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学,李世民对待晚年的李渊

诗佳网

杨广学,李世民对待晚年的李渊?

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说千古一帝没啥问题,但是这样的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把自己的老爹、兄弟和儿子的锋芒都给遮住了。因为按道理说,一般开国皇帝都非常的有名,尤其是唐朝这种史诗级别的超级帝国,但是说到李渊,大家最多就知道他是李世民的爹,但是更具体他做了什么,大家还真说不出来。当然我们今天也不聊这个,就说说老李在下岗之后在忙啥?

杨广学,李世民对待晚年的李渊

(1)一个劲儿生娃的老李要说李渊带着儿子们趁着隋炀帝操作失误,开始了积极创业,建立一个超级强权的唐朝,但是这么牛逼的一个人物他做不好一件事,那就是他家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喝不了,一度老李试图将天下一分为二,老大和老二各领一半,但是最后又舍不得,怕两个人又打起来,毕竟老大在打仗这方面肯定打不过老二。正在老李痛苦的时候,老二在玄武门把老大给宰了,得,李渊直接下岗,李世民直接登基。

要说这老李肯定不是主动退位的,但是主不主动轮到他说的算吗?因为玄武门爆发之后的李渊已经没有办法了,尉迟恭直接带着他上了船,“保护”着他,并且李世民已经控制了大部分军权,如果老李执迷不悟,那么不小心落水也不奇怪,所以老李只能退位。

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退位,啥事也做不了,也就只能没事生个孩子玩了,不过作为开国君主,那精神头是真的猛。据史书的记载,唐高祖李渊总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和十九个女儿,其中只有五个儿子是在他造反前生的,分别是太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卫怀王李玄霸、巢刺王李元吉、楚悼王李智云。本来老李的儿子被李世民杀得差不多了,但是这哥们老当益壮,退了休可劲生,这或许是老李报复李世民的一种方式。(2)被爹坑的李世民本来老爸退休了,把位置给自己,多多娶几个小妈也没啥,毕竟太上皇也是皇,关键孩子生了一堆,这让李世民也头疼,因为这些都是李世民的亲兄弟、亲兄妹,需要给自己兄弟封亲王,还得供养他们,还要给自己的妹妹找个好人家,这成本很高,而且李世民之前杀兄弟继承帝位背后痛骂,所以李世民接下来不能做得太过分,于是搞得李世民很头大。不过毕竟是一代明主,通过封,杀,流放等手段都安排好了。

而李渊在退休后生出来的17个儿子里基本都是废物,甚至还有人试图重演玄武门的故事,比如李元昌,这哥们胆子很大,企图要杀死李世民,结果就被一顿收拾。而这些皇族的好运基本上也就到了李世民这一代,到了李治继承皇位时,这些皇叔不老实就被干掉。更惨的是武则天上位后,则天姐姐是个杀伐果断的人,不听话就把你直接搞死,相关连得直接流放,这一点在梁冠华演的《神探狄仁杰》中有体现,其中有一个人物叫做虺文忠,这哥们原本就姓李,是皇族,硬被武则天改了名字,流放了。

(3)结语

李渊一生还是很成功的,虽然被那个李二郎搞得痛苦得不行,但是好歹一生还是体面风光的,只是退休后生的那些孩子基本都没啥好下场比较可惜。总而言之,李渊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却不是一个靠谱的爹。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有无促进作用?

科举制对整个历史的进步当然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社会的政治进步上,还表现在社会的经济进步上,更表现在社会的思想文化和教育的进步上。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然是生产力的提高,但生产关系的发展也能促进中国历史的进步。尤其是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时候,中国社会发展会加速,中国历史的进步也会加速。因为科举制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科举制的出现是改善了中国的生产关系,使之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以,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的,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的。总之,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的进步促进作用一直持续且到现在。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有哪些促进作用呢?这种进步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促进进步的第一方面表现在政治上:科举制的出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政权制度,稳定了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有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中国历史的进步。

选拔官员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一步,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选拔好的官员,要稳定社会秩序就必须选择有责任心的官员。中国历史上的选拔制度有很多,例如西汉的察举制,是以才能和品德选拔官员;例如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选拔官员。然而,这些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实际上是地方政府选拔出来的官员,实际上是削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和门阀士族的势力,隋炀帝在隋文帝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以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虽然科举制不能确定被选拔出的官员的品德和才能,但科举制的确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中央权威的增加是社会稳定的前提,社会稳定是中国历史进步的前提。

