免显得矫情,且也背离实际,最终使故事的发展陷入逻辑的死角。
的主题曲什么名字呀?
1.《千山暮雪》里的千山和暮雪。那种小心翼翼爱一个人的感觉,个人觉得唱得很好。
2. 东成西就,插曲做对相思燕。
3. 老版四大名著的主题曲。
4. 佳期如梦里张学友的心如刀割。(其实这首歌和原著更配,电视剧改了之后便觉得没那么难过了。)
5. 海豚湾恋人里,遗失的美好,有些人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谁也替代不了。小时候看到这里觉得华哥太可惜了,再好也成不了女主心里的唯一。
6. 甄嬛传里的凤凰于飞。
刘欢引用歌手姚贝娜原声演唱的歌曲甄嬛?
尽管刘欢的态度是“只有歌,没有王”,但他是“有备而来”的
宣传“刘欢原创基金”,鼓励原创音乐,是一大目标。另一个私心是,帮姚贝娜完成上《歌手》的愿望,而且要在最后的舞台,跨越生死,同台歌唱。刘欢一直不敢说,就是想着最后放大招。可以看出,“姜还是老的辣”,恐怕当甄嬛的旋律响起,观众就已经下定决心,投票给他了吧。
如果提前公布刘欢唱《甄嬛》,未免会觉得他太“心机”了。毕竟《歌手》的粉丝数量,远不如《甄嬛传》多。刘欢这样做,是奔着歌王来的?他第一次来的时候,观众应该有想到,他会是歌王吧。如果只是迎合大家的喜好,打感情牌,那么还是先弃台,直接等结果吧。
不过,刘欢的做法,可以让你打消这些顾虑,然后打心眼里觉得刘欢实至名归首先,刘欢将《甄嬛传》主题曲,以及插曲《菩萨蛮+金缕衣+凤凰于飞》融合为一首歌,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处理方式。从听觉上给人一种熟悉感,又在某个瞬间实现无缝切换。没有预想的那样煽情,反而是动情。这样的结合,真妙。
其次,刘欢引用歌手姚贝娜的原声,以“劝君莫惜金缕衣”开头,以“莫待无花空折枝”结束,而且还完成了一小段合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刘欢挺用心的,没有单纯地重新演绎这首歌,而是真正让姚贝娜的歌声也留在舞台。他不是替姚贝娜完成“歌手梦”,而是一起见证这一刻。
再次,听到“望长相思,望长相守”,会不由得想起“果郡王对甄嬛的情意”。听到姚贝娜的天籁之音《金缕衣》,就想起安陵容在小船上唱歌的样子。安陵容这个角色,从某种角度来看,相当于是姚贝娜塑造的。这一次听刘欢演唱,又新增了一份音乐人之间的情意,这就是知己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刘欢的手势,希望观众认真聆听姚贝娜的原声,同时不愿被掌声打扰,全情投入,让这次“合作”更加珍贵。当刘欢与姚贝娜合唱的时候,他内心应该是无比震撼的,也是百感交集的,才能演唱出不同于以往的感觉。
最后,刘欢真是高手,精心设计,有情有义,就不存在“合不合适”的问题了。姚贝娜,也确实是一位好歌手。如果她还活着,多少电视剧、电影的主题曲,都会有她的声音。大家对她的喜欢程度,可参考配音演员季冠霖。所以,刘欢引用了姚贝娜的原声,让人格外感动,好像再次听到天使在歌唱。
总得来看,刘欢在这个舞台上,展示得挺全面的。实力、品味、智慧、做人……各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不虚此行,还送上一份惊喜。音乐,从没离开过。那么问题来了,你喜欢姚贝娜唱的哪首歌?
如果赞同我的看法,
记得点赞+关注哦。
姚贝娜唱过的歌?
《红颜劫》是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片头曲,由姚贝娜演唱,刘欢作曲,崔恕填词。
《菩萨蛮》是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插曲,由姚贝娜演唱,歌词选自唐代词人温庭筠的代表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