战乱和分裂只能阻碍历史和社会的进步,稳定可统一才能促进历史的进步。科举制当然是有缺点的,但科举制相较于其他选拔方式是公平的。相对公平的制度会造就相对公平的社会,社会的公平性是会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的。

促进进步的第二方面表现在经济上:科举制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科举制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进步一定会促进社会和历史的进步。

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什么?需要土地私有制的维持,需要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需要生产技术的进步,需要生产工具的改进。谁能做到这一切?是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文化的人?当然是有文化的人才能做到这一切。无论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王祯的《农书》;无论是汉朝的耧车,还是唐朝的曲辕犁;无论是宋朝引进的占城稻,还是明朝引进的玉米和甘薯;都需要有文化的人才能把它转化为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的进步与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科举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科举制给人们注入了奋进的内在动力。一个有奋进精神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是活力的社会,一个人才辈出的社会不仅会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还会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还会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经济发展模式越先进,中国社会就越能进步,就越能促进中国历史的进步。

无论何时,文化程度高的社会总比文化程度比较低的社会发展的快一些。纵观历史,隋唐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慢一些,隋唐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快一些。原因在哪儿?科举制的进步和发展。

促进进步的第三方面表现在思想文化上:科举制的进步,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思想的解放和文学艺术的繁荣会推动历史和社会走出愚昧,走向文明。

科举制越发展,中国的教育体系就越完善;教育体系要完善,中国社会培养的人才就越多。社会整体文化程度的提升,必然会推动文学艺术的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汉赋的影响力远不如唐诗宋词的影响力。为什么?因为创作汉赋的人才少,创作唐诗宋词的人才多。司马相如之流,是远不如李白和杜甫的,是不能与苏轼及李清照相比较的。

教育范围的扩大,使社会的识字率提升,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提升。一个文明的社会必然走向开放,开放的社会环境必然会出现思想自由的要求。在宋朝商品经济出现的时候,市民就要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在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后,社会的等级秩序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于是,在明清之际就出现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封建社会出现了近代思想的一丝曙光。

思想解放的社会是会出现文学艺术的繁荣的,文学艺术繁荣的社会是走出的愚昧的,走出了愚昧的社会是文明的。

促进进步的第四方面表现在教育上:科举制最大的作用是扩大了社会上受教育的人群范围,推动了社会的上层与社会的下层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受教育的人群增多,不仅意味着中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还意味着中国有更高的发展潜力。

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的最大作用就是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就是扩大了社会上受教育的人群范围。无论是进行艺术创作还是进行科学研究,都需要大量的有文化的人才。精彩绝艳的个人当然能促进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但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最大力量来自于受教育的人群基数的扩大。三个臭皮匠赶个诸葛亮,若有千千万万的臭皮匠,得有多少才华无双的诸葛亮。

社会进步的最大阻碍之一是上层与下层交流的不通畅。在中国古代社会,上层与下层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其交流是压迫式的,这种压迫不仅体现在权力上,还体现在文化层次上。在古代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是有权力的贵族还掌握着文化。在权力和文化的双层不平等下,社会是无法正常交流的。科举制是下层人民也掌握了文化,这就开通了上层与下层交流的最重要通道,这就是上层和下层加速了交流与融合。

一个交融的社会会形成力量的合力,合力大的社会发展的速度自然要快一些,合力大的中国社会必然会促进中国历史的进步。科举制是转变和增强了中国社会的力量,而中国力量的强大必然会促进中国历史的进步。

总而言之,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是有极强的促进作用的。可以说,中国历史的进步依赖于科举制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科举制不是中国历史进步的可有可无的因素,科举制是中国历史进步的必需因素。现在的考试制度就是借鉴于科举制,以分数的多少来选拔人才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公平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外国的文官选拔制度还是中国的公务员考试,都是脱胎于科举制。中国的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步,还一直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李世民和杨广谁的贡献更大?

因人而异,各有所长,一分为二看待@新世捷刘林杰

隋炀帝杨广,聪明有能力的君主,又是残暴的君主。我们不难发现,隋炀帝有三大功业:

一是统一河山,他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克南陈。当时大家认为长江天堑无法逾越,灭陈朝是比较困难的事,在杨广的指挥下,隋军军纪严明、英勇杀敌,消灭陈朝。他为拉拢江南学子,亲自学习江南方言,娶江南女子为妻,重用学子整理典籍。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结束几百年来的纷争局面。

二是开通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大运河的开凿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在千秋万代。

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创科举制,促进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

隋炀帝杨广可谓功劳盖世!他还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我国威、畅通丝路,也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综观隋炀帝的功与过,隋炀帝虽“暴”但大有作为。作为现代人,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人物,以理性的思维对待人物,我们的历史和生活将会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充满智慧!

隋炀帝杨广不足之处,荒淫无度,沉迷女色、弑父害兄、好大喜功,贪慕虚荣残暴的昏君。

评论隋炀帝杨广,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折罪,瑕不掩瑜,归根结底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可谓千古一帝,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千古名君的典范,贞观之治更是传颂千古的封建时代的顶峰。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名臣;

李世民采取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祥和,进步的局面。尤其他和魏征的君臣鱼水之情,更是传扬千古的君贤臣忠的美谈。

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政治清平 ;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 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分权制度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 开创贞观之治 ;商业发达。施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打击突厥,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与周边民族政权保持良好关系,使唐朝成为当时的一个世界性帝国。开放国境 ;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

唐太宗李世民的过如下:为了做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和逼害父亲。肆意篡改历史记录,贬低隋文帝,隋炀帝和唐高祖李渊的形象,使后世难以看清历史真相。

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用人做不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魏征死后听信谗言,甚至毁了魏征的碑文。

晚年过度奢侈糜烂 。为人迷信,妄想长生不老。

历史上最好色的皇帝能好色到什么程度?

说一个北齐后主高纬与其宠妃冯小怜的故事。

好色乃人之常情,本不为罪。但因好色而荒淫无道者,就是大罪了。

高纬是北齐最后一位帝王,冯小怜生性聪明灵巧,善弹琵琶,精于歌舞,深得高纬宠爱。

高纬爱小怜,可谓爱到了疯颠痴狂地步,一刻也离开不了。

史书称:坐时同席,出则同乘。

然后,一幕幕因宠爱而生的荒唐大戏,此起彼伏,令人瞠目结舌,一直上演到了北齐亡国,才算落了幕。

小怜玉体横陈夜。

冯小怜貌美如花、又风情万种,身材凹凸有致、肌肤娇嫩的吹弹可破。

更奇妙的是,据说吐气如兰,就是呼出之气也带有诱惑性的香味。

高纬迷恋冯小怜,迷恋到了寸步难移境界。每接见众臣,也常把冯小怜拥在怀里、或让小怜坐于膝上;高纬便一边与小怜调情,一边与大臣议论国家大事,使得大臣常常被这种“活春宫”憋得满脸通红,说话也语无伦次。

这还是高纬的日常操作,下面更荒唐的来了!

冯小怜体型绝美、曲线玲珑,奇异的是,她的身体还能随四季变化而变化。

传说每逢寒冬,身软如棉,又暖似烈火;在夏天酷暑炙人,小怜之身则坚如玉琢,凉若冰块,这真古人云:天生尤物。

让色迷昏了头的高纬,认为像冯小怜这样的美人,只有他一人来欣赏独享,属于暴殄天物。

由此,本着“独乐不如众乐”的思维,高纬决定,让朝臣共同欣赏一下,小怜究竟有多美。

于是,某日朝会,众臣云集于朝堂。

高纬在朝堂放了一张大桌子,让冯小怜横躺于上,关键是:小怜身无寸缕。

冯小怜就这样为北齐朝臣们做了一次身体大展示,还时不时作出各种姿态动作,全方位展现每一部位。

注意,欲仔细观看,那是要收费的,看一次,价格一千金。

那么,不看行吗?

当然不行!

高纬下令:大臣们排队付费,依次观赏小怜的春光秀色表现。

这就“玉体横陈”典故的由来。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当高纬沉迷于小怜玉体中难以自拔时,北齐的大敌,北周的铁骑甲兵,已经即将攻入晋阳,北齐之亡,已在旦夕之间了。

高纬与冯小怜的“战场旅游记”。

北齐武平七年十月,公元576年。

北周大军攻平阳,晋州危急,前线急报飞传。

而高纬正和冯小怜在打猎。

从早晨到中午,骑驿马来了三次十万火急的晋州求援告急文书。

而专事溜须拍马的右相高阿那肱说:

“皇上玩的正高兴,边境有点区区军情,这种平常琐事,何必急着来报?”

于是,使者只得怏怏而退。

傍晚时,又有使者前来告急:“平阳已被周军攻破。”

高纬这才听到奏报,不禁也慌了。于是准备调集兵马往援。

可是冯小怜打猎打的余兴未尽,缠着高纬直撒娇,非得要再玩一次围猎。

江山与美人,孰轻孰重?

高纬看来,当然是美人更重要。于是便依从了小怜。管他城池陷落不陷落,陪小怜玩得高兴,才是天大的事!

就在高纬与小怜拖拖拉拉,郎情妾意正浓时,晋州也失陷了。

十一月,高纬亲率北齐大军抵达晋州。

北齐与北周,皆源自北魏,军队都兼有游牧民族的剽悍性与中原兵制中的组织纪律性。故而北齐皇帝高纬虽然昏庸、荒唐、好色,但北齐军队战斗力实质仍然是很强的。

北齐军兵临城下,立即发起猛攻。

其时,北周军立足未稳,眼看着城池即将被攻陷,齐军胜利在望。

正当北齐将士们要一鼓作气攻克城池时,突然传来皇帝诏令:全军暂时停止攻击!

这首命令,让许多鼓足了力气准备先登夺城的北齐甲士,差点儿闪了腰。

于是,纷纷询问,为何?

原来,陪同高纬出征的大美人冯小怜,要像看戏文一样,观看攻城战是如何打的。所以,命令攻城部队暂停一会,待冯小怜梳妆打扮完毕,再搭好观战台,然后再进行攻城。

齐军勇士们听到这样荒唐的命令,腹中是如何暗诽小怜的,没人知道,但也只得老老实停止攻击,等待小怜化妆打扮......这是三千年战争史中绝无仅有之事。

而北周军趁此机会,当然是调整部署,整修城防,堵牢城墙便缺口等等。待冯小怜核妆完毕,周军城防又已严阵以待,岂还能攻克得下!

误了攻城,枉送了多少战死的将士冤魂。

但高纬却以为,小怜亲临战场,有大功,由此,要在火线把冯小怜由妃子转成皇后,这又是一出荒唐无比的闹剧。

此时,北周援军至,与北齐在阵下列阵野战。其实,北齐士卒剽悍不逊北周,从来不怕野战的。

但是,北齐将军们最害怕的事发生了:

高纬搂着他心爱的冯小怜,又要来观看将士们是怎样与敌军交战的。

大战开始,双方步骑激烈争锋,互有攻防进退,

有句古诗怎么说:相看白刃血纷纷!

这场面,早把绝世佳人冯小怜吓得花容失色了。

恰逢齐军东侧阵线稍稍后退,冯小怜大惊,惊恐的抱着高纬,哭着说:“败了,败了,我们快跑!”

边上自有一些马屁精,也纷纷附和说:“皇上快离开!皇上快离开!”

本着小怜要干嘛就跟着干嘛的高纬,竟然就真的带着冯美人先退了。

军队正在奋战,皇帝麾盖车驾竟然擅自先退了,这对军中将卒士气的打击,是摧毁性的。

多有大将重臣前来力劝高纬,说:

“两军交战,阵型半进半退乃兵家常事。如今部伍已整,正需要陛下亲临激励斗志,万万退不得...!”

高纬听后,将信将疑,狐疑不决时,却见冯小怜闻得又要返回前线,早已泪流满面,楚楚可怜样。立即决定,什么激励将士,统统见鬼去吧,竟搂着冯小怜,丢下了前线的北齐大军,一溜烟的继续跑路了。

......而北齐大军,自然就全盘崩溃了。

就这样,高纬带着冯小怜去前线做了一次战地旅行,跑了一圈,彻底的毁掉了曾经傲视宇内的北齐军队。

军队毁了,高纬这个皇帝自然也当不成了

公元577年,正月末。

只一二月时间,北周军攻齐,势如破竹,北齐灭亡。

高纬从皇帝变成了俘虏,后来被斩草除根,千娇百媚的冯小怜,自然也成了他人怀中之物。然而亡国之人,最后结局,也难逃一命呜呼。

许多帝王因为好色,稀里糊涂的丢了天下。而好色好到了明摆着宁可要美人而不要江山的,高纬也算是帝王之中非常罕见的一个!

(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贞操观是一种针对女性的传统性观念,意指不失身,或在婚姻上从一而终的操守,也叫贞节观。贞操观是伴随两性关系的文明化进程而逐步产生的,在我国,贞操观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原始的两性关系并不产生贞操观

最初的母系氏族出于生理需要,两性关系是纯自然、不固定的,即“杂婚型”,是和野兽一样的杂乱性交关系,那时男女之间纯粹是发自本能,是基于种族延续和群体强大为目的的;而到了男权主义萌芽时期,基本上是距今大约二、三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伏羲氏时代,人类群体出现了以“血缘家庭”为基础单位的社会关系,这时的两性关系,在“血缘家庭”内部除了不同辈份之间不能发生以外,同辈之间的男女都可以发生两性关系,是典型的一群兄弟与他们的一群姐妹之间彼此都互为夫妻,是多对多、共夫共妻的关系,子女为“血缘家庭”所共有。这段时期,是没有贞操观念的。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智慧增长,见识的增加,文字的出现等,人类的知识得到了记载和传承,人类逐步认识到了优生原则,两性关系也慢慢由“血缘家庭内婚”发展到“血缘家庭外婚”即“族外婚”。这个阶段人类社会仍保持着群婚的形态,但是限制却越来越多,氏族内一切血缘亲属间的婚姻都逐步地被禁止了,本氏族的男女都只能到其他氏族去求得妻子或丈夫,最终导致了“对偶婚”的出现。

先秦时期产生了朴素的贞操观

“对偶婚”的出现以及向“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制的转变是贞操观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之一,另一个必要条件是父系氏族的产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形成,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超过女子,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人类也自然而然的由母系氏族过度到了父系氏族,也就是男权社会。在男权社会里,男性凭借着自己经济上的地位,同时为了让自己的子女继承权的问题,就必然会导至“对偶婚”制变革为父权制的“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制。相伴而生的,贞操观也开始出现了。不过,这个时期的贞操观是为了维系男性家长私有财产继承权的要求而产生的,特点是只对婚姻持续时期女性贞节提出要求,而对女性的童贞和寡妇再嫁无任何要求,因而还只是一种朴素的贞操观。这种贞操观一直陪伴人类走过夏、商、周,并持续到了春秋早期。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的贞操观出现

春秋中后期,随着儒家礼教的产生,对两性关系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发乎情,止乎礼”。其目的,就是提倡有节制的两性关系,因此,朴素的贞操观念开始具备了“从一而终和童贞” 等原则,《周易·恒》:“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仪礼·丧服》:“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但是这个时期贞操观还未得到社会大众及统治阶级的认可,比如,春秋时期的史料中多有卿大夫娶再嫁女子为妻的事例,当时妇女改嫁之事颇多甚至存在着“人尽夫”的观念,郑国的公主夏姬,则先后三次成为王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在当时却鲜有人求全谴责。

秦汉时期,统治者开始推崇贞操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可能是出于对母后朱姬与嫪毐行为艺术的影响,在社会风俗整治上十分重视妇女问题,反复强调妇女要守贞节,还采取措施大肆表彰贞女和节妇。据《史记》记载,巴蜀一位名叫清的寡妇,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怀清台”便成为后世“贞节牌坊”的雏形。而到了汉代,特别是西汉中期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对节操观有了巨大的的推进。这个时期,出现了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刘向编撰的《烈女传》,班固的《白虎通义》,班昭以现身说法著成的《女诫》等各种宣传贞操观的著作。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因女子贞节得到官方表彰(汉宣帝)的记录,也发生在这个时候,此后,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也曾多次表彰贞节女子。但尽管秦汉时期重视褒扬贞节,但百姓大众的贞节观念还是十分淡薄,种种违背贞节的现象时有发生。

魏晋南北朝,因战乱导致贞操观束缚力减弱

魏晋南北朝时战乱频仍,游牧民族文化与玄学及佛、道两教一道猛烈地冲击着汉代建立起来的儒家妇女贞节观,因而儒家贞节观的束缚力相对减弱。从宫廷到地方,普遍滋生及时行乐心理,世风乱杂,社会中各个不同层次的女子,从后妃公主到官宦平民百姓女子,贞节观念都十分淡薄。因此,无论统治阶层还是有名望的学者,都对贞节观念提出肃严之策,提倡诏旌门闾。如北齐时的《羊烈家传》说,一门女子不许再醮。女子寡居且无子的,均出家为尼。晋书《列女传•跋》说:“盖女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贞节这一枷锁对于他们来说还没构成极大的限制或禁锢,妇女改嫁,男女私通的现象相当普遍,比如魏文帝的甄皇后“建中袁诏为中子熙纳之”;东晋简文帝郑太后“先适渤海田氏生一男而寡”;北周宣帝尉迟皇后“初适祀国公亮子西阳公温”。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在贞节观念上比前代保守,但对贞女节妇的约制却并不苛严。

隋唐时代,妇女再嫁巳经受到约束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伦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初唐以来,皇室家族不拿贞操当回事,乱伦、淫秽之事不绝于史书,但唐代女性,特别是广大下层社会妇女,她们较少受胡风影响,更多地秉承了传统儒家贞节观。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女教著作,如唐朝太宗长孙皇后的《女则》,陈逸夫人郑氏写的《女孝经》,宋若华的《女论语》等,进一步宣传女子的贞节,据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行第五的房玄龄有一次身染重病,嘱托自己的夫人在自己死后改嫁,没想到房夫人当即拿出剪刀,一把将剪刀捅进自己的左眼以明心志。唐朝中期开始,皇帝也开始提倡贞节,并通过政令限制妇女再嫁。唐穆宗时,襄阳公主淫乱事败,便被“幽禁于宫中”。唐宣宗也曾下诏说:“夫妇,教化之端。其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复嫁”,而唐前期公主改嫁之风到唐玄宗以后就被禁止。翻检《新唐书》可以发现,自代宗以后,诸帝公主有一百一十二人,没有再嫁的了。公主如此,百姓自不待言,这说明,唐后期开始注重贞节,妇女再嫁巳经受到约束。

宋代的贞节观还是比较宽泛

宋朝时期,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主要代表的程朱理学诞生了,程朱理学脱胎于儒家学说,提倡男尊女卑的人伦等级将贞节观念发展得更为具体,苛刻,把对妇女的拘束推向了极致。这一时期,产生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种将贞节提到高于女性生命的地步,成为后世约束妇女的“千载名言”;也产生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命题。但是,理学在宋代还没有取得独尊地位,观念理论上的倡导到社会民众的接受也要有一个过程,因而北宋至南宋中期,理学贞节观念对社会风尚影响还不很大,妇女再嫁仍具有普遍性,比如范仲淹的母亲就曾再嫁,他毫不以母亲再嫁为耻;而王安石的贞节观念是很宽容的,他当儿子在时,就把媳妇改嫁了。

明清时期,是奖励贞节最力的时代

宋代理学在明代得以发扬光大,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朝统治丧治早亡的教训,以“敦教化”为急务,崇尚理学。因此,“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理学贞节观便逐渐成为约束女子行为的社会风俗。洪武元年,明太祖曾下过一个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个诏令的下达,社会上一时守节风盛,空前绝后,而节妇烈女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二十四史》中的妇女以及《列女传》等书中得以记名列传的妇女,《宋史》五十五人;《唐书》五十四人;《元史》达一百八十七人。而清朝人撰写的《明史》中,所记载的节烈妇女竟“不下万余人”,择其中最优胜者,也还有三百零八人。同时,明朝对童贞也格外重视,同时也产生了新婚之夜“验红”的传统以及“稳婆”这个职业。

到了清代,贞节观念空前恶化。《大清会典》规定:“三十岁以前守寡,至五十岁不改节者称节妇;殉家之难或拒奸致死者称烈妇、烈女;未婚夫死,闻讯自尽或哭声往夫家守节者,称贞女。” 在清朝,女子遇上火灾或水灾,因不能抛头露面,有失闺训,只得固居内室活活烧死;如果恰逢被男子救起,而自己的手足、身体碰触过男子的手或身体了,或是与男子同坐一条船,也被看作有损贞节,有的妇女宁愿再赴水火而死。有清一朝,“男女之大防”甚严,倡导贞女节妇为社会普遍信条,一座座贞节牌坊标立,不知有多少善良青春女子被绞杀于“贞节”名下。仅在福建,“闽南十三县明清两代守节的女性,明代三百零七人,清代六百三十三人。”清代节烈意识之浓厚,节烈行为之普遍,可见一斑。

搞了半天,我们现在社会上的“贞操观”,“处女情节”多是受明清所累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